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冤案,为匡章不孝鸣冤
为匡章不孝鸣冤我站在一个舍死忘生的古战场,考察尽心尽力杀敌立功之人的思想境界,为匡章不孝抗辩。公元前475年,春秋末期的鲁国西北部柳下屯(今濮阳柳屯)人展雄,人称柳下跖,言“孔子不见母,匡子不见父,义之失也。”见《庄子·盗跖》原文段是:“比干剖心,子胥抉眼,忠之祸也;直躬证父,尾生溺死,信之患也;鲍子立干,申子不自理,廉之害也;孔子不见母,匡子不见父,义之失也。此上世之所传,下世之所语,以为士者正其言,必其行,故服其殃,离其患也。”
用现代语是:比干被剖心,子胥被挖眼,这是忠的祸害;直躬出证父亲偷羊,尾生被水淹死,这是信的祸患;鲍焦抱树而立、干枯而死,申生宁可自缢也不申辩委屈,这是廉的毒害;孔子不能为母送终,匡子发誓不见父亲,这是义的过失。这些现象都是上世的传闻,当代的话题,总认为士大夫必定会让自己的言论正直,让自己的行动跟着去做,所以深受灾殃,遭逢如此的祸患。
展雄领导了九千人的奴隶大起义,说他展雄是柳下屯的赤脚奴隶。叫他柳下跖,我认为可以。在《庄子·盗跖》里,庄子支持了展雄的观点,庄子却把展雄命名盗跖,我认为不妥当。不但侮辱了展雄,也借展雄止口,制造了一个冤案——匡子不见父,义之失也。
到今天,历史经过了2493年,还有人认为孝义重要,但是排斥性地说田章不孝。依据没有国就没有家的古老法理,这就不得不使我一个老者要拍案说法了。
事情经过是这样:匡子,叫匡章,他是田鲔的儿子田章。田鲔教儿子田章君臣的道理说:“主卖官爵,臣卖智力,故自恃无恃人。”“欲利而身,先利而君;欲富而家,先富而国。”在田章看来,国王靠出卖官爵,大臣靠出卖智力,自己依靠自己,不需要依靠别人,本身就是前文不搭后语。人的生存,不仅是自己依靠自己,也离不开了依靠别人的,所以。身为儒家信徒的匡章,却难以苟同。他父亲的话,很难接受。父亲教育儿子忠君报国,变成做生意。自私自利。 想让自己得利,必先让你的国君得利;想让自家富裕,必先让你的国家富裕。这一个为臣的道理倒是好的。田章认为父亲田鲔,应该是什么都正确,有错又不便与之争执,就离开家,向孟子求学,做了梦珂的学生。匡章母亲,启,由于得罪他的父亲,就被他的父亲杀死埋在马棚下。作为田鲔之子,匡章离开了他的父亲,是他不好责备父亲,匡章参军去了。
那时七国争雄,大国有楚国,这个有南面半个中国的楚国来夺齐国的徐州。军事强国有秦国,与齐国的边临小国连横。已经兵临城下。齐威王三十四年(公元前323年),秦国借道魏韩向齐国展开军事行动,先是越过韩、魏、卫三国,佯攻大野泽左岸的阳晋(今山东省曹县)要道,突然从阳晋南下至齐国西南重镇亢父(今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南部),这里道路险恶,秦军想出其不意,从这里北上绕过右壤直插齐国的南阳腹地。为了激励士气,还下令悬赏“有谁能得到齐威王首级的,封万户侯,赏赐二万两黄金”。
齐军统帅田盼,将匡章当做齐国军界的一个救星,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任命匡章为将,率领齐军前去迎战。为了激励匡章奋勇杀敌,齐威王许诺打败秦国之后,由自己出面,重新安葬匡章的母亲:“夫子之强,全兵而还,必更葬将军之母”匡章说:“夫不得父之教而更葬母,是欺死父也。故不敢”
用现代语是:当时匡章说:“臣并非不能改葬先母,只因臣的先母得罪先父,而臣父不允许臣改葬。假如臣得不到父亲的允许而改葬母亲,岂不是等于背弃亡父的在天之灵。所以臣才不敢为亡母改葬。”意思是,作为人子,不敢欺负死去的父亲。
匡章分析了敌情,秦军是孤军深入,如此长距离的作战,不排除秦军有后顾之忧,秦军惟恐韩、魏二国在后图谋。依据秦军欲进不得、欲退不能的矛盾心理。在开战前夕,让双方使者多次互相来往。匡章借机变更了部分齐军的旗帜标记,混杂到秦军当中,等待配合齐国的主攻部队破敌。秦军哪里能知是匡章计谋。
