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是安徽文明古老县份之一,古称“松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地处长江中下游,吴头楚尾,三省交界,境内山地、丘陵、湖泊、平原依次排列,自古农渔并重,水陆通衢,商贾云集,人文荟萃。皖江文化、荆楚文化、赣江文化交相融合,禅宗文化、道家文化、妈祖文化兼收并蓄,形成了崇文尚德、勤劳创新、谦和淳朴、开放包容的地域文化品格。为努力挖掘宿松物产丰富、文化广博的地域特色文化,汲取历史人文智慧,把县委领导的工作指示落细落好落到实处,3月1日,宿松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启动“挖掘地域文化”工作,要求把散落的、杂乱的、零碎的、片断的内容有效地进行鉴别梳理、合理取舍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此基础上有集大成的新挖掘,讲清楚相关地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独特创造、价值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多维度探索宿松优秀历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为现代化美好宿松建设贡献力量。现选登部分作品(宿松县文联挖掘“地域文化”成果之十七),希望本地人知道家乡有什么样的文化,从而更热爱家乡;期待外地人了解宿松、走进宿松、熟悉宿松、爱上宿松。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筑墩义渡
筑墩义渡,渡船载人载货,随到即渡,分文不取,服务群众,三百年来广受好评。 一、历史悠久 筑墩,清朝属归化里,为东乡十四庄的一庄。筑墩庄仅辖一保。旧志载:“筑墩庄县东南二十一里至界,东滨大湖、大赛;甫夸池,界长河;西义乡;北紫荆、白茅。约广五里、袤十里,有筑墩渡河”。 筑墩渡河也叫筑墩长河,今属千岭乡竹墩村。 筑墩渡,在筑墩长河上设立过渡的渡口,位于黄湖、龙湖交汇处,是连接宿松后山和洲地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津渡。 筑墩庄,有九姑墓、二姑墓,上长河(筑墩河)以南洲上(今洲区3个乡镇和华阳河农场)(筑墩河以北称:后山或山里)及彭泽、湖口等县,慕名求拜“二姑”的善男信女必过筑墩渡。 据记载,筑墩长河在夏、秋汛期水涨成湖时,广逾六七里,有地主私设卖渡(筑墩渡),重载致沉溺事件时有发生,且矛盾重重,广大群众怨声载道。 筑墩义渡,清康熙年间,有乡贤人士石云程、孙佑仁等捐买其地,续旋同郑佑堂、项楚臣、何仁占、孙启山、汪雍山、张晴山等捐田捐地,备资粮,同施义渡,渡者日众。后,各代各姓相继完善义渡,在岸北公造屋以居渡工,兼息行人,避风雨几百年,人员更替众多,直到筑墩大桥通车而结束。 道光八年《宿松县志(再版)》“竹墩渡”载:“去县三十五里,旧作四十里。当上长河。夏秋水涨成湖,广逾六、七里。先是,地主私设卖渡,重载多致沉溺。康熙壬辰,邑人石云程、孙佑仁捐买其地,旋偕郑佑堂、项楚臣、何仁占、孙启山、汪雍山、张晴山、赵介其等各备资粮,同施义渡。