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8-1-3 16:09

279、队委,一个母亲的祈求

279、队委,一个母亲的祈求石普水四月六日,清明。那天晚上,一个母亲悄悄地走了。她媳妇说,婆婆去世前神态安详,面带一丝笑容,像睡着一模一样。不是巨星陨落,她是一个极其平凡的人,她的去世波澜不惊。除了道士唱着陈词滥调格式化的祭文外,没有人为她写悼念文章。逝者如斯夫。忽然想到30多年前她的祈求,一个母亲的祈求。不妨悄悄告诉您,她 “希望儿子做个队委”!诸位,有谁知道什么是“队委”吗?先卖个关子,暂时我不告诉您。这位仙逝者是我的堂嫂,妻子嫡亲伯父的儿媳妇。堂嫂是一个极其善良的人。她一生从来没有骂公婆,没有骂丈夫,没有骂儿女,没有骂媳妇,也没有骂屋里大人小孩,更舍不得骂孙子、孙女。她对所有的人永远都是笑眯眯的,慈眉善目,一视同仁。似乎她生来就不知道怎么骂人,不明白为什么要骂人,更不要说跟人吵嘴。与世无争,与人为善,是堂嫂与生俱来的品性,也是她的美德。她最初叫我妹婿,后来依孩子叫我姑爷,最后依孙子叫我姑爷爷。堂嫂说话轻言细语,佐坝佬腔里带一点佘巴佬腔尾音,“臭”,她念“凑”。据说有一年插田时有人捡田里一种叫“野茨梗”的吃,她也捡了一个,吃到嘴里,说“好‘凑’(臭)!”人们说她吃了羊屎,笑得前仰后合,她也跟着笑,她天生的一副好心态。她的声音里有一种磁性,可惜没学过声乐,骨子里应该有潜在音乐天赋的。堂嫂一生吃尽千难万苦。她幼年丧父,六岁抱来婆家当童养媳。童养媳是我国旧社会的独特产物。那些家境非常贫穷的人娶不起儿媳妇的,就抱养一个女孩来做童养媳,待长到十四、五岁时,就让她同儿子“圆房”。堂兄是一个瘸腿,脚一走一拐的,伯父担心这个一条半腿的残疾儿子娶不起媳妇,就抱她来做童养媳。堂嫂娘家穷,幼年丧父,母亲养不活她,被抱来当童养媳,生活艰难困苦可想而知。婆家也是的贫苦农民。公公忠厚本分,三年自然灾害时被逼自尽;婆婆善良懦弱。当时整个中国社会都积贫积弱,这样的家庭尤其生活在最底层。堂嫂一生共生下六个儿女,八口之家,就她是一个女人是劳动力。她任劳任怨,尽管辛辛苦苦一年到头风里来雨里去,但是一个女人能做多少工夫?在大集体时,她家是最大的找款户,每年分粮食时,她家里的粮食都挑到集体仓库里,只有拿钱来才能把粮食挑回家。钱哪里来?一条半退的堂兄帮人做裁缝,一天一块二毛钱,到年底收起来才能把粮食挑回家吃。万般无奈,堂兄把一个女儿抱给人家——那是重蹈自己覆辙啊!堂嫂触景伤情,哭了几天几夜,哭得声音像鸟嘶鸣。面对现实,堂嫂萌发的理想是“希望儿子做个队委” 。这是一个饱受欺凌的女人最现实的理想。在靠工夫吃饭的日子里,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五大三粗的男人就是家庭的希望。“打杵一督,我奀挑一百五六!”——这是当时的流行语。有吃的没有做的当时就是“吃冤枉粮的” 。堂嫂八口之家七个是“吃冤枉粮的” ,任何人都可以欺负她们。当时生产队的领导者有队长、副队长、会计、妇女队长、民兵排长,这些人组成队委会,他们是生产队的统治阶级,掌握着一百多号人的命运。队委虽然是比芝麻绿豆还小得多的官,但是他终究是一个官,至少在生产队不受人欺负。那年月没有“童工”一说,小孩可以放牛、捡粪挣工分,减少家庭压力。目不识丁的堂嫂,为了儿女们出人头地,哪怕自己累死累活,也要让儿子读书。她节衣缩食,让五个孩子都到学校读书,还让大儿子读高中。堂嫂让三个儿子都学了手艺。那年月,“条牛担种,不如手艺在身” 。因为有一技之长,有谋生手段,才能过好日子。现在想来,堂嫂远见卓识,非常不简单。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如今没有生产队,也自然没有队委。堂嫂的孩子真的个个都有出息。老大从首屈一指的裁缝到管理人员,当裁剪师,如今是制衣行业有名的设计师。他不负母亲的期望,成了制衣行业的“队委”,在电脑上设计最时髦、最流行的服装式样,成了时代的弄潮儿。她小儿子自己开服装厂,成了大老板。孙子、孙女都是大学生。他们在屋里有楼房,在县城买了独门独院楼房,甚至在天堂苏州也买了楼房。两个儿子都有小汽车,成为人人羡慕的人家。难能可贵的是,孩子们对老人都非常孝顺。他们不要母亲做事,但是堂嫂一生劳动惯了,闲下来不做事便是这里疼那里痛。他们带母亲到合肥安徽医科大学做全面检查,查来查去,还是没有病,最后一次八千块全身磁共振,医生说指甲都检查了,还是没有病。孩子们为母亲舍得用钱,用大钱,得到乡亲们的交口称赞。人固有一死。古人所谓盖棺论定。人死了,装进棺材了,她的一生可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了。堂嫂是一个平凡的人,又是一个善良、勤劳、节俭的女人,一个集中国传统女人优秀品质于一身的人。她吃了苦,也享了福。儿子们终于做“队委”了,她如愿以偿,心满意足,含笑九泉。愿堂嫂一路走好,天堂快乐!(2013.4.12)(1912)2018/1/3

