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祖师的木棉袈裟最终传给了谁(一)
佛学说衣钵佛教创始人释迦族的乔答摩·悉达多(释迦摩尼),有一件金缕木棉袈裟,这件袈裟到释迦摩尼,以是第七代,他没有传给大弟子堂弟阿难陀。阿难只是西天第二传人。有一天释加牟尼在灵鹫山说法,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柯迦叶。"迦叶尊者得到了释加牟尼的赏识,释加牟尼把金缕袈裟作为证物传给迦叶尊者。在南北朝的时候,达摩的师傅第二十七、般若多罗尊者把袈裟传给达摩。达摩尊师奉命来到了中国传播佛教文化,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佛教圣物木棉袈裟,随其一同来到中国,木棉袈裟传到达摩以是28代了。并成为了后来达摩祖师及其继承人的传承圣物。先交代一下,中国那个时候的历史背景司马家族的晋朝被打碎后国分南北,南边宋齐梁陈,当南方是东晋时,北方五胡十六国,公元386年-58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北朝”时期,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朝代。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鲜卑族起源于古代的东胡。鲜卑族原先住在大兴安岭一带,后来迁移到蒙古草原。五胡十六国时期,鲜卑族各部先后建立了几个国家,拓跋部于385年建立了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中国北方。北魏出现了权臣高欢,魏孝武帝不愿意当傀儡,去投奔了军阀宇文泰。宇文泰和高欢实际上是一丘之貉。 不久,宇文泰毒死了魏孝武帝,改立魏孝文帝的孙子元宝炬为帝,建立西魏。另一边,高欢立魏孝文帝的曾孙元善见为帝,东魏开始。中国北方再次分裂。 550年,高欢之子高洋强迫魏孝静帝禅位,东魏灭亡,建立北齐,而宇文泰死后,侄子宇文护继承了他的地位。西魏恭帝臣下,宇文护窃取了国政,逼恭帝禅让,给宇文泰的三子宇文觉,西魏灭亡,建立北周。宇文护做了晋国公,宇文觉想自己掌权,结果宇文护好讨厌的,废黜并毒死宇文觉,杀了年幼的北周孝闵帝,接下来宇文护又立了宇文泰的长子宇文毓为帝,是为北周明帝。宇文毓重蹈宇文觉覆辙,与宇文护争权,武成二年(公元560年),宇文护又毒死明帝,立宇文邕为帝,是为北周武帝。宇文邕比较有头脑,没有实力就先隐忍,足足忍了十二年,建德元年(公元572年),终于找到机会,突然用玉笏猛击宇文护的头部,杀死了宇文护,开始亲掌握朝政实权。你道这宇文邕是谁?他就是周武帝,是三武灭佛之一,第一个就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第二个就是周武帝宇文邕,第三个就是唐武宗李炎。南北朝时期天下大乱,南方梁陈渐渐势弱,北方北周北齐对峙。宇文邕死后,其子宇文赟即位。杨坚的长女杨丽华被封为皇后,杨坚又晋升为柱国大将军、大司马。宇文赟是皇家世袭之君,不问朝政,沉溺酒色,满朝文臣武将敢怒而不敢言。周宣帝宇文赟不但不听忠臣劝告,反而觉得这皇帝当得太不称心如意。他终于想出了一个逍遥自在的法招,将皇帝位让给年仅6岁的长子,是为周静帝宇文阐。自称天元皇帝,住在后宫,终日与嫔妃宫女们吃喝玩乐,荒淫无度的生活使他年仅22岁就丧命了。周静帝宇文阐,还是个不懂事的小孩,即位,任命杨坚为丞相。以外戚身份就控制了北周的朝政。杨坚从周宗室五王杀起,建立了隋朝,很快统一了北方,向南朝陈进攻,开皇七年九月十九辛卯日(587年10月26日),废西梁后主萧琮,西梁亡。开皇八年(588年),杨坚以杨广出六合、杨俊出襄阳、杨素带领水军出永安,共五十一万八千大军,三路大军伐陈。八年十二月杨素沿长江击破陈的沿江守军,顺流而东。但因为施文卿、沈客卿等扣留告急文书,导致陈朝无法把大军从建康调出。开皇九年正月二十甲申日(589年2月10日),陈将任忠引韩擒虎攻入建康城,捉住陈叔宝,陈朝灭亡。完成了隋统一。达摩祖师的木棉袈裟最终传给了谁(二)