乾隆乙亥,共捐渡田十亩。因刘正龙、刘廷士捐地,公造屋以居渡工。越癸未,何在兹、杨焕彩、刘布扬、何毅远、殷绍唐、王能叙、柴宪章等同捐田十四亩五分。癸巳,又募置田九亩零。续因渡者日众,一船莫济,渐启卖渡之弊。嘉庆庚辰,云程等后裔及庠生石符京等禀县示禁,增设义艘,各捐资倡募。时增生石式金,遵父候选县丞国泰遗命,捐七六陌钱三百千,合众醵金,共得银千余两,遂易初置零业,共增置田六十六亩有奇。岸北造渡屋一区,兼息行人、避风雨。渡田凡三益置,知县张仁寿、席绍凯、廖大闻各有碑记。又车渡系田姓旧捐池埠。乾隆戊申,监生田瑞谷、田良鹏等呈请车归景佑庙僧渡,每辆给钱五文,以资香火。知县蒋业谦示立碑。” 民国十年《宿松县志(再版)》“筑墩渡”内容,与道光八年《宿松县志(再版)》增加有:“道光甲午后,余利置田续增一百零六亩有奇,监生郑正培经理其事。另有车渡上下岸泊所俗名码头系田姓旧捐地。光绪间,渡有责俗作债累几驰。壬辰邑庠生孙玉林、周辅臣,恩贡何锡祺,监生汪泮池、赵翰池、赵甫仪、郑德三、项尊三等,起而董理之。历时浸深,杜累之余渐有资积,增置田地一百亩有奇,连前迭置共三百亩以上。先是高岭下原有渡屋距渡稍远,船起修颇不便,董事者虑之,在景佑庙后购刘姓地基一段,连渡屋数间,又添造船只兼车渡改归公设焉,概免渡资,行李往来称便。而景佑庙僧亦不任失所,公议捐给金谷额租三十七石,足钱一百六十串,资神前香火云。” 筑墩,凭高眺远,江山如画,汀草湖菰,鸥群雁阵,渔舟多舣集于此。有诗《筑墩观渔汛》: 浩渺烟波天外天,渔舟点点趁风颠。 夕阳影里归帆疾,满戴鱼虾笑语喧。 又《筑墩渔舟即景》: 泛荡中流扁舟微,淡烟薄雾雨霏霏。 乌蓬无定穿菏出,小浆轻摇劈浪飞。 买醉暂回沽酒市,淡煮湖鱼味鲜美。 筑墩长岸芦花月,一网沉江夜不归。 筑墩,既是往来上长河两岸的重要渡口,也是欣赏宿松大湖风景的观景台。 二、乡贤义士 石国泰(1751—1817年),候选县丞。忠义孝悌、乐善好施,入县忠义孝悌祠。 石式金(1785—1832年),增生。见义勇为、乐善好施,遵父国泰遗命,捐钱三万文给筑墩义渡,世代盛德。 郑元遐(1680—1763年),父报子功。 郑佑堂(1708—1797年),七品儒林郎。正直端方,乡推人望,邑庠生周源牧有传赞倡捐筑墩义渡。 郑正培(1782—1841年),监生。倜傥不羣、克绳祖志、公平正直、义重乡人,解元赵世暹有传赞续捐筑墩义渡,生前寿匾额曰:惠德型乡,殁后匾额曰:桑梓失依,全县悼联曰:煞有可傅树义本,一乡作则,何堪遂逝;劳心为庶民分忧,志虽未伸,亦足慰己。 郑德三(1854—1919年),监生。克绳祖志、公平正直、义重乡人,合县公举经理筑墩义渡。 何锡祺(1848—1926年),恩贡。诗礼传家、保护乡民,曾获三科房师推荐,省咨议局议员,县议会首任议长,财政局长,县志局总修兼《宿松文征》主笔。 汪导歧(1681—1762年),字雍山,增生。倡修筑墩义渡。 赵介其(1678—1754年),家不甚丰,凡有益于人者,无不乐从诸君子,竭囊以共成其事,修筑墩,其最著也! 贺欣(1855—1924年),进士。捐资给筑墩义渡。 三、渡的传说 (一)过渡被敲 康熙某年腊月,九姑孙佑仁骑着骡子过筑墩渡到州地去收租,正好三十日下午,心急如焚回家过大年。 两个船家佬心照不宣,正琢磨三十下午有人过渡,定要敲他一竹杠。莫心拿着竹篙坐船头:“平时捡芝麻!”