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祖师的木棉袈裟最终传给了谁(二)
再说师承 中国禅宗始祖达摩祖师,带来了袈裟,来到嵩山少林。下传慧可(二祖)、僧璨(三祖)、道信(四祖),至五祖弘忍(又称“忍和尚”)下分为南宗惠能(六祖),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惠能和尚没有文化,悟性很好。神秀和尚知道经典,悟性次之,所以五祖传了衣钵与惠能,南逃。
公元520年菩提达摩从天竺国来到嵩山达摩洞。 1982年在杭州出土一块铭文砖,刻有下列文字:“大隋开皇十二年(592)七月僧璨大师隐化于舒之皖公山岫,结塔供养。道信为记。” 各位师傅,舒之皖公山岫是什么?舒就是隋唐时期的舒州,当时从铜陵,桐城到宿松包括岳西潜山,一大片都属于舒州同安郡。不过当时不叫潜山,而叫怀宁。而皖公山就是天柱山。 《续高僧传》卷21《唐蕲州双峰山释道信传》有这样几句话:“又有二僧,莫知何来,入舒州皖公山静修禅业,闻而往赴,便蒙受法。” 以上讲了道信和尚,讲了僧璨和尚,而且讲了道信修业于僧璨门下,又有二僧,即除了僧璨还有一人,那个人就是慧可法师。慧可立雪断臂,为法忘形,自断左臂,面壁九年,拜达摩为师与嵩山,达摩心生怜悯,把四卷《楞伽经》授慧可, 在北周建德三年(574)武帝进行灭佛运动,慧可和同学昙林曾努力保护经典和佛像。后来他又南行隐居于舒州司空山(今安徽岳西县),在这山里传法与三祖僧璨。周武灭佛停止后,他又回到邺都(今河北成安)。慧可禅师活了一百零七岁,隋开皇十三年(593)入寂。 慧可由于得到了达摩衣钵,后被禅宗尊为二祖。岳西司空山建二祖寺。那时佛学遭国难,为了隐藏身份,慧可经常到饭店肉铺去与一般的吃斋人不同。
慧可拜师傅时,心不宁,要求安心,师傅说,我为你已经安心了;僧璨拜师费说患风疾,要悔罪,师傅说我为你忏悔了。使得学徒顿悟,本不存在的法是最高佛法。
僧璨约生于公元510年。隋大业二年(606年)圆寂。唐玄宗谥其为鉴智禅师。被称为禅宗三祖。 北齐天保三年(552年),慧可授法弟子僧璨,当时僧璨已经40多岁了。以后,他就隐居于舒州皖公山。北周武帝(560-578年在位)灭佛期间僧璨随二祖慧可南遁隐居,往来于太湖县司空山和潜山天柱山之间长达15年之久,居无常处,无人知晓。隋开皇十年(590年)僧璨正式驻锡山谷寺,公开弘扬禅法。山谷寺就叫三祖寺。 隋开皇十二年(592年),十四岁的沙弥道信前来拜师,说:"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僧璨说:"谁缚汝?"道信答:"无人缚。"僧璨说:"何更解脱乎?"于是道信大悟。僧璨向道信传授《妙法莲花经》在道信从师十年后出师讲学,那时国家又允许出家,道信住江西的吉州寺,道信到湖南衡山去修道,路经江州(今江西九江市)时,被庐山道俗留住,居大林寺十年。
佛教向周边扩散,这个道信和尚,是县长的儿子,出身于蕲春广济,公元624年李渊武德七年,蕲州人在黄梅破额山,(道信为改名双峰山,人称"双峰道信")。建立四组寺。在双峰寺收了个徒弟五祖弘忍(公元602——675年出生于黄梅濯港化城山社屋)。公元651年,唐高宗永徽二年闰九月初四日,四祖安坐毗卢塔中示寂。弘忍继席。 道信在双峰山实行农禅并重、自食其力,这在禅宗史上是一创举。这一创举,不仅解决了徒众的吃饭问题,为徒众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先决条件,而且有助于养成僧侣的劳动习惯。减轻百姓的经济负担,因而在整个佛教史上都具有积极意义。
高宗永徽五年(654)弘忍五十四岁移席东禅寺演法。领众修行。其后,参学的人日见增多,他于双峰山东冯茂山另建道场,取名东山寺,始建于唐永微五年(公元654年),唐咸亨三年(672年)建成,五祖寺位于湖北省黄梅县东12公里的东山,当时称东山寺,后世改称五祖寺。 弘忍继续研究《楞伽经》,继承四祖的“农禅并重、自食其力”。收徒讲学,最得力的徒弟有神秀、惠能、智诜等。弘忍禅师入寂于唐高宗咸亨五年(674)二月,春秋七十四。入灭前,他将祖衣传付给六祖惠能大师。
在唐朝,由于玄奘从佛教国库学到了真传,《楞伽qié经》的天生就有的性,被冲击了,玄奘讲究法理,法相,既要规章又要执行办法,所以佛教内部出现了争论。而惠能是不识字的,弘忍以《楞伽qié经》的天生就有的性,传给了不识字靠悟性的惠能和尚。弘忍以史称心法传给了惠能,而没有得到真传的,不从理论法规和执法形式着手又能怎么办呢?嫡系正宗其实就是心法面授机宜的,而非嫡系则认为木棉袈裟是法宝。产生内部分歧之后,就有夺袈裟的风险。五祖对六祖言,袈裟不是法宝,再不要传给别人,逃命去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