ssxfyzlscxwz 发表于 2018-1-4 13:32

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九代人,古时候称为九族,对已故亲人,致哀有五服制,斩衰zhǎncuī,齐衰zīcuī,大功,小功,缌麻sī má。

例如《一个母亲的祈求》文中“这位仙逝者是我的堂嫂,妻子嫡亲伯父的儿媳妇。”对“妻”来说,堂兄堂嫂是一样的。依据已嫁女为母亲只用大功,则已嫁女对伯父就只用小功,对堂兄堂嫂就只用缌麻。那么已嫁女的丈夫,对妻子娘家堂嫂,就出五服礼了。不用戴孝,属于五服之外,礼拜场所,当以袒免礼,即披右肩露左臂,叫“袒”,不带帽子叫“免”。对“我的堂嫂”来说,堂兄堂嫂是一样的,堂兄,不同于不共爷爷的从兄,更不同于族兄,最起码是要用小功的,如果堂兄又是爷爷的头孙子,是本家掌门,就要用大功了。

“这位仙逝者是我的堂嫂,妻子嫡亲伯父的儿媳妇。”其中“嫡亲伯父”看怎么说。因为嫡父母,起码有父母单一方是亲血缘关系,因为伯母与自己没有亲血缘关系,如果是伯母再嫁,则不是“嫡亲伯父”,则只有母亲再嫁,出现的“嫡亲伯父”,否则就是伯父了。先生文《一个母亲的祈求》,从一个撇不开的血缘关系,说当代农村习俗,很好。如今,逐渐淡化了的亲情,礼崩乐坏。六亲不认随处可见。但是,新潮流的到来,也清洗了封建的污浊。 如,拐子腿堂兄,少时家贫,老早便养起了童养媳,充当堂嫂的童养媳,十四五岁就结婚了。【公公忠厚本分,三年自然灾害时被逼自尽;婆婆善良懦弱。当时整个中国社会都积贫积弱,这样的家庭尤其生活在最底层。堂嫂一生共生下六个儿女,八口之家,就她是一个女人是劳动力。她任劳任怨,尽管辛辛苦苦一年到头风里来雨里去,但是一个女人能做多少工夫?在大集体时,她家是最大的找款户,每年分粮食时,她家里的粮食都挑到集体仓库里,只有拿钱来才能把粮食挑回家。钱哪里来?一条半退(先生,腿字打错了)的堂兄帮人做裁缝,一天一块二毛钱,到年底收起来才能把粮食挑回家吃。万般无奈,堂兄把一个女儿抱给人家——那是重蹈自己覆辙啊!堂嫂触景伤情,哭了几天几夜,哭得声音像鸟嘶鸣。面对现实,堂嫂萌发的理想是“希望儿子做个队委” 。这是一个饱受欺凌的女人最现实的理想。】

这是多么难忘的惨状,一个因为忠厚本分,三年自然灾害时被逼自尽;一个童养媳出身的堂嫂,因为生六个儿女成了找款户,对不了现款就扣押口粮,“万般无奈,堂兄把一个女儿抱给人家”——重蹈覆辙;一个饱受欺凌的女人最现实的理想——希望儿子做个队委。【队委虽然是比芝麻绿豆还小得多的官,但是他终究是一个官,至少在生产队不受人欺负。】

罢了,罢了,老汉我摇头泪如麻。泪为心液,眼前有点模糊,看不见下文。我不知道,到底怎样理解亲情,才是正确的,也不知道到底是谁,真正能够清洗了封建的污浊。只觉得这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所以跟帖赞好。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8-1-4 15:36

ssxfyzlscxwz 发表于 2018-1-4 13:32
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九代人,古时候称为九族,对已故亲人,致哀有五服制,斩衰 ...

啊啊,又出洋相,改正过来了。谢谢先生。这不是打错了,而是鼠标点击错了。啊啊,洋相!我这还是所谓修改呢!期望先生继续为为把关!问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79、队委,一个母亲的祈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