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一方美”到“全域美”,从“一时美”到“持续美”,宿松县隘口乡在乡村振兴的路上,不断开拓创新,务实求真,一个个美丽宜居新村跃然而出,呈现出既有“颜值”又有“内涵”的新气象。
采摘季成旅游季
桃子熟了,蓝莓熟了,葡萄熟了,熟透的瓜果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煞是好看。前来采摘的群众穿梭在树下和菜蔬之间,欢声笑语不绝于耳。他们挎起竹篮,亲手在果园中采摘鲜果,体会不一样的田园乐趣。
采摘作为近年迅速兴起的新型休闲业态,以参与性、趣味性、娱乐性强而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已成为现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一大特色,隘口乡小圩村就有这么一处好去处,蓝莓园、桃园、葡萄园等集中在一片山林。
连日来,这些果园吸引了不少游客采摘和自拍。
游客王小华告之,他们是从县城过来,带着孩子来感受采摘的乐趣,采摘的果蔬也是纯绿色、纯天然的,吃起来更放心。
游客黄敏高兴地说,今天带几个朋友过来钓鱼,一起采摘绿色水果和蔬菜,还可以自己烧饭吃,这是久违的纯农家味道。
小圩村果蔬园建于2017年月,占地约300多亩。村党总支书记朱江民带领村支两委流转土地,将靠近村部的两个村民组土地和山场集中起来综合开发利用,种蓝莓、栽葡萄、建大棚、种西瓜,挖池塘30亩养莲藕。
在园区池塘里,碧翠欲滴的荷叶随风摇曳,山村掩映在一片花海中,如诗如画。“这里太漂亮了。”看着眼前的美景,不少慕名前来的游客由衷地感叹。
采摘季成了旅游季,小圩村在让游客体验从枝头到舌尖的新鲜甜美的时候,还可以感受山村的风土人情。
“党总支引领乡村振兴,我们已经做了。正在努力争取把小圩村打造成一个春有桃花,夏有荷花,秋有桂花,冬有红枫的美丽山村。”朱江民说。
好绿茶促优产业
初夏时节来到隘口乡九井沟,阵阵幽香扑鼻而来。驻足山顶,放眼望去,青山环绕,云雾缭绕,茶山叠嶂,一片片绿油油的茶园梯田般随着山势延展开。一垄垄茶树上冒出丛丛嫩绿的芽尖,一群群劳作的茶农穿梭其间,正在忙着采摘茶。
隘口乡大部分地区都是山区,海拔高、温差大、土壤酸碱度适宜,非常适合茶叶的生长。村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非常强,2015年,隘口乡获评省级森林城镇,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孕育了一株株好茶。
走进小圩村,一畦畦茶树铺满山头,犹如一幅铺在大地上的画卷,散落山间的是十余名忙碌的采茶人,她们三三两两穿插其中采摘茶叶,在快速地一捏、一提、一放间,竹篮里已积起不少嫩叶。
“以前我们村有零星茶园80多亩,由于交通不便、茶园分散,再加上许多青壮年纷纷外出务工,茶树没人管护,茶山也变成了荒山。”村党总支书记朱江民说。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大力推进,村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支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抓住发展机遇,引进茶商,大力发展茶叶种植产业,得到了当地村民的大力支持。
“’十四五’期间,我们以现代农业为方向,大力建设种养产业板块。根据山区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现代农业,重点以九井沟、西源、新源、风和等村白茶绿茶产业及燃灯、古山、花学等村油茶产业为基础,培育壮大特色种植业产业板块,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市场化、旅游化,力促农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隘口乡乡长陈大胜介绍。
高颜值变真内涵
走进隘口乡,随处可见亮丽精美的“文化墙”,通俗易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标语以及生动形象的图画吸引往来村民驻足观看。
近年来,隘口乡立足自身实际,积极探索,以“道德红榜培育文明乡风、文化礼堂凝聚文明乡风、古今乡贤助推文明乡风、双百结对共创乡风文明”四大载体,推进精神文明之花在乡野村落美丽绽放。
“物质富裕了,精神更要富有。”全乡各村以文化活动场所凝聚乡土精气神。自2014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160余万元,建成综合文化广场11个。通过这些基层文化平台,组织开展文艺演出、道德宣讲等活动,让农民群众成为主角,在润物细无声中提升农民群众道德素养,把文明乡风“种”进农民心田。
“近几年,村庄不但颜值‘靓’了起来,村风更是‘亮’了起来。”说起这几年乡村的变化,老百姓纷纷赞不绝口。每当傍晚,各村文化礼堂总有村民进进出出,跳舞、打球、看节目,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让乡村热闹,让人心温暖。
高颜值变真内涵,在隘口乡,最为老百姓津津乐道的,就是登上“好人榜”。
近10年来,全乡先后评选出4200多名村级、2800多名乡级和200多位县级先进人物,通过以礼赞人、以礼育人、以礼待人、以礼化人,持续传播“最美”正能量。
“每一寸土地都是景观,每一个人都是能量。建设美丽乡村已经深植到每个村民的内心,催动着大家共享共治,以实际行动守护每一个角落,这就是获得感,也是幸福感。”乡党委书记欧文胜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