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脚踏三省,德化县疆域之捃摭遗逸
本帖最后由 ssxfyzlscxwz 于 2016-11-30 16:26 编辑一脚踏三省,德化县疆域之捃摭遗逸作文/谢友交
从《德化县志》知。德化县知县陈鼒,从实际出发,采访民俗,这是他执政的依据。凭这些采访,有搜集的,有遗失的。记载的地名,可能战争与荒废关系,可能不同于远古。记载的地域,有可能包括原来县志上附注的邻县的村子、街道(杂处市圜)。记载的地盘,有可能是江河改道,水陆变换,或遗失了地盘,或扩充的地盘。这些,依他解释属于,而以历史人物解释或者将来人的解释则不属于的地域。他已经记载下来。记载的珍奇,由于开放,由于历史人物和将来人物对珍贵的好的理念不同,可能有删除的,也有拾趣的。这就存在一个相当严肃的疆域问题。即把附注邻居杂处市,写进了他的《德化县志》。好一个“捃摭遗逸”。就有第4条之附载杂处市圜,——邻居县的村子、街道,其中就不排除属于黄梅县地点,其中也不排除属于宿松县地点。由我把《德化县志·序》白话翻译出来,让读者细看。
同治十一年陈鼒镌《德化县志》。白话翻译:县有县志,像国有国史,像族人有家谱。来观察,政教的熏陶,观察民俗的本原。(关于县志),有好的就写进去,而对有劝慰有惩罚的方面就用寓意予对待。无物不载。而化育之道,应该哟!地方领导,他可以忽视这些吗?
我经历过这里连年水患,困为鄰壑,捐赈捐堤,疲焉不倦,但求为民而困,为求长江水治理好了,是你的快乐啊,所以想修县志。也适合我的职责。看庄中,我庄重地记载、整治,广泛搜罗,《通志》为记入我县所有君子而设计的。德化县所在的区域,衣带于江湖,头枕于庐山。精华毓yù秀,会萃人文。田土富饶,日繁生聚。这里的江心洲是陶渊明的五柳住所,这里的庐山莲花峰,是北宋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周敦颐。晚年定居的地方。别处有,江西德安陈氏,300年不分家,家族人数达3900人的陈氏家族,人称义门陈氏的义气。别处有,浙江浦江郑氏,历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达三百六十余年,鼎盛时有三千多人同吃一锅饭。其孝义家风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太祖朱元璋亲赐“江南第一家”。人称义门郑氏的义气。与浦江的郑氏、德安的陈氏,这里人的义气,皆兼而有之。
旧志是乾隆二十年(高植)创建。乾隆四十五年(沈锡三)略有删除或增加。以纲举目张,承前启后,过了百年。县志文献有沿革的原因,有风俗的原因,所以有所搜集,也有所遗失,久后,搜集的遗失的,更加明显。
【谢友交注:用陈鼒知县的话说“故当捃摭zhi遗逸不可”。陈鼒知县用了《汉书·艺文志》里的一个词--“捃摭zhi遗逸”。】
特别是——1、水陆交替变化;2、关隘争夺,村庄朽灭;3、收复失地,围墙废墟,后人重新的解释;4、内部附加资料的其他临近的地方和临近的村子、街道,(杂处、市圜);5、围绕外来船舶往来,对好的、贵重理解改变了时人的看法。所以史料上无所不丢失啊。
【谢友交注:用陈鼒知县的话说“圜huan番船往来;奇巧、珍异剥复变迁之;故尔史,无所不遗。”陈鼒知县懂得很多喂,引用了《易经·六十四卦》的语言“剥复”。第二十三卦《剥》,坤下艮上为剥,表示阴盛阳衰。第二十四卦《复》,震下坤上为复,表示阴极而阳复。后因谓盛衰、消长为“剥復”。 】