莫肝扶桨坐船尾:“这回定要捡个大西瓜!” 正这时,孙佑仁骑着骡子来了。 莫心玩世不恭:“三十日下午过渡,可不比平时哟!”孙佑仁下骡子问:“怎么个‘可不比平时’法?”莫肝借题发挥:“平时一人三文钱,这个时候要加倍,渡人不渡骡马。”孙佑仁急了:“这!这!你这不是腊月黄天抢钱吗?”莫心:“嘿嘿!是交易也可!是抢钱也罢!”莫肝:“反正你要回家过年的!” 孙佑仁好说歹说,几天收来的租就被莫心、莫肝敲去了三分之二,气得回到家什么也没说,倒头就睡:想困死。老婆孩子怎么问,都是不答。 正月初三,同宗孙启山清早来拜年,听说收租回来遇上的这事,气得捶胸顿足:“这些该‘绝都’的!好好一个厚道之人,被他们害成了这样!” 最后,孙启山左劝右劝,才把孙佑仁劝起来了吃了新年的第一顿饭。 (二)过渡受辱 九姑筑墩津渡口,远处一小划子,穿荷叶、隐芦苇,一视而过,后面留下清脆、高亢歌谣:长河六七里(也),滔滔向东流。隔山容易过(也),隔水下河游?卖得船上走(也),还怕性命丢······ 河面白水茫茫,水鸟出没,鱼虾翻流,河岸上人影几个。郑臣苹风流倜傥,有事去洲上,不一会,有人喊:“船来了!船来了!”只见一只破渡船,两个摆渡人,三个坐船者,四篙撑渡边,一女低头哭,二男指指点。 船上的人下船去,船下的人上船来。 郑臣苹一看:“怎么回事?”再一看:“这不是我洲上表妹汪姑?汪姑,怎么一回事?”一男:“驾渡的不是人!”另一男:“太不像样,这渡早晚是个祸根!” 汪姑一看是表哥,像找到了救星:“表哥!是你?我本洲上去后山,坐了此贼船,没有招惹谁,无端受此羞。船主不是人,雇些血浓包。行船不自好,专把女人调。幸亏同路客,后果不知晓。呜——呜——” 郑臣苹怒自心起,火从脸烧,手指两贼人:“兔子不吃窝边草,老鹰不打窠旁食。你们这是些什么人,谁家没有亲姊妹?谁人不与女人行?驾渡手掌坐船人的命,还有心事分歪心?” 两个驾渡的莫心、莫肝一看此生正气凛然,纷纷赔理:“下次不会!下次不敢!” 郑臣苹怒说:“几年前,义乡咀一新媳妇过渡,你们做的好事,那边芦苇林是见证。最后新媳妇忍受不了丈夫的多次埋怨,投水自尽,有没有?九姑塘栗树孙佑仁上洲地收租,腊月三十日下午回家过年,你们敲竹杠,敲去了他收租的三分之二,回来无以完账,不吃不喝打算困死床上,这事有没有?” 两人支支吾吾,无言以对。 最后,郑臣苹对汪姑说:“这事我管定了,你放心跟他们去!”同渡下船人:“狗能改吃屎?猫能戒腥味?妹子!我们一同去吧。”汪姑这才含情脉脉,告别郑臣苹,追上同路人离开了。 郑臣苹上得船来怒视:“渡人收费应两清,跪习慈航做人情。钱色乃是身外物,贪取惹火自烧身。下次如若碰此事,打你下河永无生。”几个同渡上船人:“对!打你下河永无生!”莫心、莫肝维维诺诺:“下次不敢!下次不敢!” 船向对岸划去。 (三)庙会议事 九姑藏经庵有着1400多年的历史。每年的“三月三”“九月九”,“十二半社”的主事有请关老爷出巡、看大戏之习俗。 这年,“九月九”藏经庵人山人海,非常热闹。孙启山带上孙佑仁在热闹人群中找到了郑元遐,把孙佑仁在筑墩长河过渡的遭遇详细诉说,郑元遐义愤填膺:“太不像话,我早听到了!”孙佑仁说:“我们就这样让他们专横跋扈?无法无天?” 这时,项楚臣、何仁占、汪雍山也来了。 郑元遐:“走!我们今天不看戏,到藏经阁把这事好好合计合计。”大家一同来到藏经庵藏经阁议事厅里,你一言我一语,初步达成共识,组建筑墩义渡。 