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奶奶,您尝一下,看看这个月饼好吃不?”“好吃!好吃!让你们破费了。”9月28日下午,宿松县妇联工作人员慕名来到孚玉镇工农社区,看望慰问红军遗孀梅佳媖老人,为老人送来月饼,提前陪老人过中秋。
“老杜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还当过毛主席的警卫员……”梅佳媖老人一边品尝着月饼,一边向来访的妇联工作人员讲述老杜生前的革命故事,大家在老人饱满深情的回忆中提前度过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中秋。
现年87岁的梅佳媖老人,是宿松县唯一健在的红军遗孀,丈夫杜忠禄,1915年出生于四川省南部县,1933年6月加入红军;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并担任毛主席的警卫员。革命胜利后,杜忠禄于1952年6月从安庆军分区转业到宿松县轻工业局任副局长,从此投入到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大潮之中。1975年12月,杜忠禄因病逝世,享年60岁。
梅佳媖老人说,老杜生前曾向她谈起过参加长征时的经历,讲他走过草地,爬过雪山,有次行进在草地上时,他的左脚板被草丛划开了两道口子,鲜血顿时染红了草鞋,他用手将脚板上的鲜血擦掉后,继续前进。刚参加长征时,他所在的红军部队共有86000人,到达陕北时只剩6000人。国民党反动派在得知老杜跟随毛主席参加革命后,就把老杜的父亲、哥哥、弟弟都抓起来了,逼迫他们说出老杜的革命行踪,老杜的父亲、哥哥、弟弟誓死都不说,最后敌人将他们三人残忍地杀害了。革命胜利后,毛主席讲红军是革命的火种,把老杜和其他红军战士分到全国各地去参加土改,他被分到安庆军分区。
红军杜忠禄在转业军人证明书上的照片.JPG
梅佳媖老人回忆,上世纪五十年代,毛主席给老杜写来了一封信,她是后来听老杜说的,毛主席在信中叮嘱老杜:“现在革命胜利了,你们老同志不要居功自傲,仍然要保持革命战争时期的优良传统作风,切实地继续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当时,老杜在宿松县二郎区负责土地改革工作。1955年,她经人介绍认识了老杜,1956年两人结婚。遗憾的是,由于家庭居住环境十分落后及多次搬家等原因,老杜生前的生活物品和文字资料都没保存下来,唯一保存下来的只有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转业军人证明书》。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转业军人证明书》第三页,张贴着一张发黄的一寸黑白照片。照片上的人就是杜忠禄,穿着军装、戴着领章,散发着军人刚强、威武的气质。这是他在安庆军分区任职时拍的照片,这也是他生前留下来的唯一一张照片。梅佳媖一直将这本《中国人民解放军转业军人证明书》珍藏在身边,当“宝贝”一样保管着。该证明书是1952年6月老杜从安庆军分区转业时颁发的。对梅佳媖而言,它不仅是丈夫当过红军的最重要见证,而且寄托着她对丈夫的无尽思念。
“以前,我总觉得红军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离我们很远,现在我才发现红军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这次听到梅奶奶讲述杜爷爷的革命故事,让我深受感动,杜爷爷就是我们90后学习的榜样!”宿松县妇联这次登门开展中秋慰问红军家属活动,让到场的妇联工作人员个个都收获了满满的感动,孙文婷是工作人员中最年轻的一个,她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她要将传承红军精神融入到服务妇女儿童的各项工作之中,在全县妇女儿童中大力宣传红军精神,让红军精神在宿松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宿松县妇联负责人表示,弘扬、继承老一辈革命者的优秀革命传统,对于当代中国人奋力进取、开拓创新具有重要意义,红军精神是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它将成为一面旗帜,引领我们更好地做好妇女儿童工作;宣传红军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是我们做好新时期妇女儿童工作的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这项工作做下去。
(宿松县公安局刑侦大队 孙春旺徐向华/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