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身边的变迁谈党史学习感受 陈秉岳 作为一名有着53年党龄的农村退休老干部,我见证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时代变迁。今天,时值党史学习教育之际,我特将见证身边的陈年往事和农村日新月异的翻天变化与大家作一共同交流。 1956年,全国掀起了“扫盲”活动高潮,学校老师要求我们高小班级以上的学生在放学后的课余时间积极参加“扫盲”工作,帮助邻里参加扫盲班的大哥大嫂们读书识字。在扫盲课本中,最使我难忘的是“拖拉机,是铁牛,没有文化开不走”的那篇朗朗上口的课文。然而,从书本图画上看到的拖拉机与现实生活中的拖拉机毕竟相差遥远。 1970年前后,随着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在具备交通状况和生产条件较好的农村人民公社(即现在的乡镇)基本上都建起了拖拉机站,购置了大小不同型号的拖拉机。但由于当时诸多方面的原因,拖拉机除了农忙季节从事一些农机作业外,实际大部分时间都成了乡村的重要运输工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全面推进,新的生产方式取代了过去公社化大集体管理模式,但发展的速度依然不快,经济仍很落后。而真正使农民解决温饱,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还是中央市场经济改革后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帮助加快了农民脱贫步伐。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的宏观决策,使农村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人民生活幸福指数日益递增。先进的农业机械、先进的生产技术应用可谓日新月异,所有这些,都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机械耕作、科学种田逐步走进村村寨寨,走进田间地头,得到了普遍推广。 我的邻居陈春荣夫妇,现都双双年过花甲,论文化高小尚未毕业。但为人厚道,吃苦耐劳。自2010年起,夫妇俩在党的“三农”政策扶持下,购买了拖拉机,耕作于自己承包的农田。同时,也利用剩余时间有偿帮助村邻耕耙细作,生活逐渐摆脱贫困。后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大中城市的快速流转,促使农村从过去的“耕读传家”传统生产生活理念逐渐转变成了学艺务工、学成创业的全新生产生活方式。面对快速变化的生产环境,陈春荣夫妇也以变顺变,利用自己的传统农业经验,利用当地农技部门提供的技术支持,大胆办起了家庭农场,在政府农机补助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更换了性能更好、功率更大的拖拉机,增购了收割机和一系列配套农业机械。经营面积从初期的百余亩发展至近年的四百多亩,并采用了一整套全新的科学耕作和管理经营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春耕:几乎是由他一人完成,儿女们远在城市工作,也无须回乡帮助。 播种:采用直升机撒播作业,效率高,成本低,质量好。 除草:采用签约,飞机喷洒。完全取代了过去落后的植保方式。 灭虫:采用农技部门帮助安装的太阳能杀虫灯,既环保又省钱。 种植的品种也是根据合同订单而定。长期以来基本都是按照食品生产厂家的计划要求,种植不断更新换代的红壳糯稻。收购价格都要高于其它品种的稻谷。正是由于长期合作,诚信交往,对此,供求关系可靠,农场利润稳定可观。 当然,这种家庭式农场论规模、技术、效率都无法与大型农业实体相提并论,但他真实地反映了一个普通农村家庭,在党的惠农政策扶持下所发生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耕作与农技知识更新带来的社会效益,折射出了农业创新发展对推动乡村振兴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见一蕾而知春。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顺利收官后,党中央又启动了“乡村振兴”的宏观战略决策,开启了“十四五”的发展规划。我们深信在党中央和习总书记的英明领导下,这一宏伟目标一定能够实现。相信农业的未来也一定会成为有前途、有奔头、受人羡慕的职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