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灯龙神哪!”
“哈!”
“放炮开门呢!”
“嘿!”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40年多前,我们老家农村一群年纪相近、已读小学的懵懂少年玩龙灯的趣事,一直铭刻在我的脑海里,成为挥之不去的美好记忆。
那是在一个新春佳节到来之际,学校刚放寒假不久,我们一群小孩中不知是谁突发奇想,把大家集合在一起,商量着过年的时候玩龙灯。我们所说的玩龙灯,也就是舞龙。话音一出,应者云集,大家异口同声地表示赞同,事情很快就定夺了。
别看我们是小小少年,干起事来却雷厉风行。第二天,我们中的两个代表就步行到离家不足5公里而又比较繁华的商贸古镇二郎镇,找到一家制作龙的商店,定做了一条全长大约10米的长龙,包括龙头龙尾共九节。不几天,一条制作精美的竹制龙买回来了,大家便迫不及待地想开始我们的表演。我们计划每个人扛一节龙,还专门安排一个人扛龙珠并掌彩——说吉利话。
近水楼台先得月。腊月三十晚上8点左右,约摸家家户户已经吃过年饭,我们便先到本屋场各家各户热闹起来。
每到一户,我们先站在人家大门口,扛龙珠的人率先掌彩,尽喊一些我们自编的发财或者吉利的话,后面扛龙的人附和着齐声喊“哈”“嘿”,大家一唱一和,热热闹闹,蔚为壮观。
农户家似乎都知道我们要做些什么,也知道他们要做些什么。在我们进入他们大门之前,他们先把门关上或虚掩着,有时候看到我们到了门口甚至快进门了,他们才象征性地把门关起来。因为我们所说的是“放炮开门”,既要放炮,又要开门。等到我们进门的时候,每家每户都会客客气气地放一挂一百来个的小鞭炮——我们当地俗称“百子头”,再开门“接龙”,表示对我们舞龙队的热烈欢迎。
“走进华堂啊!”
“哈!”
“喜气洋洋诶!”
“嘿!”
进门后,闻着淡淡的硫磺香味,在农户堂屋里,我们游走两三圈,边游边喊一些祝福老板发财、学生金榜题名之类的吉祥话。掌彩声、附和声高低起伏,互相交错,应和自如,颇有气势,常常引来农户全家人和左邻右舍一起来围观。
那时候,我们农村人家流行建造三间房子,中间是大厅,即堂屋或堂厅。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把大厅打扫得干干净净,把一张方桌摆放在大厅靠后的中间位置,四周摆着长条凳,全家人是团团圆圆,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
我们围着方桌,在堂屋里走走停停,边走边掌彩,弄得满屋子里喜气洋洋,热热闹闹。我们讲的都是吉祥话,户主及其家人都洗耳恭听,一个个喜笑颜开。大约十分钟,龙就出来了。出门时,户主都热情地放炮欢送我们。
“龙”寓意皇权、尊贵,象征祥瑞。玩龙灯是件热闹喜庆的事,每到一处,农户都发自内心欢迎我们,都不亏待我们。他们都心领神会,知道我们的“初衷”,还没等到我们到达下一家,他们就很快从家中慷慨地拿出一些礼物送给我们。有的送给我们内装一两毛钱的红纸包,有的送给我们一包“大前门”“东海”之类的香烟,还有的送两个过年做的新鲜年粑——糯米粑或高粱粑。家家户户,多多少少,几乎都不会让我们白跑。收到礼物之后,我们会连声地说些“谢谢谢谢”“老板发财”之类的客气话。户主一家人纷纷走出门外,欢送着我们,或者跟随着我们赶赶热闹,直到我们进入下一家或者离开他们的视线,他们才依依不舍地回家。
我们本屋场比较大,人口比较多,大概有四十来户,两百多号人。大年三十,我们一鼓作气地跑完了本屋场的所有人家,以免耽误第二天的行程。第二天,我们就到相近的屋场,挨家挨户地跑。虽然辛苦,但也收获了礼物和快乐。
对于极个别不够大方或是家里确实比较困难的农户,我们也决不为难人家。有一次,碰到一户不给礼物,走出他家约100米远,我们不知道哪一个冒出来一句“吝啬鬼”,其余几个也鬼使神差地齐声附和着:“吝啬鬼!”我们不知道那人听见没有,又仿佛那人已经听见了,心里惶惶不安。“那人听见了,快跑!”队伍中有人大声喊道。听到喊声,我们扛着龙拼命地往前疯跑。跑了一会儿,又不知道谁大声喊着:“不用怕了!没有人追啦!”我们这才气喘吁吁地停下了脚步,大眼瞪小眼,忍俊不禁。其实,我们也有第二手准备:万一人家追上来了,要打骂我们,我们就硬说没有骂他,可能是他听错了。或许是人家真的没有听到,或许是大人不记小人过,结果我们只是虚惊了一场。