再说师承中国禅宗始祖达摩祖师,带来了袈裟,来到嵩山少林。下传慧可(二祖)、僧璨(三祖)、道信(四祖),至五祖弘忍(又称“忍和尚”)下分为南宗惠能(六祖),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惠能和尚没有文化,悟性很好。神秀和尚知道经典,悟性次之,所以五祖传了衣钵与惠能,南逃。
公元520年菩提达摩从天竺国来到嵩山达摩洞。1982年在杭州出土一块铭文砖,刻有下列文字:“大隋开皇十二年(592)七月僧璨大师隐化于舒之皖公山岫,结塔供养。道信为记。”各位师傅,舒之皖公山岫是什么?舒就是隋唐时期的舒州,当时从铜陵,桐城到宿松包括岳西潜山,一大片都属于舒州同安郡。不过当时不叫潜山,而叫怀宁。而皖公山就是天柱山。《续高僧传》卷21《唐蕲州双峰山释道信传》有这样几句话:“又有二僧,莫知何来,入舒州皖公山静修禅业,闻而往赴,便蒙受法。”以上讲了道信和尚,讲了僧璨和尚,而且讲了道信修业于僧璨门下,又有二僧,即除了僧璨还有一人,那个人就是慧可法师。慧可立雪断臂,为法忘形,自断左臂,面壁九年,拜达摩为师与嵩山,达摩心生怜悯,把四卷《楞伽经》授慧可,在北周建德三年(574)武帝进行灭佛运动,慧可和同学昙林曾努力保护经典和佛像。后来他又南行隐居于舒州司空山(今安徽岳西县),在这山里传法与三祖僧璨。周武灭佛停止后,他又回到邺都(今河北成安)。慧可禅师活了一百零七岁,隋开皇十三年(593)入寂。慧可由于得到了达摩衣钵,后被禅宗尊为二祖。岳西司空山建二祖寺。那时佛学遭国难,为了隐藏身份,慧可经常到饭店肉铺去与一般的吃斋人不同。
慧可拜师傅时,心不宁,要求安心,师傅说,我为你已经安心了;僧璨拜师费说患风疾,要悔罪,师傅说我为你忏悔了。使得学徒顿悟,本不存在的法是最高佛法。
僧璨约生于公元510年。隋大业二年(606年)圆寂。唐玄宗谥其为鉴智禅师。被称为禅宗三祖。北齐天保三年(552年),慧可授法弟子僧璨,当时僧璨已经40多岁了。以后,他就隐居于舒州皖公山。北周武帝(560-578年在位)灭佛期间僧璨随二祖慧可南遁隐居,往来于太湖县司空山和潜山天柱山之间长达15年之久,居无常处,无人知晓。隋开皇十年(590年)僧璨正式驻锡山谷寺,公开弘扬禅法。山谷寺就叫三祖寺。隋开皇十二年(592年),十四岁的沙弥道信前来拜师,说:"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僧璨说:"谁缚汝?"道信答:"无人缚。"僧璨说:"何更解脱乎?"于是道信大悟。僧璨向道信传授《妙法莲花经》在道信从师十年后出师讲学,那时国家又允许出家,道信住江西的吉州寺,道信到湖南衡山去修道,路经江州(今江西九江市)时,被庐山道俗留住,居大林寺十年。
佛教向周边扩散,这个道信和尚,是县长的儿子,出身于蕲春广济,公元624年李渊武德七年,蕲州人在黄梅破额山,(道信为改名双峰山,人称"双峰道信")。建立四组寺。在双峰寺收了个徒弟五祖弘忍(公元602——675年出生于黄梅濯港化城山社屋)。公元651年,唐高宗永徽二年闰九月初四日,四祖安坐毗卢塔中示寂。弘忍继席。道信在双峰山实行农禅并重、自食其力,这在禅宗史上是一创举。这一创举,不仅解决了徒众的吃饭问题,为徒众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先决条件,而且有助于养成僧侣的劳动习惯。减轻百姓的经济负担,因而在整个佛教史上都具有积极意义。
高宗永徽五年(654)弘忍五十四岁移席东禅寺演法。领众修行。其后,参学的人日见增多,他于双峰山东冯茂山另建道场,取名东山寺,始建于唐永微五年(公元654年),唐咸亨三年(672年)建成,五祖寺位于湖北省黄梅县东12公里的东山,当时称东山寺,后世改称五祖寺。弘忍继续研究《楞伽经》,继承四祖的“农禅并重、自食其力”。收徒讲学,最得力的徒弟有神秀、惠能、智诜等。弘忍禅师入寂于唐高宗咸亨五年(674)二月,春秋七十四。入灭前,他将祖衣传付给六祖惠能大师。
在唐朝,由于玄奘从佛教国库学到了真传,《楞伽qié经》的天生就有的性,被冲击了,玄奘讲究法理,法相,既要规章又要执行办法,所以佛教内部出现了争论。而惠能是不识字的,弘忍以《楞伽qié经》的天生就有的性,传给了不识字靠悟性的惠能和尚。弘忍以史称心法传给了惠能,而没有得到真传的,不从理论法规和执法形式着手又能怎么办呢?嫡系正宗其实就是心法面授机宜的,而非嫡系则认为木棉袈裟是法宝。产生内部分歧之后,就有夺袈裟的风险。五祖对六祖言,袈裟不是法宝,再不要传给别人,逃命去吧!
