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执着·成功 ——记宿松县业余画家钱艳林
他,还有5年就是“花甲”了,但已沉醉书画艺术40余年,共创作山水题材美术作品200多件,两次成功举办个人画展,并出版《钱艳林山水画册》;30多幅作品在省市报刊杂志上发表,20多幅作品被国内外友好人士及艺术机构收藏;山水画作品《中流砥柱》曾获“全国农民书画展”三等奖,《乡村早晨》获“全省供销系统职工书画展”二等奖。他,是基层供销系统一名普通员工,把大部分精力和财力都投入到了心爱的国画创作中,几十年来过着知足而简单的生活;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勤勤恳恳、立足本土、坚持写生,长期耕耘于山水画领域,作品终于登上了“大雅之堂”,获得了国家和省市各级美术专家的首肯…… 他,就是安庆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宿松县业余画家钱艳林。 追梦 因为年少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一个偶然的机会,还在初中读书的钱艳林突然爱上了绘画。在那个“特殊”的岁月里,一个少年没有“憧憬”也算正常,因为那是一个否定知识否定艺术的年代,但在少年钱艳林的心里,一个人没有追求就没有“灵魂”,少年,就是“追梦”的年龄,只是每个人的选择不一样罢了。每天上学放学,他经过一个叫文化馆的地方,那里有一个叫王经田的长者,书画和剪纸十分精美,让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正是这些书画作品,在少年钱艳林心中种下了献身美术事业的种子。此后,他得空就往文化馆跑,王经田先生也早已看出这个孩子对美术事业的挚爱,经过进一步试探和观察,看出了钱艳林有极好的艺术天赋和悟性,于是决意收他为徒,从此,钱艳林与国画这门艺术接下了不解之缘。随后的时间里,钱艳林准时赶到王老师那里学艺,多次“画蛋”般的枯燥让他几乎产生厌烦,但王老师就是对他苦练基本功不放过!经过一段时间的“打底”,他终于可是尝试创作了。 执着 因为情深 热爱,意味着“奉献”,记得有位名人曾这样说过,这句话也在钱艳林身上得到了验证。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为了生存,钱艳林通过招工走进了供销社。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丝毫没有忘记自己钟爱的美术行当。为了解决好工作和爱好的矛盾,他上班拼命工作,但不忘在口袋里放上一支笔、几张纸,不管啥时候,只要“灵感”来了便匆匆记录下来,回到家中房门一关,苦心创作起来。有时候连续4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出来,饭菜都是家人送到手中……。每逢节假日,更是钱艳林外出写生的自由时光,人们经常发现,有一个背着画册、手持画笔的年轻小伙要么出现在小孤山边,要么穿行在广饶的田野上,他支起画架往往一画就是三、四个小时,经常人们吃完午饭到田间干活时还发现他铆在原地,以致有人走到身边他还未察觉……。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脚下这片土地和风景,如《孤山脚下菜花香》、《海门天柱》、《又见孤山送春来》、《江上无风戏渔舟》等,就是家乡这片热土和风貌给了他的创作灵感。 成功 因为付出 钱艳林家庭并不富裕,他作画每年几乎要消耗掉自己工资收入的三分之一,一家人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除了生活必需品,他家中没有添置过一件像样的家具——而这些,都因为钱艳林把主要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美术创作中去了。即使这样,妻子查筱荣还是支持他追求艺术,她常对别人说,“我丈夫业余时间不打牌不干其它‘不入流’的活儿,创作国画、活跃文化,即使日子过得清苦一点,我也乐意!”正是有了妻子的大力支持,钱艳林才得以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大踏步前行。2012年“五一”期间,钱艳林首场个人山水画作品展在复兴镇成功举办。这次画展的举办,进一步激发了钱艳林的创作激情,妻子为让他多出佳绩,专门腾出一间房子,装饰一新、备好创作必需品,让钱艳林终于有了自己的“画室”。钱艳林的女儿钱浩萍对老爸的爱好同样十分支持,前不久在得知父亲即将在宿松县图书馆举办更高层次的个人书展时,在上海工作的女儿慷慨地给父亲账上打进了2万元……。 (撰文:老王;照片提供:老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