郑元遐非常高兴:“我明天就去找赵大屋的赵介其和石大屋的石云程,还有筑墩的张晴山,估计这事定能办得成。”孙佑仁跪地:“我这口气不出,誓不为人。我愿意捐洲上三亩地。”孙启山:“我也捐地!”项楚臣、何仁占、汪雍山都答应资助钱粮。 郑元遐:“有众位仁兄的热心支持,明天的游说定会马到成功!”孙佑仁:“那就有劳郑兄了!”郑元遐:“多行好事,莫问前程,这是我们应该做的。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何仁占:“好了!好了!我们去看戏。” 就这样,大家都高高兴兴看戏去了。 (四)众家一条心 康熙壬辰年(1712年)春天某日筑墩渡口,河上一放竹排人的洪亮粗旷山歌:郎在河里驾竹排,姐拎芳篮下河来。郎把篙子打姐水(呀),姐把罗裙两分开。撑船的哥哥上岸来(呀),洗菜的姐(呀)你莫走喂······ 郑臣苹站在崭新的披红挂彩扎有龙头的船上,两个船工郑仁、郑义正整装待命。 背后还有那只旧船,莫心、莫肝也在等渡人,莫心:“今天有点怪!”莫肝:“山歌一唱,有点不自在!” 汪姑身着粉红褂,腰系紫罗裙,右撑油花伞,左提花竹篮:“听说八姓九家心一条,同施义渡主意高。第一渡客我先做,好人好事有福报。船家!奴家来凑个热闹!” 郑仁、郑义同迎:“欢迎!欢迎!”郑臣苹:“汪姑!你怎么也知道?”汪姑笑哈哈:“这样的喜事,谁人不知?谁人不晓?你看——” 远处,一队人马朝渡口开来,前并排:上“郑氏义举”、下“八姓同应”,后中间大红“贺”字行,石云程、孙佑仁、郑元遐、何仁占等众人后面跟,锣鼓响“咚咚锵——咚咚锵”,唢呐闹“嘀嘀嗒——嘀嘀嗒”。 众人抱拳:“庆贺——”郑臣苹作揖:“谢谢前辈们齐心协力!”石云程高呼:“后生有望!百姓安祥!义渡重义!人人安康!”郑臣苹:“小生不负众望!”接着又喊:“请河神!龙助威!永保平安!” 郑元遐焚香化纸,鞭炮响、器乐闹、众叩首。郑臣苹:“义渡!吉日吉时已到!开张啰!”众客人及汪姑陆续上船,郑仁、郑义撑蒿划浆齐用力:“开船啰!”船上笑声望破船,岸上笑声望破船,船上、岸上互招手:“哈,哈哈,哈哈哈”。 莫心、莫肝两人无比尴尬,再一看破船身边还新立了一块石碑:“义渡:随到随行,分文不取”,惊呆了。 (五)七品儒林郎 有史料载:“臣苹公、元遐公长子,名章平,字又唐,嘉庆元年诏赐七品儒林郎······公正直端方,乡推人望。邑庠生周源牧有传赞倡捐筑墩义渡,载邑志通志”。 郑臣苹先祖为鄱阳人,洪武九年“迁冲始祖”郑祖三迁宿松陈汉白鹤冲,后迁郑冲檀树湾,后有人迁九姑郑家湾、郑家峦。郑元遐出生三岁而孤,但读书“甫八月能识字、业文墨”,跟着母亲飘零他乡很久,然郑家湾世业荡然无存,后生郑臣苹,父子相保才站稳其基。 郑臣苹为人俊爽、倜傥雅负,济世才其直亮,仁恕则天性實然。近里有渡叫筑墩,地主卖渡,射利重载,常至覆溺贻害人很久,乡里先辈请于当政官吏,想改善其弊创立义渡,久不得获理。郑臣苹“出力固争、嘗见屈卒不悔,有司谅其诚事,遂集行旅至,今赖之”。当时郑臣苹还在家教私塾,在乡贤的认可、资助下终成善举,但也遭“讦公者”报复过。郑臣苹居乡,有息事相争者,竞出一二语就可排解,以至环历数十里,不复有讼于官。 嘉庆元年,郑臣苹因承先父们的义举,在享寿九十岁时诏赐“七品儒林郎”,其诏文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求忠臣孝子、乡贤义士,人主之心。