今天我来编纂《德化县志》。记载的都是真实的。注解都是从高植乾隆二十年的《德化县志》上的。这几十年间的事情,一目了然。最后的成功,全靠修志小组的全体同志通达事理的压缩的功劳。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壬申岁,刻印成功。县志从此将渐渐扬名啊!我有感于採风问俗。以德化的现实为核心。以德化利益、德化的祸患为牵挂。以德化的疆域,为依据。
【谢友交注:用陈鼒知县的话说:“余窃有感于为治者,採风问俗。浔有所资,土物心臧;浔有所系,兴利除害;浔有所凭,治化之原。”陈鼒知县从实际出发,采访民俗,这是他执政的依据。】
不正是这样吗?一个县志,推广到邻居县,乃至推广众多的远方。成功的面越广,滋润的程度就越深。我们清朝文德的展开,谨慎而威严,光亮而鲜明。溯源于《禹贡》含义,溯源于《周礼》的含义,岂是自夸的历史故事呢?德化县知事:蓬溪 陈鼒序
RE: 一脚踏三省,德化县疆域之捃摭遗逸
附录同治十一年陈鼒镌《德化县志》。原文见古籍网北京章和文化http://www.bookinlife.net/product-306708-viewpic.html邑之有志,犹国之有史,家之有乘。以覘chān--政教之--酝酿yunniang,民俗之--本原。故有善必书,而劝惩cheng之意寓焉。无物不载。而化育之道该焉,守土者,其可忽诸?余莅此连年水患,困为鄰壑,捐赈捐堤,疲焉不倦,但求民困,浔苏尔乐也,因欲折衷志乘。适奉。覘庄中,丞檄饬chi ,搜罗以广。《通志》爰yuan订邑之诸君子,而图之。按化邑负郭,浔郡夙号名区。襟带江湖,枕几庐阜fu,精华毓yù秀,会萃人文。田土富饶,日繁生聚。此陶靖节、周元公所。为卜居郑浦江、陈义门,兼能厚俗也。旧志于乾隆二十年(高植)创建。(乾隆)四十五年(沈锡三)略有芟shan益。以纲举目张,足徵前啟后,阅今百年矣。其间沿革相因,及风化所关,文献所系。故当捃jun摭zhi 。遗逸不可。久而弗彰。更以水陆交冲;雄图居要,发逆争踞,瓦砾凋残;王师克复,壁垒邱墟;复经重译,内附杂处市圜huan;番船往来,奇巧、珍异剥复;变迁之故尔。史无所不遗。 今皆征之于实,泽之以文。上下数十年间之事系,莫不灿然。毕陈皆诸君子宏通,节缩之力。于同治壬申岁,剞劂jījué 成文物。声名由来渐矣!余窃有感于为治者,採风问俗。浔有所资,土物心臧;;浔有所系,兴利除害;浔有所所凭,治化之原。其在兹乎?一邑而推之海隅yu 殊方。生成者众,即涵濡者深。我圣朝文德所敷。翼翼巍巍,麟麟炳炳,溯源于禹贡职方之义,岂矜jīn言掌故欤?知 德化县 事:蓬溪 陈鼒序先生古文精通!{:5_158:}{:5_158:}{:5_158:} {:5_158:}{:5_158:} {:5_170:}{:5_170:}{:5_170:}
RE: 一脚踏三省,德化县疆域之捃摭遗逸
本帖最后由 ssxfyzlscxwz 于 2016-12-1 14:57 编辑续1读陈鼒知县的《德化县志序》,知县老爷用词,涉嫌侵占黄梅宿松属地。
德化县志在卷二第十面(图片34页)《国朝知府董榕序》,承认清朝强行改制乡保甲。在之后编纂县志封郭洲、桑落洲,应该与德化属地没有关系。而陈鼒知县认为是解释不同,谁解释了,肯定是县志解释了。要解释回到德化而后快。创县志的高植犯罪文字狱,删改的历史任务落在了沈锡三身上,高植沈锡三他们被陈知县表扬了,只有鄒文炳知县的县志,连鄒文炳的名字也不愿提,却要说解释不好,于是陈鼒知县要在《德化县志序》里说“复经重译不同”,把黄梅的封郭洲搞到德化县去,把宿松的桑落洲搞到德化县去。