达摩祖师的木棉袈裟最终传给了谁(三)
唐高宗李治经历了14个年号,650年永徽 656年显庆 661年龙朔 664年麟德 666年乾封 668年总章 670年咸亨 674年上元 676年仪凤 679年调露 680年永隆 681年开耀 682年永淳 683年弘道。唐高宗因青光眼疾病,664年麟德就邀请武则天帘后听政,674年上元,就由武则天处理政务。到老来眼睛瞎了,他一直想五祖进京。可是五祖没有去,国家大权掌握在高宗老婆武则天手里了。唐高宗死了武则天自称大周王朝。
惠能创建了福清南少林。(福建省福州市的福清县级市)。以惠能为代表的南宗禅讲究顿悟,正宗传承了两晋南北朝的靠医术,靠劳动,靠身强体健农禅并重、自食其力。很快就成了一大佛学徒势力范围,既不可能违背师愿把袈裟传人,也不会上交给武则天。至于说木棉袈裟转到了武则天手里,谁有知真伪呢?即便有故事,谁能肯定是达摩的师傅般若多罗尊者从释迦牟尼手里传下来的袈裟呢?
有故事说木棉袈裟到了智诜手里。因为禅宗的核心,是不列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智诜原是玄奘的弟子,后来也是弘忍禅师十大弟子之一,唐显庆二年公元657年便辞别玄奘,到荆州黄梅县凭茂山投奔禅宗五祖弘忍禅师学习禅法。须知再过7年公元664年玄奘就死了。应该说,为南北佛教联合是好事,毕竟传衣钵大事与惠能有所不同。
武周长寿元年(692年),女皇武则天钦命天冠郎中张昌期迎请六祖惠能禅师入京供奉,惠能称病不去。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再次迎请,惠能仍旧不去。于是钦差转告则天皇帝的旨意:“惠能法师既然不来京城,就请带上达摩祖师的传信袈裟,朕于内道场供养。”惠能无可奈何,只好捧出达摩袈裟,郑重地交与钦差。则天收到达摩袈裟,非常高兴,虔诚地迎入内道场供养。
惠能创建了福清南少林。(福建省福州市的福清县级市)。以惠能为代表的南宗禅讲究顿悟,正宗传承了两晋南北朝的靠医术,靠劳动,靠身强体健农禅并重、自食其力。很快就成了一大佛学徒势力范围,既不可能违背师愿把袈裟传人,也不会上交给武则天。至于说木棉袈裟转到了武则天手里,谁有知真伪呢?即便有故事,谁能肯定是达摩的师傅般若多罗尊者从释迦牟尼手里传下来的袈裟呢? 武则天以为,从惠能手里迎得木棉袈裟。入宫供奉,并请五祖座下的十大弟子来供养他们,当时资中的智诜就是其中的一位。武则天把十大高僧请到内廷受供,武则天就请问佛法:"各位高僧大德,还有七情六欲没有?"其他高僧大都回答得非常玄妙,惟有智诜说了大实话,说道:"人生则有欲,死则无欲。"意思说还活着就还有欲,我还有欲。武则天觉得这是一个讲实话大和尚,一个真正的得道高僧。武则天龙颜大悦,并把木棉袈裟赐予智诜。
武则天有个奇怪的年号万岁通天,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智洗赴西京,一去就是三十余年,直到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智诜七月六日夜。奄然坐化。时年九十四岁。
留给世人一个悬念,达摩祖师的木棉袈裟最终传给了谁?若以常理,明摆着在南少林。反正有一件袈裟,经过武则天手,不真当真有何妨?正所谓假作真来真亦假,真正假来假非真。智诜也会把它当宝物,传给北少林派的徒子徒孙的。
正在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