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雅松到我家——回家(82)
302、雅松到我家——回家(82)石普水中午喝酒时间不长。尹接松不喝酒,虞登柱夫妇要急着赶回合肥,所以没人劝酒,但是饭后虞登柱还是坚持要开车送我回家。石雅松到我外甥家喝酒,跟我同车回来。当年我两个外甥、表弟都是我的学生,雅松跟他们同班,成了好朋友。雅松对我说,他现在还时常想起佐坝,到佐坝感到格外亲切。是啊,这里是他娘家。当年他一个十几岁的小孩,跟同学们一起生活了整整三年,无拘无束,天真烂漫,那是何等快乐的神仙岁月!如今想来自然无限感慨,思绪万千。雅松在我家吃晚饭,在我家睡,第二天吃过早饭我们一块去外甥家喝酒。我们谈了很多。问到他怎么联系黄火明的,他说,他儿子在程集高中报名,听到前面有人说在佐坝小学教书,便向他打听:“我有一个同学叫黄火明,也在佐坝小学教书,你认识他么?”对方说“我就是!”啊!老天捉弄人。同窗学友竟然“对面不相识”!难怪我与一些学生彼此不相认。沧海桑田,岁月无情。雅松说他这些年一直在上海做石匠,每天工资三、四百块钱,中午在公司吃,大热天早晨四点开工,十点前收工,不像海南、福建那样要钱不要命。他妻子在工厂上班,工资不高,但是严格八小时工作制,每周两天休息,还帮她买了保险。夫妻俩租房子一块住,房租每月一百多块钱,不高。旁边有一块空地,妻子种了很多青菜,不仅够炒吃的,还有腌菜,干菜,去年还晒了一袋干蒿巴。夫妻二人每天骑电瓶车上班下班,成双成对。儿子考取了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女儿还在读高中。父母在家做点自己吃的,劳动量不大。两人一年挣钱十几万,不多不少,除去家庭开支,每年有几万块钱积蓄。一家人生活稳定,收入稳定,其乐融融。这是一个温馨的家庭,一个充满希望的家庭。当年我天天灌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告诫他们,农村孩子要改变自己命运,唯一出路在读书,在升学。观念决定行动。由此,我硬逼他们死读书,对那些不认真读书的同学讽刺、挖苦,甚至体罚。雅松他们当年没有考取高中,没有读大学,但是现在的生活有滋有味。回想起来,当时我是何等迂腐,何等自以为是。想到这些,心里很不是味道。觉得自己对不起我的这些学生。一时酸甜苦辣咸一齐涌上心头,无限感慨,甚至后悔,懊恼。我们宿松石氏二世祖在荆桥。我问雅松,雅松说二世祖的墓地就在他家屋后不远。从2009年开始我跟族人一起做过四次清明,写了四篇博客,但都只到过一世祖、三世祖的墓地,始终没有到过二世祖的墓地,这是一个遗憾!我族人跟开玩笑说,是不是因为二世祖没做官?宿松石姓始祖万一公,道光《宿松县志》称为“宋末名宦”,其实,他只是跟随“安抚使淮人张德英”在司空山起兵立寨抗元,真实身份也只是“都统辖”,一个不入流的官。我们三世祖称“田园宰相”在家建宰相府,其实真实身份也只是“从明太祖累功,授统兵元帅,诰授武德将军,晋升武节将军,世袭管军正千户。”我对二世祖倒是恭而且敬。 “荆桥杨庄”现在叫“荆桥岭河”,就是我们宿松石姓二世祖的墓地。万一公讳兴宗,字克承。1223年生于江西,在淳佑庚戌(1250)春,渡淮之太湖;1302年卒于荆桥,葬于九冲堘。二世祖宋度宗咸淳己巳(1269)出生于太湖棠梨畈,1346年卒于荆桥,葬“荆桥杨庄门首老树峦,地形架上金盆”,三世祖1319年生于荆桥。“荆桥杨庄”一定是一块真正的风水宝地。问雅松,他也没有到过,但他却听说一句“唐家痴汉摆卵,石家美女献俅qiu”,不足为外人道。雅松说他们程岭有一特色,就是男人们都爱上“茶馆”。“程岭茶馆”不同现在我们所谓“茶馆”,没有麻将、牌九、扑克,赌博赢钱。这里坐茶馆就是交一块钱,泡一杯茶,坐下来慢慢喝,边喝茶边聊天。