德化县执行了的保甲制度,见德化县志在卷二第十面(图片34页)附录如下:保甲.式奉.府颁.府序所附《国朝知府董榕序》周官大司徒施教法于邦,国、都、鄙。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比为间,使之相受;又族师。五家为比,十家为联,比保甲之法所由昉也。管敬仲之轨:连各保。郑子产:之都鄙有章仲长统之。言于汉,苏威之行。于隋,皆此制也。至宋,熙宁专代蓦兵,因王安石误执贾统军政之说,而忘其为体国经野。安养兴教之大法,乃不善行之失。岂法之敝乎?明王文成义曰:“补其偏而救其弊,则赋役可均,连其伍而制其什,则外侮可御;警其簿而劝其厚,则风俗可纯;导以德而训以学,则礼乐可兴”。凡有司,之有高才远识者,亦不必更。立法制,但循此润色修举之。则一邑之治,可以不劳而致。又曰:连郡,其形势辑睦,其邻里务要,治官如家,爱民如子。富哉言乎?本木具举矣。国朝功令最重保甲列圣谕训煌煌,臣工奉行。凡一切政教之及民者,必于此是稽。而前志未载,疏莫甚焉。至于坊乡市镇都图,各地名目不一,统之以保甲,则无不一者,著之于篇。邑各一表。俾山川人物有所丽云。
董榕是哪个时期人呢?有同治德化县志为证,是乾隆时期,当九江知府的。同治《德化县志》还有记载:乾隆十九年(1754年),知府董榕以双剑峰挺秀如笔,改名双笔峰。剑为兵器,笔为文宝。铸铁为犁,易剑为笔,确有“化干戈为玉帛”异曲同工之妙。九江知府董榕相约诗友泛舟时,为九江城郊的鹤问湖留下了“甲戌七月望,鹤问凌虚舟差”的佳句,印证着九江市鹤问湖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谢友交注:乾隆甲戌是1754年乾隆十九年。所以九江府董榕把国家规定发给各个县,说:县志如果没有改过来保甲制还用坊乡市镇都图,那是不行的,而前志未载,疏莫甚焉。但是,高植是乾隆二十年修德化县志的,已经接到董榕通知的,如果桑落洲,封郭洲是德化的地皮,就该用乡保甲。但是他只有江北没有用乡保甲。所以桑落洲不属于德化县。
http://www.bookinlife.net/product-306708-viewpic.html县志里说:图片第34页上有【桑落洲】在县北隔大江军民杂处,可是,从第35的图片,从太宁乡起(原名泰宁乡)到第43图片封二乡止,全部是乡。包括第38页图片的桑落乡。用陈鼒的话说,那是 复经重译不同,他的县志就有“杂处”,什么杂处?高植县志的“桑落洲军民杂处”。 他的县志就有“市圜”,什么市圜?高植县志的“兴仁镇”是道光年间因水灾,买黄梅程姓权属的王伏一旧屯建的。【自道光年间,坍塌不止,四界渐入长江,内有居民移迁本乡程家营。买属程姓所管南街,王伏一故屯。新造街市。名兴仁镇。其卫迁者仍居段窑。】。
在第34页图片的上一幅图上,记载【即段窑地方,南有通江小河。河北俱属蕲州卫地。土屯名:许伍,附于梅籍。因桑落洲于明季年间坍塌入江,化民价买蕲卫荒屯,挑基成址。岁纳地稞,顺治十五年碑记:丙开浔民之买楚产者,自应寄户纳粮,向係蕲州卫军丁收取代交。】
顺治买段窑河北边的许伍地挑基建房,都要逐年给付地稞的。用陈鼒的话说,那是“复经重译不同”,要写成德化的小池。
RE: 一脚踏三省,德化县疆域之捃摭遗逸
续2依据 陈鼒《德化县志序》,封郭洲,也是复经重译不同,要写成封一乡封二乡。德化县志>疆域三>图片第31页【封郭两乡:在大江之北,南一面以大江为界,东西北三面以长港为界,港以外系黄梅地方。港以内北为长一乡,内有军垟yang杂以蕲卫。周顾李数姓--军士粮纳于楚,居民一切逃盗,命劫匪讼狱等事,俱系楚省官员查办。不与化邑相关。南为封二乡:东隅至小池口,街二道,西南一道,属化邑。东北一道属梅邑。中有横街裂开为界。西隅至界牌石,石以西属梅邑,石以东属化邑。内有毛家龙峃xue ,东走二十里许,杂有蕲卫王贺二伍军地三百六十担,其粮化邑代征解蕲,给领居民一切逃盗,命劫匪讼狱等事,俱属化邑查办。】第34页图片的上一幅图上,写的小池口市有顺治十七年有小池口界碑。【小池口市在江北对岸,界连黄梅清江镇。顺治十七年,立有界碑石,记内开奉,《院道宪牌前事》照得,小池口与黄梅接壤,管辖原分四境。合行清查,竖立界牌,东止清江镇,南止大江,北止,汤湖口;西止套口,各守疆界,毋庸侵紊,须至碑者。】
