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乡镇 进入微博 微信抖音

宿松世纪网

[黄梅戏] 县、市、省、国家书报刊关于《黄梅戏与宿松》渊源关系的记载

[复制链接]

2012-10-23 11:12 32917 12

踏遍青山 发表于 2012-10-23 09:20

踏遍青山 11#

2012-10-23 09:20

我们宿松的孟晋、王秋贵等一批前辈专家、学者对黄梅戏理论有很深的造诣,为黄梅戏艺术在宿松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他们一生默默无闻、淡泊人生,严谨治学,应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踏遍青山 发表于 2012-10-23 11:06

踏遍青山 12#

2012-10-23 11:06

黄梅戏发源地问题是一个万分复杂的学术问题,网友们切不可意义用事,要心静气和地去对待,仅凭一股爱乡热情是劳而无功的。自廖老师提出黄梅戏发源地在宿松的观点以来,引起了新闻传媒的广泛关注,纷纷发表、转载廖老师的《黄梅戏与宿松》这篇文章,同时也扩大了宿松的对外影响。本人在网上搜索了一下,至今没有看到黄梅官方或者有一个人、有一篇文章对廖老师的文章作出回应。只是有网友在廖老师的博客和网站上星星点点地提出质疑、批评,甚至谩骂。我有时在想是黄梅官方不重视?是黄梅没有这样的人才?还是廖老师的文章无懈可击?可以肯定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在网上同时看到了一篇《黄梅戏艺术》杂志2007年第一期发表署名吴福润的一篇题为《“黄梅戏”起源湖北纯属误传》的文章,原文不到2500字,得到安徽省黄梅戏专家柏龙驹先生的支持,并撰文《哪座黄梅山是黄梅戏的源头?》推波助澜。这两篇文章发出后,2009年01期 《戏剧之家》杂志第一期发表署名桂也丹的一篇题为《发源地考证是科学不是文学——对<“黄梅戏”起源湖北纯属误传>一文之管见》一文提出质疑,文章篇幅较长洋洋万余言,此文发出后没有看到回应文章。本人沿着文章的标题找到作者的博客,没想到作者是一位20多岁的年轻人,出生于黄梅戏理论世家;更让我惊奇地是在他的博客上看到廖老师是他的博客好友。不会是因为廖老师是他的博客好友,出于友情不发表意见吧?我想应该不是这个原因。他在质疑文章前的有一段话写得相当好,不得不佩服这位年轻人的学识和水平。发给大家看看吧:
    为黄梅戏发源地“正本清源”,是黄梅戏基础研究的重要内容,无可厚非,但历史考证是为现实服务的,历史考证者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深刻认识黄梅戏基础研究的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本着尊重历史、为现实负责的态度去考证,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为后人留下厚实的文化遗产。反之,只能是徒劳无功,毫无意义。如果专家学者、黄梅戏爱好者,把治学的视域从学术研究扩大到地方利益,为了争夺“桂冠”去研究,为放大地方效应去争论,无疑会将学术引向深渊。
    文化无国界,发展靠未来.黄梅戏艺术只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明尤其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争论不是传承,创新才是发展,要想把黄梅戏艺术事业做大做强做响,实现黄梅戏艺术新的腾跃,无论是湖北还是安徽,就要以发展的胸怀,树立大黄梅意识,增强传承、创新黄梅戏艺术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握好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在传承中谋发展,在创新中求特色,不断解放和发展艺术生产力,联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共同打造黄梅戏精品。只有创新,黄梅戏艺术才有出路;只有发展,黄梅戏艺术才有希望。
        
异乡人 发表于 2012-10-23 11:12

异乡人 13#

2012-10-23 11:12

黄梅戏争论是个人行为还是政府行为?是嫉妒还是恶意攻击?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图文推荐

  • 宿松新世纪论坛公益协会程岭联络站开展“庆

    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为弘扬劳动精

  • 宿松县柳溪初中八〇届毕业40周年首聚

    宿松县柳溪初级中学(入学时名宿松县枫驿初级中学)

  •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洪岭初中开展防溺水系

  • 他任安徽中医药高专党委书记,籍贯宿松

    日前,安徽省委决定,陈海俊同志任安徽中医药

  • 新派龙婚纱摄影为龙跃社区50岁以上夫妻免费

    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新派龍婚纱摄影联合宿松公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

  • 客户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