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匡章不孝鸣冤 我站在一个舍死忘生的古战场,考察尽心尽力杀敌立功之人的思想境界,为匡章不孝抗辩。 公元前475年,春秋末期的鲁国西北部柳下屯(今濮阳柳屯)人展雄,人称柳下跖,言“孔子不见母,匡子不见父,义之失也。” 见《庄子·盗跖》
原文段是: “比干剖心,子胥抉眼,忠之祸也; 直躬证父,尾生溺死,信之患也; 鲍子立干,申子不自理,廉之害也; 孔子不见母,匡子不见父,义之失也。 此上世之所传,下世之所语,以为士者正其言,必其行,故服其殃,离其患也。”
用现代语是: 比干被剖心,子胥被挖眼,这是忠的祸害; 直躬出证父亲偷羊,尾生被水淹死,这是信的祸患; 鲍焦抱树而立、干枯而死,申生宁可自缢也不申辩委屈,这是廉的毒害; 孔子不能为母送终,匡子发誓不见父亲,这是义的过失。 这些现象都是上世的传闻,当代的话题,总认为士大夫必定会让自己的言论正直,让自己的行动跟着去做,所以深受灾殃,遭逢如此的祸患。
展雄领导了九千人的奴隶大起义,说他展雄是柳下屯的赤脚奴隶。叫他柳下跖,我认为可以。 在《庄子·盗跖》里,庄子支持了展雄的观点,庄子却把展雄命名盗跖,我认为不妥当。不但侮辱了展雄,也借展雄止口,制造了一个冤案——匡子不见父,义之失也。
到今天,历史经过了2493年,还有人认为孝义重要,但是排斥性地说田章不孝。依据没有国就没有家的古老法理,这就不得不使我一个老者要拍案说法了。
事情经过是这样: 匡子,叫匡章,他是田鲔的儿子田章。 田鲔教儿子田章君臣的道理说:“主卖官爵,臣卖智力,故自恃无恃人。” “欲利而身,先利而君;欲富而家,先富而国。” 在田章看来,国王靠出卖官爵,大臣靠出卖智力,自己依靠自己,不需要依靠别人,本身就是前文不搭后语。人的生存,不仅是自己依靠自己,也离不开了依靠别人的,所以。身为儒家信徒的匡章,却难以苟同。他父亲的话,很难接受。父亲教育儿子忠君报国,变成做生意。自私自利。 想让自己得利,必先让你的国君得利;想让自家富裕,必先让你的国家富裕。这一个为臣的道理倒是好的。 田章认为父亲田鲔,应该是什么都正确,有错又不便与之争执,就离开家,向孟子求学,做了梦珂的学生。 匡章母亲,启,由于得罪他的父亲,就被他的父亲杀死埋在马棚下。作为田鲔之子,匡章离开了他的父亲,是他不好责备父亲,匡章参军去了。
那时七国争雄,大国有楚国,这个有南面半个中国的楚国来夺齐国的徐州。军事强国有秦国,与齐国的边临小国连横。已经兵临城下。 齐威王三十四年(公元前323年),秦国借道魏韩向齐国展开军事行动,先是越过韩、魏、卫三国,佯攻大野泽左岸的阳晋(今山东省曹县)要道,突然从阳晋南下至齐国西南重镇亢父(今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南部),这里道路险恶,秦军想出其不意,从这里北上绕过右壤直插齐国的南阳腹地。为了激励士气,还下令悬赏“有谁能得到齐威王首级的,封万户侯,赏赐二万两黄金”。
齐军统帅田盼,将匡章当做齐国军界的一个救星,推荐给齐威王。 齐威王任命匡章为将,率领齐军前去迎战。 为了激励匡章奋勇杀敌,齐威王许诺打败秦国之后,由自己出面,重新安葬匡章的母亲:“夫子之强,全兵而还,必更葬将军之母” 匡章说:“夫不得父之教而更葬母,是欺死父也。故不敢”
用现代语是: 当时匡章说:“臣并非不能改葬先母,只因臣的先母得罪先父,而臣父不允许臣改葬。假如臣得不到父亲的允许而改葬母亲,岂不是等于背弃亡父的在天之灵。所以臣才不敢为亡母改葬。” 意思是,作为人子,不敢欺负死去的父亲。
匡章分析了敌情,秦军是孤军深入,如此长距离的作战,不排除秦军有后顾之忧,秦军惟恐韩、魏二国在后图谋。依据秦军欲进不得、欲退不能的矛盾心理。在开战前夕,让双方使者多次互相来往。匡章借机变更了部分齐军的旗帜标记,混杂到秦军当中,等待配合齐国的主攻部队破敌。 秦军哪里能知是匡章计谋。
齐国朝廷大臣也被蒙在鼓里。 齐国朝廷大臣狐疑,静悄悄的战场,沸腾的军营,欢乐的将士们,双方使者往来频繁,互赠礼物,哪里是打仗,分明是在开联谊会。 大臣们说出第一个感觉:“匡章卖国,与秦国人串通”。 齐国朝廷大臣狐疑,许多齐军士兵改旗易帜,换穿秦国人军服进入秦营。 大臣们说出第二个感觉:“匡章投敌”。 齐军混杂到秦军当中。 齐国朝廷大臣说出第二个感觉: “匡章率齐军向秦军投降”。 而齐威王仍然泰然自若。 大臣们忍不住,纷纷道:“匡章叛国投敌,大王为何不赶快下令其他部队向匡章所部发起攻击?” 齐威王闭目凝神片刻,信心满满道:“明显不是投降,为何要攻击章子” 不久之后,匡章率齐军攻入秦军大营,与先前混入秦营的齐国将士里应外合大败秦军。匡章的战术大获成功,原本战意就不甚坚决的秦军一触即溃。 捷报传来,群臣大感惊讶,赞叹之余纷纷询问:“大王如何知道章子不会投降?” 齐威王缓缓道:“夫为人子而不欺死父,岂为人臣欺生君哉” 齐威王这句评价至关重要,一个连死去的父亲都不敢欺骗的人,怎么可能不孝呢?孝不是形式,心中有孝才是最重要的。
在接下来的战役里,匡章表现出色,证据见下文《垂沙之战》、《兵进幽谷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