|
宿松西北边陲,皖鄂两省宿松、蕲春、太湖三县交界的北浴乡,属典型山区乡,系革命老区。“这里,不仅传统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而且红色旅游独具特色。”北浴乡党委宣传委员吴旭华说。
在罗汉尖革命根据地,有一块叫罗汉山村的红色土地,这里是红28军生活战斗过的地方,至今仍见当年的红军路、兵工厂、被服厂、红军山林医院等革命遗址。可见,红色资源丰富,红色文化红火。
近几年来,北浴乡弘扬红色基因,兴建罗汉尖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前来接受红色教育、旅游者络绎不绝。“来的人多了,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畅通了,农民收入也明显增加了。”吴旭华说,“村民不愁吃、不愁花,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传承红色文化 带动脱贫致富
中国工农红军第28军于1935年创立罗汉尖根据地。在这块红色的热土上,涌现出朱育祺、朱赛英、吴应典等无数革命烈士、仁人志士。“他们英勇奋战,不怕牺牲,以鲜血浇灌理想,用生命捍卫信仰,为建立和巩固罗汉尖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构筑起不朽的精神丰碑,在宿松人民革命斗争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当地人士感叹地说。
几年前,徽商职业学院选派到罗汉山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刘安国和两名同事来到罗汉山村驻村帮扶。
“得知罗汉山红色底蕴深厚,却一直没有一座像样的纪念设施,我和同事决定把传承红色文化、带动脱贫致富、弘扬革命传统作为己任。把罗汉尖的红色文化资源发扬光大,开辟一条长足发展的脱贫攻坚新路径。”刘安国说。
进村工作后,刘安国因地制宜提出“红色、生态、旅游”的扶贫开发思路。他充分利用罗汉尖红军营地旧址,挖掘开发当地红色旅游资源,提议并主持罗汉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传承深挖红色文化旅游资源。
从编制规划,跑项目、筹集建设资金,到物理性工程建设,红色文化素材内涵的挖掘、提炼和升华,刘安国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汗水。2019年8月1日,罗汉尖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正式开馆。
在这座新落成的纪念馆,崭新的罗汉尖红色文化广场、铜浮雕红色文化墙、罗汉尖革命历史陈列馆等在大山深处熠熠生辉。
目前,以罗汉尖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为主载体的罗汉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成为共青团安徽省委教育培训实践基地、安庆师范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安庆军分区国防教育基地、徽商职业学院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学员现场教学培训基地。
截至目前,这里接待安徽省军区副政委杨学伦少将在内的350余批次、5000余人次参观和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一边抓红色文化建设 一边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罗汉山村村口,一块巨型牌子上写着“红色领航,乡村振兴”几个大字,格外醒目。村内,目光所及之处干净整洁。红色旅游如火如荼,乡村体验方兴未艾。
这个昔日的贫困山村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打造生态牌,拓展乡村旅游新路,贫困农民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甩掉“穷帽子”。
近年来,罗汉山村一边抓红色文化建设,一边注重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2019年,徽商职业学院和罗汉山村共同出资60万元,建设一座600平方米的罗汉山村竹制品加工厂,投产一年多来,毛竹加工厂吸纳不少人进厂务工,人均月收入2700元,收购村民毛竹400万斤,价值100万元,实现产值270万元。
“这座加工厂不仅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还带动村民及贫困户通过就近务工、毛竹砍伐、原材料运输、加工、产成品外运、生活服务等方式增加收入。”当地群众说。
事实上,罗汉山村通过精准施策、持续发力,发展油茶、茶叶产业和培育现代农业,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1000亩油茶、800亩茶叶基地、125千瓦水力发电站、100千瓦光伏发电站、600平方米竹制品加工厂……如今罗汉山村,路宽了、灯亮了,户户通上自来水,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20余万元。
红色资源开发利用,传统文化持续弘扬,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基础。北浴乡党委书记李方中表示,将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产业扶贫向产业兴旺转变、基础提升向生态宜居转变、激发内力向乡风文明转变、打牢基础向治理有效转变、基本保障向生活富裕转变。(安徽经济报融媒体记者 邓九平 通讯员 虞太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