齐国朝廷大臣也被蒙在鼓里。齐国朝廷大臣狐疑,静悄悄的战场,沸腾的军营,欢乐的将士们,双方使者往来频繁,互赠礼物,哪里是打仗,分明是在开联谊会。大臣们说出第一个感觉:“匡章卖国,与秦国人串通”。齐国朝廷大臣狐疑,许多齐军士兵改旗易帜,换穿秦国人军服进入秦营。大臣们说出第二个感觉:“匡章投敌”。齐军混杂到秦军当中。齐国朝廷大臣说出第二个感觉: “匡章率齐军向秦军投降”。而齐威王仍然泰然自若。大臣们忍不住,纷纷道:“匡章叛国投敌,大王为何不赶快下令其他部队向匡章所部发起攻击?”齐威王闭目凝神片刻,信心满满道:“明显不是投降,为何要攻击章子”不久之后,匡章率齐军攻入秦军大营,与先前混入秦营的齐国将士里应外合大败秦军。匡章的战术大获成功,原本战意就不甚坚决的秦军一触即溃。捷报传来,群臣大感惊讶,赞叹之余纷纷询问:“大王如何知道章子不会投降?”齐威王缓缓道:“夫为人子而不欺死父,岂为人臣欺生君哉”齐威王这句评价至关重要,一个连死去的父亲都不敢欺骗的人,怎么可能不孝呢?孝不是形式,心中有孝才是最重要的。
在接下来的战役里,匡章表现出色,证据见下文《垂沙之战》、《兵进幽谷关》。
为匡章不孝鸣冤【续】
齐宣王急战事日久之所急。在以匡章家小做人质威胁时,匡章为了战争的胜利,义无反顾。至今有人尊重孔孟之道,却在背地里想着“匡章不孝”。说:“匡章放弃妻子儿女而不顾。如此冷血绝情、厚黑”。我们可以看看梦珂是怎样看待孝道,是怎样为匡章辩护的。
战国百家争鸣,学术自由。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情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章子有一于是乎?夫章子,子父责善而不相遇也。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夫章子,出妻屏子,终身不养也。其设心以为不若此,是则罪之大者,是则章子已矣。”
用现代语是:孟子说:“世上人常说不孝的事有五件:四肢懒惰,(不事生产)不管父母的生活,一不孝;好下棋、饮酒,不管父母的生活,二不孝;贪恋钱财,偏袒妻子儿女,不管父母的生活,三不孝;放纵耳目的欲望,使父母受到耻辱,四不孝;逞勇力好打架,危害了父母,五不孝” 章子有其中的一条吗?章子,不过是父子之间,为了善相责备,而意见不合罢了。为了善,相互责备,是朋友相处之道。父子为了善相责备,是最伤感情的。章子就赶走了妻子儿女,一辈子不让他们侍奉。他心里认为如果不这样作,自己的罪过就更大,这就是章子的为人罢了。”
在老汉我看来,当国家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许多问题要让位于战争前线,包括舍弃家小,没有国哪有家,这是最起码的道理,保家卫国是最基本的忠孝。匡章之所以不顾家小,最大的忠孝也就是奔赴疆场,可以看看《垂沙之战》匡章大公无私的表现。
垂沙之战公元前301年,秦楚关系恶化,齐国在前线增兵至20万,并命田章为将。齐国派匡章、魏国派公孙喜、韩国派暴鸢联合进攻楚国方城(今河南省叶县南),垂沙之战爆发。韩、魏军估计也不在20万之下。楚怀王派唐眜率军迎战,而楚军数目与联军相当,两军隔泚水对峙。也就是说此时在沘水两岸共有80万左右的军队在紧张地对峙着。长达六个月之久。齐宣王对战事不耐烦,便派周最到阵地以苛刻的言辞催促匡章赶快渡河作战,匡章对周最说:“免去我的职务、杀了我,甚至杀了我的全家,这是大王能够做到的;战机不成熟的时候强令我出战,战机成熟的时候不出战,这是大王在我这里办不到的”随后,匡章派人寻找可以渡河的地方,由于楚军放箭,派出的人不能靠近河边。有一个在河边放牧的人告诉齐宣王说:“要想知道河水的深浅太容易了,凡是楚军重兵防守的地方,都是河水浅的地方;凡是楚军防守兵力少的地方,都是河水深的地方”齐宣王于是派人用车载着放牧的人去见匡章,匡章听后大喜,随即选派精兵乘夜从楚军重兵防守的地方渡河,向楚军发起突然袭击。楚将唐眜因为联军六个多月没有多大动静,放松警惕,得知联军渡河后仓卒调兵应战。齐、魏、韩三国联军在泚水旁的垂沙大败楚军,唐眜战死。