小池口的一小部分都是道光时候买的,大部分还是明朝弘治渡口检查站的黄梅县的清江嘴镇,见李东阳的《大明会典卷138》“關津一,關津巡檢司、提督盤詰之事。黃梅縣 新開口鎮巡檢司;清江觜鎮巡檢司。”
乾隆三十八年还是小江口,见《乾隆三十三年十月内奉准》。“奏称湖北蕲州小江口地方原为蕲州卫军地,….. 该地岁征屯粮银四百两,仍由蕲州卫办理。”
怪哉!反倒是顺治就叫名小池口了。陈鼒的话说,那是 复经重译不同。历史依据可以不要,界碑可以造假。小池可以重译到德化去,好像还有一样不完全托管为依据。桑落洲可以重译到德化去。就一点依据也没有,也要重译到德化去。唉!为古人担忧,为什么躲藏那么好?没有揪出来批斗呢?当年及后来的宿松才子,黄梅才子,怎么不说道说道呢?
而且,在把封郭洲写成封一乡封二乡的东隅小池口也承认小池口不全部是德化的,连自己的“复经重译不同”还陈鼒自己的话,前后不同,讲小池口是德化的,不就是鬼话连篇吗?
这里为什么要加罪与陈鼒,不怪鄒文炳呢?陈鼒县志序,有高植乾隆二十年创建县志,有乾隆四十五年沈锡三修县志,略有芟shan益。以纲举目张,足徵前啟后,阅今百年矣。
那么所有的都正确,就是以后的人修县志,不该 “复经重译”了?唯有陈鼒的县志“复经重译不同”最好了?“今皆征之于实,泽之以文。上下数十年间之事系,莫不灿然”。显然“复经重译”是嘉庆二十三年鄒文炳修县志的事。意思说鄒文炳不该解释那么明白。以至于陈鼒的《德化县志》里不提他的名字。
高植的《德化县志》首辑本。乾隆四十五年遭文字狱芟削。都得到知府董榕的认可,也得到陈鼒认可,而鄒文炳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县志,到同治十一年1872年只有54年,陈鼒不讲鄒文炳知县修县志,而讲“复经重译不同”。可谓刁官文鄙。(对不起,又骂老爷了。)
高植的《德化县志》首辑本。体例遵奉《九江府志》模式,开篇为序文、凡例、辑纂姓氏和目录,余按图(总图、分图);表(沿革表、秩官表、选举表);志(方舆志、建置志、食货志、学校志、典礼志、艺文志);传(列传);录(文录、诗录);记(古迹记、古事记、杂记、别记)。分门别类,类下设目,分订18册。知府董榕序称其“编纂最为严简,无他志假借之失,列传尤称详确,远不遗,近不滥,得史氏法,可与康德涵《武功志》,陆清献《灵寿志》并称善本矣”。乾隆四十五年遭“文字狱”,该志经校勘芟削应禁人诗文、事迹、书目后改刊。改刊,就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沈锡三修县志的事啰!
只差8年100年,被陈鼒完全肯定,“复经重译”就是怪鄒文炳知县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县志。用排除法,一目了然。陈鼒的《德化县志》,造成的错误,正是因为陈鼒自己的“复经重译不同”造成的。
受益!先生辛苦了{:5_170:}{:5_170:} {:5_131:}{:5_131:}{:5_131:}{:5_131:}{:5_131:}{:5_131:}{:5_131:}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