聊天内容都是平时耳闻目睹,道听途说,天南海北,国家大事,邻里纠纷,鸡毛蒜皮,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也有人玩一点小牌,输赢几块钱,打发时间,玩玩而已。坐茶馆的一般都是附近常客,从早饭到中饭,有时家里来了客人,把客人带到茶馆,算是最高规格的招待。插田薅草的农忙季节,男人也有去的,说是不去茶馆干活就没劲——他们成“瘾”了,非去不可。有人从青年坐到壮年,一直到老年,年老体衰,走不动了,还跌跌撞撞,跌了几跤也要去茶馆;癌症病人,生命垂危,唯一心愿就是去茶馆。他的小学张老师就是一个典型。二世祖名不见经传。石氏在宿松,不到800年,子孙人丁昌盛,成为宿松名门望族。九个儿子,25孙子,1457年男丁500余人,1813年1万余人,1945年“人丁越万二千”,1991年25000余人,是宿松第三大姓,仅次于吴、张二姓。明代将军、正千户等军职17人,明清九品以上官员98人,进士10人,举人31人,17世葆元公“祖孙三进士”,成为宿松学子的学习楷模。二世祖的贡献不仅仅是生育9子2女,而且“诸子皆卓异俊茂,经文纬武,挺然际昌期而出”。更重要的是他的虚怀若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种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的心态,不是常人所能有的。我甚至想,“程岭茶馆”是否就是我们二世祖首创?他可能是到得最多的一个,一定!(2013.2.24.元宵节)(2233)(2018/1/10)小评昌期昌期,意思是兴隆昌盛时期。际昌期,如果理解成“当兴隆昌盛时期”,则挺然际昌期而出,是不是说,二世祖支下到17世葆元公,这段时间是正当兴隆昌盛时期呢?如果是石姓兴隆昌盛,还可以。如果说这段历史时空,是华汉民族,正当兴隆昌盛时期,也可以加上而出二字,偏偏历史不是这样。就也不可以加上......而出。且不说二世祖生于南宋度宗咸淳己巳,死于元朝至正六年的改朝换代,蒙古灭汉。且不说明代到清道光石广均这段改朝换代,满人大肆屠杀汉人。单讲公元1839年,道光帝十九年的饥荒,就已经是哀莫大者也。见 汪桂月写的悼词,(葆元公嘉庆十年进士,卒于道光己亥七月二十六日)也是“风雨两家儿”的极不平常的悲惨年代。《送镜心太史归葬污池山》:“我死君不见,我歌君可知。云龙昔追逐,车马此驱驰。纵信名山业,难忘翦烛时。交情幸弗替,风雨两家儿。”悼词说,汪桂月公和石葆元公之间的交情,没有任何可以替代,而两家的后代,正在风雨同舟。何以是风雨两家儿?就要讲到葆元公之子石广均那一代了,也是先生此文“17世葆元公,祖孙三进士”之列。先生还有一篇文章《石葆元贵州主考的故事》石广均,道光六年进士,(这里,我们先放下葆元公孙子当进士不提)。只说道光十一年后,接连不断发生饥荒,饥民遍地,乡贫无以为生。葆元公施粥,湖滨、洲坝枯骸暴露,给小棺材移到高处去埋葬。为此皇帝赐匾一事,就说明不是华汉民族兴隆昌盛时期。记得先生说 皇帝给他一块【乐善好施 】的旌表牌坊。为证。 “葆元,字聿臻,号镜心。事父母生尽养,殁尽哀。忠君爱国,捐资建忠信孝悌祠,捐资修大官桥,捐资修松滋书院复课。道光辛卯后岁洊jiàn饥,输数千金佐官赈粜施廉粥,乡贫无以为生者,阴给钱米。湖滨、洲坝枯骸暴露、纳以小槥huì徙瘗yì高阜,男女异坎。道光癸卯以乐善好施得旌表。”所以愚认为,“诸子皆卓异俊茂,经文纬武,挺然际昌期而出”,时段跨越太大,会被读者误解。如果必不可少,用此佳句,不如改成“正当宿松石姓昌盛阶段,诸子皆卓异俊茂,经文纬武”。这样就不会使人误以为,先生评价这段历史,前后文矛盾,一会儿说兴隆昌盛时期。一会儿说,接连不断发生饥荒,乡贫无以为生。
ssxfyzlscxwz 发表于 2018-1-11 11:44
小评昌期昌期,意思是兴隆昌盛时期。际昌期,如果理解成“当兴隆昌盛时期”,则挺然际昌期而出,是不是说, ...