匡章的优秀战例还有《兵进幽谷关》公元前298年,孟尝君齐国为相,主将匡章率齐、魏、韩三国联军 (后加入赵、宋两国)攻破秦国函谷关,迫使秦国求和。公元前296年,函谷关被攻破,秦昭王急谋割地自救。齐相孟尝君听信韩庆之言与秦议和,放弃了灭亡秦国的良机。燕残中山,齐军回师攻燕,战于权。燕军大败。此役后,田章退隐,而齐国南破楚、西服秦、北败燕,威震天下,田章之功不可没也。
当年中国三大强势,楚国地皮广阔,齐国地势险要,秦国军事强大,三国都不能独立完成称霸,有谋士张仪,分离齐楚联盟,搞了个秦楚瓜分齐国的阴谋。丞相孟尝君反其道而行之,得益于匡章是齐国文武全才,联合韩国魏国,打破强秦大楚的连横。
如果像一般的庸才,假设匡章接受齐宣王派周最的催促,不顾敌情,下令齐军20万出击,纵然韩魏两国20万军也摇旗呐喊,必然被楚军40万以逸待劳所挫败。纵然匡章家小有齐宣王抚恤,偌大一片齐韩魏国领土会被楚国吞并,齐韩魏国四十万联军就会土崩瓦解。相比之下,匡章取胜了,那一丁点儿不孝不义的责备算得了什么呢?这不正是保了国又卫了家吗?匡章的优秀战例很多,此文不一一枚举。我只想说,国家应该对有功之臣,有所褒奖。后人也应该清楚,贬低历史功臣,将对未来战事不利。老汉我为匡章不孝鸣冤,心想是对的。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相当一段时期,还会是初级阶段,帝国主义的竞争和挑战依然存在。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我们不但要褒奖冲锋陷阵的官兵,还要对付诸牺牲的家庭予以抚恤。最起码要记载他为谁去死的。(为皖中抗日根据地,黄湖边的长湖村徐家屋杨家塌,建碉堡而死的齐树仁致哀。为他未能申批革命烈士而作)
{:5_170:}{:5_170:} 看过《庄子·盗跖》的同志。就可以知道张子与满苟得对话,和孔子与展雄对话,是两个故事。后面还有无足问于知和,暂且不提。两段故事,就有两个纰漏。其一,孔子暮年,没有心情,没有能力去与盗跖对话。其二,子张、满苟得对话,子张最少死后100年了,不知道公元前323年齐威王三十四年,重用的匡子(匡章,田章)。 张子与满苟得的对话,和孔子与展雄对话,是两个故事。为何庄周,要把横跨时空的两个故事写进《庄子·盗跖》里呢?是满苟得也跟展雄一样是造反派吗?是借满苟得之嘴,驳斥儒家学派的瑞孙子张吗?只要尊重历史,不管是以上哪种形式的--战国时期的哲学,就不应该离开历史事实谈哲学。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子张最少在死后100年,才出现匡章不见父,怎么可能,张子与满苟得对话,还有“匡子不见父,义之失也”呢?所以:一、本辩护人认为, “匡子不见父,义之失也。”不是出在瑞孙子张与满苟得对话里的故事,而是《庄子·盗跖》的作者庄周臆造的。二、本辩护人认为,《庄子·盗跖》里,支持了展雄的论理,文中把展雄写做强盗中的英雄。不可能一方面,支持他的论理,而另一方面,辱骂他是强盗。不叫他展雄或柳下跖,而是称他盗跖。则《庄子·盗跖》不是在说故事,而是要诋毁儒家学派。不难看出,“匡子不见父,义之失也”是庄周妄自强加于匡章的罪名。
在《庄子·盗跖》诋毁儒家言论中,随便就可以找到两个不实的证词——请看下文——《质证》
质证
质证一、《庄子·盗跖》里,“盗莫大于子,天下何故不谓子为盗丘,而乃谓我为盗跖?子以甘辞说子路而使从之。使子路去其危冠,解其长剑,而受教于子。天下皆曰∶‘孔丘能止暴禁非。’其卒之也,子路欲杀卫君而事不成,身菹于卫东门之上,是子教之不至也。”用现代文是——展雄说:“要说大盗再没有比你大的了。天下为什么不叫你作盗丘,反而竟称我是盗跖呢?你用甜言蜜语说服了子路让他死心塌地地跟随你,使子路去掉了勇武的高冠,解除了长长的佩剑,受教于你的门下。天下人都说你孔子能够制止种种坏事。可是后来,子路想要杀掉篡逆的卫君却不能成功,而且自身还在卫国东门上被剁成了肉酱,这就是你那套说教的失败。”