我们有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记账员专门记录所收礼品礼金;保管员专门负责保管现金和礼物。二者相互合作,相互监督。三两天我们就进行一次结算,把礼物尽可能均匀地分到每个人,以致大家都没有异议。
下雨天我们是不出去的,这竹制的纸龙是经受不住风雨考验的。其他时间,哪怕是一天里不下雨的时候,我们都舍不得耽搁,也决没有一个人怠工。这样子,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过完正月十五,对于我们当时的农村人来说,就算真正过完年了。这时,我们把本村和邻近几个村子家家户户都跑了个遍,也无心再跑了。何况正月十六,我们这群学生都要报名开学了,大人们也开始谋划一年的农事。玩龙灯也就到此为止了。
毋庸讳言,龙为我们“创收”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对龙的归宿我们非常慎重。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龙是要上天的,必须采取最隆重的方式来对待。恰好在我们老家屋后不远处,有一条河叫车马河,那河边有沙滩,是祭祀龙最好不过的地方了。我们相信,龙可以从这里下水,直至它腾云驾雾飞上青天。于是,我们郑重其事地把龙扛到河边的沙滩上,点燃一炷香,烧一沓纸钱,放一挂鞭炮,把龙盘绕在一起烧着,口里念叨着“神龙上天吧”。大家都虔诚地面对着龙,齐刷刷地跪在沙滩上,祈福神龙能够顺利上天,保佑神州大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神龙上天”之后,大家像完成了一件什么大事似的,感觉轻松了许多。我们玩龙灯也算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到第二年、第三年春节之前,我们再也没有到大街上去买龙。我有一个小学同学,名叫王登高,与我非常要好。他头脑聪明,动手能力强,主动提出为我们免费制作龙。其实,龙主要是由竹子和纸构成的,结构也不算很复杂。于是,我们就地取材,在家里房前屋后砍伐几根竹子;再上街买几张白纸或彩纸,材料就备齐了。那同学果然心灵手巧,忙忙碌碌,大约过了三四天,一条金灿灿的以竹篾为骨架、以黄纸为主外衣的龙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大家的眼前,其工艺水平不逊于专业人士。大家都非常佩服我那同学,夸赞他聪敏伶俐,才智过人。他的无私奉献,使我们省却了步行上街买龙的劳顿,也大大节约了成本。
龙灯连续玩了三年之后,我们就上初中了。从此,我们再也不想玩了,一是我们慢慢成为了“小大人”,有点怕羞;二是学习负担重了,脑子里有了“前途”意识,也不想再玩了。
当时,我家有八口人,除了父母,就是我们六个“萝卜头”,干活的人少,吃饭的人多,经济上十分拮据。在那物质相对匮乏、生活相对贫困的年代,玩龙灯确实为我们解决了不少实际困难。要知道,每到开学之际,我们的学费就差不多赚到手了,父母基本上不用为我们学费犯愁了;糯米粑和高粱粑全家人能吃到二三月,父亲的香烟也够抽到正月底,家庭经济困难得到了有效缓解,我们也渡过了当时的难关。更主要的是,玩龙灯带给了我们及其家乡人无限的快乐,让我们度过了令人回味的少年时光。我真不知道那时我们哪来的勇气,也真心佩服我们那群少年真的是牛气冲天。至今,玩龙灯一事仍然是我们过年最美好的记忆。
如今,随着我们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向前发展,中国这条巨龙早已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我们国家已经顺利脱贫,农村人都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孩子们再也不用像我们那样通过“讨饭”般的玩龙灯手段来摆脱家庭贫困了。新时代的舞龙队伍更加庞大,气势更加恢弘,龙姿更加精美,掌彩内容也赋予了崭新内涵,舞龙更加凸显喜庆功能。我为广大青少年能赶上美好时代而高兴,更为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而自豪!(吴金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