“正当宿松石姓昌盛阶段,诸子皆卓异俊茂,经文纬武”先生这样说非常好。我比较保守,这话是引用原文的,来自族谱,我的族谱都是非常有学问的先祖编写的,我不敢修改。而且,据说所有族谱都是这样,没有修改前人的东西。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8-1-12 09:53
“正当宿松石姓昌盛阶段,诸子皆卓异俊茂,经文纬武”先生这样说非常好。我比较保守,这话是引用原文的, ...
乾隆也是喜欢翻旧账的一个主子,一个钱谦益,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就死了,时隔115年,经过康熙、雍正到乾隆,还要借题发挥,拎出来说几句。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十一月十八日奉上谕:据闵鹗元奏,各省郡邑志书内,如有登载应销各书名目及悖妄著书人诗文者,请一概俱行铲削。等语。所奏甚是。钱谦益、屈大均、金堡等所撰诗文,久经饬禁,以裨世敎而正人心。今各省郡邑志书,往往于名胜、古迹编入伊等诗文,而人物、艺文门内并载其生平事实及所著书目,自应逐加芟削,以杜谬妄。至从前各省节次缴到应毁书籍,经朕发交馆臣覆勘,奏定应行销毁者,俱经该馆陆续咨行各省,自可遵照办理。着传谕各督抚,将省志及府州县志书,悉心查核,其中如有应禁诗文,而志内尚复採录并及其人事实书目者,均详悉查明,概从芟节,不得草率从事,致有踈漏,钦此。】
为何揪住钱谦益不放呢?原来钱谦益是明朝旧臣,影响很大。明末东林党领袖钱谦益,公元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自缢,钱谦益出任南明 弘光朝廷 礼部尚书。1645年(清顺治二年)四月史可法在扬州拒敌,历七昼夜。二十五日城破,军民逐巷奋战,大部壮烈牺牲。清军纵兵屠戮,“十日不封刀”。满洲人烧杀淫掠,无所不为,繁华都市顿成废墟。八十多万汉族人惨遭杀害。史称扬州十日。不几天,清顺治二年五月十五日,钱谦益,率诸大臣在滂沱大雨中,开南京城向清军统帅多铎迎降。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六月,钱谦益称疾乞归,返回南京,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从苏州返回常熟,表面上息影居家,暗中与西南和东南海上反清复明势力联络。南京归清一去不复返,钱谦益写诗借古讽今,纪念南宋灭亡,1279年3月20日二月七日甲辛,被元军追至崖山,陆秀夫背着8岁的南宋幼主赵昺跳海自尽。这钱谦益诗《后秋兴之十三》,在清朝难以控制的沿江一带,像幽灵一样,一代代被引用和传唱。《后秋兴之十三》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 chá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乾隆多次重申严禁钱著,要求各书删除其名,也事出有因。“其人实不足齿,其书岂可复存,自应逐细查明,概行毁弃,以励臣节而正人心。”其人实不足齿,其书岂可复存,自此之后,就成了删除犯人文笔的依据。
所谓《乾隆四十四年十一月十八日奉》,传到宿松,所有包括记叙动乱的一概不许说,只许唱赞歌。那个朝代,作为族谱,必须交地方政府注册良民户籍,宿松各族,大量的修改谱牒,也就是在乾隆时期。而把乾隆以前期残谱烧掉,以免遗患子孙。有些家族,是这样自欺欺人的注载在谱首:“先朝谱序遭明季兵燹xiǎn,其未湮没于灰炉之余者,持几希耳”。“老谱遭明季兵燹xiǎn,毁失殆尽,新谱无人再修。”特别是家族有名声较大的人物,更是十二分小心谨慎。
【诸子皆卓异俊茂,经文纬武,挺然际昌期而出】,先生说,这话是引用族谱原文的。我一万个相信。族谱原文不敢稍有差池。在翻录族谱,保留原文也是应该的,就像先生文《小鸟之祸》的回复我那样“体制的方方面面,说不清,也不敢说清楚。”也是理所当然的。而在作文里,另当别论。对待历史,只能还原真实。例如《县志》,“隔代断史,当代修志”。这个“断”字,就是纠正鼓吹的。还原历史真相的。曼说是《族谱》,连《史记》都引起了许多文人的关注,为何关注?就是要还原历史真相。好吧,我只不过说一下而已。
ssxfyzlscxwz 发表于 2018-1-12 14:27
乾隆也是喜欢翻旧账的一个主子,一个钱谦益,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就死了,时隔115年,经过康熙、雍正 ...
意识形态方面的东西,当代更甚。我的《回家》120哪一篇,写于2014年6月1日,发在宿松论坛上,有关领导打电话给我儿子,删除了,昨天我还看了,不敢发表。我不敢惹是非。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