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下,正值采茶高峰期,走进安徽省宿松县破凉镇黄大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繁忙的景象:一望无际的茶园里,到处是人们采茶的身影;茶叶加工车间,机声隆隆,工人们忙着给茶叶过风、杀青、压扁、理条、炒干;茶叶服务中心,客商们正在洽谈茶叶购买事宜;在茶园和茶叶加工厂之间,游客们忙着拍照、合影,学习茶知识、体验茶文化……
黄大村位于宿松县破凉镇最北端,全村国土面积1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100亩,山场9600亩,“山多地少”是黄大村典型的特征。该村曾是国家级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发生率一度达到32%。穷则思变。2007年,村里引进了一位浙江安吉商人在村里小规模种植白茶、龙井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黄大村和安吉的气候条件差不多,我们有样学样,能不能也种点白茶和龙井茶?”黄大村党总支书记熊祥新如是说。自此,黄大村茶产业的发展拉开了序幕。
发展茶叶种植业,做实产业之基。2012年,由黄大村支村“两委”5人带头,村集体以办公楼等入股,联合本村有种茶意愿的4位农户,一起成立了黄大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白茶、龙井茶种植,并鼓励群众以资金或土地使用权入股。200亩、500亩、1000亩……看着种茶的经济效益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的村民纷纷加入,由此形成了“合作社+农户”的茶叶种植模式。截至2020年底,黄大村共发展茶园2500余亩,其中合作社茶园占1000余亩,其余均为村民自己种植,由合作社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和回购。合作社还吸引了60户贫困户加入共同经营生产,茶园年用工人数达8000人次,年均产干茶1.5万公斤以上,总产值700余万元;已形成集“产、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链和“黄大白茶”“黄大龙井”的自主茶叶品牌,茶产业基础不断夯实。
拓展茶叶加工业,提升产业之效。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黄大村积极申请财政扶贫资金,做大做强茶叶加工业,在建立村级合作社茶叶加工厂的基础上,还建立了1座专门服务于村民茶叶加工的茶叶加工厂。茶加工种类由传统单一的条茶扩展到扁茶。茶厂负责人表示,这样不仅能够满足个性化需求,也能为合作社创收。据了解,茶叶加工厂年均加工散户茶叶1.3万斤,加工费近20万元,带动了黄大村10余名贫困人口就业和脱贫,也便利了周边乡镇村民,促进他们增收。“以前家里自产的茶叶都靠人工炒制,火候不好控制,不是没炒熟就是烧焦了,而且炒出来的茶外形也不均匀,卖不了高价。拿到加工厂加工后,这些问题都解决了。”一位来加工厂加工茶叶的村民高兴地说。
融合茶叶旅游业,扩大产业之面。采茶季的千亩茶园,密密匝匝的茶树,层层叠叠,像无边无际的绿云延伸到白云深处,吸引了无数游客来参观。早在2019年,黄大村就完善了观光采摘园、农家乐、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接待中心等旅游硬件配套设施,并别出心裁推出了“现釆、现制、现品”茶叶加工体验活动,让参与者置身于田园风光中,亲手采摘制作茶叶,与生态农业零距离接触。去年,共接待游客1000余人次,经营收入10万余元。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携孩子前来,他们不仅仅亲手采茶,而且专注于了解茶叶的制作过程,学习茶文化,体味中华农耕文明的厚重,茶园已俨然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基地。对此,熊祥新书记表示,“黄大村将依托茶园,继续挖掘当地黄大水库、西林禅寺等景点资源,进一步推动村旅游业发展。”
谈到黄大村茶产业今后的发展,破凉镇党委书记王硕华表示,2021年是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乡村振兴提质增效的第一年,做好茶叶文章,继续发挥茶产业的带动作用,将对实现黄大村的乡村振兴提供更有力的支撑。(作者:孙春旺 朱咸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