念郑氏佑堂首创筑墩义渡,开天朝之先河。虽途蒙屈不悔,然敬业不懈,树乡贤之楷模,特赐七品儒林郎之职!钦此”。 筑墩义渡,在郑臣苹这一代得到了积极发展,赢得了上下各方的良好口碑,正逢嘉庆皇帝继位,表彰天下有功之人,以示其君仁皇德,郑臣苹受封“七品儒林郎”。 (六)知县过渡 嘉庆年间,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知县廖大闻赴宿松上任,从长江入泾江、过洿池,到筑墩渡口,只见一只渡船和一个船工。 廖知县心有急事:“船家!真的不好意思,我有急事,能否先帮我渡到对岸?”船家:“客官!上船!再等半个时辰,行吗?耽误你半个时辰,可能会方便别人许多事。” 廖知县上得船来:“话是这个道理,我加倍给船钱,行吗?”船家:“这不是钱不钱的事呀!这是我们义渡的规矩。”廖知县:“义渡?”船家:“对!义渡!” 半个时辰很快从他们谈话的空隙中不知不觉地过去,还是没有过路人。 船家:“客官!坐好!开船啰——” 船在水中游着,上游宽阔是龙湖,下游沃野是黄湖,码头建在这两湖间的最短距离处。 廖知县望着两湖风景,芦苇、荷花、水草,天鹅、大雁、野鸭,还有远处的渔舟唱晚,感慨:“宿松!山水相间,真是一块宜居的鱼米之乡呀!难怪当年的李白迷恋此处。”船家:“是呀!来宿松是他的福气!远的不说,就看眼前这义渡,县令都为它竖碑立传呢!到对岸就知。” 船很快到了对岸,廖知县下船掏钱,船家摇头手指:“先生!请看!” 只见岸上竖了一块石碑,碑文:“随到随渡,分文不取”,旁边有乾隆戊申蒋业谦知县批准给示立碑字样,还有前任知县张仁寿、席绍凯的碑记,真的感慨万千。 (七)终身事业 郑培三,名华祝、字德三,监生,今九姑乡九姑村人,终身未娶,一生致力于筑墩义渡事业,迎得“克绳祖志、公平正直、义重乡人,合县公举经理筑墩义渡”评述。 宿松贤者经理筑墩义渡,自康熙至光绪己五代百余年,“县志”记载有16家34人之多,郑德三是记载的最后一任。 光绪年间,筑墩义渡因天雨水灾,渡有债,几乎到了难以正常运转状态,邑庠生孙玉林、周辅臣,恩贡何锡祺,监生汪泮池、赵翰池、赵甫仪、项尊三与监生郑德三一起董理之。郑德三继承祖宗遗志,兢兢业业,在经营筑墩义渡中,从未考虑自己的终身大事,以致终身未娶老婆。郑德三上接房伯郑振裴衣钵,下有胞侄郑钰文承其嗣。 郑德三在经理筑墩义渡中,船术高超,水性良好,多次救活失水儿童和落水人员,人们称赞:“救人不图回报,渡人不言深谢,真正郑老好人!”。 郑钰文老年时在“筑墩义渡”开荒,算是筑墩义渡的最后守护人。
义渡,一般都是捐资购置田产,以收入的田租作为购置、修理渡船及渡夫日食费用,从而对路人过渡不收或少收渡费。 这种“义”,是儒家学说推崇的“义”文化思想的体现,孟子讲究重“义”轻“利”,曰:“以义为先,不必曰利”,后人慢慢把“义”由抽象的思想价值准则,贯穿到日常生活和个人行为之中。这不仅仅是一种慷慨捐资的行为,更是一种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作者简介 郑英豪,男,1962年8月生,汉族,安徽宿松人,中共党员,现任宿松县乡情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 运营:宿松县文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