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安徽省宿松县洪岭中心村 大年初二,天刚蒙蒙亮,记者从省城驱车赶往老家——安徽省宿松县佐坝乡洪岭中心村。早在2013年春节,记者就听说县政府把这个村确定为美好乡村建设示范点,如今变啥样了?那些水塘、老树、祖祠是否安好? 10时许,村支书洪晓峰带着记者乘车在整治建设的中心区兜了一圈,看着记者茫然的样子,洪晓峰笑着说:“打不转方向了不是?你看看这口塘能不能帮你找到感觉?”顺着他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紧挨广场东侧的大水塘。这口塘叫大塘,是村里的当家塘,不仅供乡亲们用水,还担负着几百亩田地的灌溉任务。看着堤岸修整一新并铺上了草皮的大塘,记者才想起来,这广场就是原来村里的一大块空地,过去一到夏天,孩子们就在这里玩游戏,直到深夜才归家。 看着眼前的灯杆、篮球架、健身器材、公厕、垃圾池,还有种植的花草和大大小小的树木,感受着广场上孩子们嘻闹的幸福,回忆起儿时的旧时光,记者感慨万千:“乡愁依然啊。” 同行的美好乡村建设理事会会长洪宇介绍,中央提出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追求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道路后,村里决心要把“留住乡愁”体现在方方面面。 接着,记者把散落在村中心区的藕塘、桑树塘、关塘等水塘都走了个遍。藕塘不大,约400平方米,就像大塘的一只耳朵挂在西南拐。一个宽约两米的堤坝把两塘隔开,中间有个石板桥,是东头小组乡亲出工、挑水的必经之路。一到下雨天,藕塘里的水就从桥下流进大塘,小鱼和泥鳅逆水从大塘进入藕塘。站在小桥上,环顾西北方新修新建的白墙黛瓦、平直宽阔的村道,还有长高、长粗了的树木,小小的石板桥和藕塘让记者儿时的记忆清晰如初。 在桑树塘东南角,住着洪新来、洪新德两户人家,两家并排建了两栋徽派建筑,门前菜园地里是绿油油的蔬菜,还种植了景观树和果树,好一派田园风光。一见记者,洪新来高兴地侃开了:“我在电视上看到不少整治以后的村庄,非常好看,但有的只能叫城里的社区,不能叫村庄,不是我们农民想要的,看看俺们村的整治模式,这才叫好哦!” 中午时分,记者来到洪氏祠堂。祠堂始建于清嘉庆年间,青砖黛瓦,抬梁式砖木结构,大门外建有一座飞檐门楼,是典型的徽派建筑,气势恢宏。2006年,在外工作和在家的乡亲们共同捐资,按“修旧如旧”原则进行了全面修缮和加固,并于2011年被县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不知不觉中,记者来到了老虎埂。老虎埂位于村西侧,是村里的制高点,顶端是一块大平地,车站、粮油站、菜市、小商店都集聚在这里,乡亲们每个人都能在这里讲出一两个关于自己的故事。桑树塘和关塘分居老虎埂的两侧稍下位置,祠堂和大塘顺势向东而下,西高东低,三点成一线。先人们把老虎埂比作虎头,桑树塘和卫塘则是虎眼,祠堂和大塘分别是虎心、虎肚,大塘下边那狭长成片的稻田被称作虎尾。洪晓峰说:“你看老虎埂没有推挖,都是就势利用,从这里开始,寻着‘老虎’的各个‘部位’走一遍,离家时间再长,过去的景貌和曾经发生过的一切也能想起来。”听完介绍,记者不禁对这位村支书肃然起敬。 据县国土资源局负责联系指导试点工作的同志介绍,洪岭村位于佐坝乡中南部,与湖北省黄梅县独山镇相邻,全村占地面积约7.8平方公里,居住着1197户、5246人,组成了54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4800余亩,以种植棉花和水稻为主,一村一品产业化主导产品为鸡鸭鹅的孵化和养殖。这位同志如数家珍:“试点几个月来,县乡村共同投资,目前已新建了宽7米、长740米的水泥主干道,垃圾池49处,示范房屋28户,文化广场2200平方米,配套工程和设施完成了90%。” 村委洪国荣介绍,村庄的房屋建设本着“翻修加固为主,新建为辅”的原则,尽量保持原貌。村里坚持耕地一分都不能占,水塘一口都不能填,标志性树木一棵不能动,一般树木一棵不能砍,加上新种的植被和新栽的树木花草,春天到来时这里郁郁葱葱,成了鸟语花香的‘大观园’。” “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时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品味王维诗句的意境,穿行在美好乡村建设现场,虽然整治工程刚刚开始,但规划的蓝图和村中心区建设的成果还是让记者心潮澎湃:沐浴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春风,乡愁尽在春光里。 ( 洪曙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