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乡镇 进入微博 微信抖音

宿松世纪网

[黄梅戏] 王兆乾生前嘱托:黄梅戏起源还需深入研究 李宏

[复制链接]

2013-9-11 07:53 69600 44

俊风吹拂 发表于 2012-11-1 19:50

俊风吹拂 41#

2012-11-1 19:50

草根艺人 发表于 2012-10-31 15:46
本人现在正式宣布,有谁能在本论坛上回答两个简单的问题、1、《打猪草》创作年代的问题、2、宿松最早黄梅戏 ...

不要自我得意。有谁在乎你的阻挠或力挺?
踏遍青山 发表于 2012-11-7 23:51

踏遍青山 42#

2012-11-7 23:51

宿松为黄梅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这都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宿松决不是黄梅戏的发源地,大量历史资料证明:从黄梅县传到宿松的是黄梅采茶戏,并非采茶歌。第一个正式把流行于民间的黄梅采茶歌定名为黄梅戏,毫无事实依据。凭什么说从黄梅县传到宿松的就一定是采茶歌呢?民国9年《宿松县志》明确记载:梅俗好演采茶小戏,亦称黄梅戏。不懂就不懂,不要装懂,腰里挂个死老鼠——冒充打猎人。前几年,就因为韩再芬老师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了一句“黄梅戏发源于黄梅,发展于安庆。”,你装模作样批评韩再芬老师“术业有专攻”。人家韩老师从小跟班学艺,在黄梅戏圈子里,摸爬滚打近30年,专业知识就不如你?不要以为在县志办干了几天,发了几篇文章就了不起,仿佛你比专家还专家,比学者还学者。你又比别人“专”多少呢?你又比别人“攻”了多少呢?
一介农夫 发表于 2012-11-8 08:32

一介农夫 43#

2012-11-8 08:32

我支持踏遍青山网友的观点!在学术上要事实求是、不要在网上把国家和政府官方通不过的观点拿到网上哄骗我们宿松人特别是年轻人。
青芹伽 发表于 2012-12-20 07:11

青芹伽 44#

2012-12-20 07:11

呵呵,支持一下!
一介农夫 发表于 2013-9-11 07:53

一介农夫 45#

2013-9-11 07:53

什么是第一个于1957年将黄梅戏的孪生剧种——文南词艺术带进中南海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献演;这段话纯属捏造,据我县学者陶演先生撰文关于“文南词”介绍就说得很清楚,1957年经安徽省文化部门推荐,宿松人出席了全国民间舞蹈会演。而不是什么进中南海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专门献演,就这一事实、廖理南说什么他是私人采访当年参加演出的王宝贵先生,可是真实的历史事实出入很大,再一个,伪造一个什么王兆乾当年一行来宿松考证黄梅戏起源,因所谓当时县分管文化的领导思想落后,视唱戏为下九流、拒不肯接待王兆乾等人,这纯属是虚构历史,而且无中生有攻击前任分管文化工作的县委老领导和当时文教局科长,据考证真实情况就是王兆乾一行当年根本就没有来过宿松县,而是从安庆坐船直接经九江过轮渡来黄梅。在内行读者再三逼问下,廖理南自知理亏,居然把责任全推到孟晋老先生身上,我百思不知其解,我们宿松人孟晋、王宝贵在接受廖理南先生私人采访,而廖理南先生写出的文章内容与历史事实出入为什么这么大,而我县学者陶演先生撰文内容事实与有关资料为什么十分吻合,究竟是谁在伪造历史?谁在为名为利?我相信其正确答案每一位读者心中都有一杆“称”,有一点必须说明,我始终相信孟晋、王宝贵这两位老人人品,他们俩绝不会在一位60后后生面前撤谎编造历史,伪造这两个历史事实正是廖理南而不是别人。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图文推荐

  • 宿松新世纪论坛公益协会程岭联络站开展“庆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为弘扬劳动精

  • 宿松县柳溪初中八〇届毕业40周年首聚

    宿松县柳溪初级中学(入学时名宿松县枫驿初级中学)

  •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洪岭初中开展防溺水系

  • 他任安徽中医药高专党委书记,籍贯宿松

    日前,安徽省委决定,陈海俊同志任安徽中医药

  • 新派龙婚纱摄影为龙跃社区50岁以上夫妻免费

    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新派龍婚纱摄影联合宿松公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

  • 客户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