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也是喜欢翻旧账的一个主子,一个钱谦益,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就死了,时隔115年,经过康熙、雍正到乾隆,还要借题发挥,拎出来说几句。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 【 乾隆四十四年十一月十八日奉 上谕: 据闵鹗元奏,各省郡邑志书内,如有登载应销各书名目及悖妄著书人诗文者,请一概俱行铲削。等语。所奏甚是。 钱谦益、屈大均、金堡等所撰诗文,久经饬禁,以裨世敎而正人心。 今各省郡邑志书,往往于名胜、古迹编入伊等诗文,而人物、艺文门内并载其生平事实及所著书目,自应逐加芟削,以杜谬妄。 至从前各省节次缴到应毁书籍,经朕发交馆臣覆勘,奏定应行销毁者,俱经该馆陆续咨行各省,自可遵照办理。 着传谕各督抚,将省志及府州县志书,悉心查核,其中如有应禁诗文,而志内尚复採录并及其人事实书目者,均详悉查明,概从芟节,不得草率从事,致有踈漏, 钦此。 】
为何揪住钱谦益不放呢?原来钱谦益是明朝旧臣,影响很大。明末东林党领袖钱谦益, 公元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自缢,钱谦益出任南明 弘光朝廷 礼部尚书。1645年(清顺治二年)四月史可法在扬州拒敌,历七昼夜。二十五日城破,军民逐巷奋战,大部壮烈牺牲。清军纵兵屠戮,“十日不封刀”。满洲人烧杀淫掠,无所不为,繁华都市顿成废墟。八十多万汉族人惨遭杀害。史称扬州十日。不几天,清顺治二年五月十五日,钱谦益,率诸大臣在滂沱大雨中,开南京城向清军统帅多铎迎降。 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六月,钱谦益称疾乞归,返回南京,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从苏州返回常熟,表面上息影居家,暗中与西南和东南海上反清复明势力联络。 南京归清一去不复返,钱谦益写诗借古讽今,纪念南宋灭亡,1279年3月20日二月七日甲辛,被元军追至崖山,陆秀夫背着8岁的南宋幼主赵昺跳海自尽。 这钱谦益诗《后秋兴之十三》,在清朝难以控制的沿江一带,像幽灵一样,一代代被引用和传唱。 《后秋兴之十三》 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 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 chá 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 嫦娥老大无归处,独倚银轮哭桂花。 乾隆多次重申严禁钱著,要求各书删除其名,也事出有因。 “其人实不足齿,其书岂可复存,自应逐细查明,概行毁弃,以励臣节而正人心。” 其人实不足齿,其书岂可复存,自此之后,就成了删除犯人文笔的依据。
所谓《乾隆四十四年十一月十八日奉》,传到宿松,所有包括记叙动乱的一概不许说,只许唱赞歌。 那个朝代,作为族谱,必须交地方政府注册良民户籍,宿松各族,大量的修改谱牒,也就是在乾隆时期。而把乾隆以前期残谱烧掉,以免遗患子孙。 有些家族,是这样自欺欺人的注载在谱首: “先朝谱序遭明季兵燹xiǎn,其未湮没于灰炉之余者,持几希耳”。 “老谱遭明季兵燹xiǎn,毁失殆尽,新谱无人再修。” 特别是家族有名声较大的人物,更是十二分小心谨慎。
【诸子皆卓异俊茂,经文纬武,挺然际昌期而出】,先生说,这话是引用族谱原文的。我一万个相信。 族谱原文不敢稍有差池。在翻录族谱,保留原文也是应该的, 就像先生文《小鸟之祸》的回复我那样“体制的方方面面,说不清,也不敢说清楚。”也是理所当然的。 而在作文里,另当别论。对待历史,只能还原真实。 例如《县志》,“隔代断史,当代修志”。这个“断”字,就是纠正鼓吹的。还原历史真相的。 曼说是《族谱》,连《史记》都引起了许多文人的关注,为何关注?就是要还原历史真相。好吧,我只不过说一下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