提请听辩论者注意,盗跖与孔子对话,是在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子路死亡之后。本辩护人查阅了一下历史事实--子路 (仲由公元前542年―公元前480年),孔子(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殁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公元479鲁哀公十二年冬,孔鲤先孔子而死;鲁哀公十四年,颜回先他而去。《左传·哀公》孔子闻卫乱,曰:“柴也其來,由也死矣 ”。 的是鲁哀公十五年,卫国内乱,孔子就预言,在卫国他的两个学生,高柴子皋会回来,而仲由子路就会战死。
本辩护人认为,在当时短短几年内,接二连三的,孔子家的独生子,孔鲤死了,心爱的学生颜回死了,子路又死了。且预言到“柴也其來,由也死矣 ”。后事也证实,果然高柴回来了,子路战死了。 难道在这样的心境下,在这样的明知劝不了盗跖情况下,孔子还去找盗跖,自讨别人指责吗?由此可知,孔子暮年,没有心情,没有能力去与盗跖对话。
质证二、在《庄子·盗跖》里,子张问于满苟得曰:“……子张曰:“子不为行,即将疏戚无伦,贵贱无义,长幼无序。五纪六位,将何以为别乎?”满苟得曰:“尧杀长子,舜流母弟,疏戚有伦乎?汤放桀,武王杀纣,贵贱有义乎?王季为适,周公杀兄,长幼有序乎?儒者伪辞,墨子兼爱,五纪六位,将有别乎?且子正为名,我正为利。名利之实,不顺于理,不监于道。吾日与子讼于无约,曰‘小人殉财,君子殉名,其所以变其情、易其性则异矣;乃至于弃其所为而殉其所不为,则一也。’故曰:无为小人,反殉而天;无为君子,从天之理。若枉若直,相而天极。面观四方,与时消息。若是若非,执而圆机。独成而意,与道徘徊。无转而行,无成而义,将失而所为。无赴而富,无殉而成,将弃而天。比干剖心,子胥抉眼,忠之祸也;直躬证父,尾生溺死,信之患也;鲍子立干,申子不自理,廉之害也;孔子不见母,匡子不见父,义之失也。此上世之所传、下世之所语以为士者,正其言,必其行,故服其殃、离其患也。”
我提请看官注意我们不知道子张是什么时候死的,如果子张,到死都还没有来得及知道有个田鲔的儿子田章,则连与子张对话的满苟得说的“匡子不见父,义之失也”就不存在。本辩护人查阅了一下历史事实——《论语·先进》篇中,孔子概括四个学生的性格时说:“柴也愚,参加鲁,师也辟,由也喭。”用现在语是讲,高柴子皋愚笨,曾参子舆迟钝,仲由子路鲁莽,瑞孙子张性格偏激。则知道子张就是比孔子小四十八岁的瑞孙子张,是孔子得意弟子之一。孔子叫他单字一个“师”的那一位,这个瑞孙子张生于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这个瑞孙子张死的时候,虽然不知道是哪年年月,但是可以知道--《礼记·檀弓下》子张死,曾子有母之丧;齐衰而往哭之。或曰:“齐衰不以吊。”曾子曰:“我吊也与哉? ”用现代文是—瑞孙子张死的时候,曾参子舆,正好在为母亲服丧的热孝之中,于是就穿着齐衰去哭子张。有人批评说:“你正穿齐衰孝服,不应去吊朋友。”曾子辩解说:“难道我是去吊丧吗?我是去哭朋友呀。”
不错,曾子和子张都是孔子的学生。曾参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殁于公元前435年。就算为子张哭丧的曾子,也是与子张一年死去,得知子张最少也是殁于公元前435年。怎么会知道100多年以后,公元前323年,齐威王三十四年,重用的匡章匡子,这个英武优秀的统帅,这个田鲔的儿子田章呢?连后来的匡章其人不知晓,怎么可以说“匡子不见父,义之失也”呢?
人人都说庄周是战国中期哲学家,我也敬佩像庄周,但是,庄周生于战国时期的天下大乱,就应该知道舍弃一切要打败外来入侵。基于此,本辩护人认为,统帅田章,为了投身战斗,而不见父,就不能“算义之失也”。尊敬的阅贴看官,请支持我的观点,为匡章不孝这一冤假错案平反。庄周妄自强加于匡章的罪名“匡子不见父,义之失也”无效。对庄周的谬论予以驳回。对庄周的战国时期的哲学,历史地批判吸收。此致。宿松新世纪论坛2018年3月16日星期五作者:ssxfyzlscxwz【开春闲暇,为读《庄子·盗跖》而写】
领悟 发表于 2018-3-16 08:09
谢谢领悟先生!
向先生问好,祝福先生新年快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