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台三味】141、招生奖尴尬了谁?[莫名]
【讲台三味】141、招生奖尴尬了谁?[莫名]某县在中考揭线会议上发一项“中职招生奖”,对完成率前5名的初中分别给以15000元、10000元、8000元、6000元、4000元奖励并颁发奖匾。会上还同时宣布,今年中职招生对输送生源学校后5名的学校实行“三不”政策,即:单位年度考核不评优秀等次;校长、班子成员、毕业班班主任当年不得评优和提拔;所在学校当年教育系统评优、评先一票否决。据了解,该县某乡三所初中,有两所学校分别获得15000元、10000元的奖金和奖匾,而另一所学校当年教育质量评估居全县前三名,却一无所获,而且今年中职招生该校极有可能进入“后5名的学校”。消息传出来后,当地老百姓议论纷纷,对谁该得奖莫衷一是。奖优罚劣,孰优孰劣?他们质疑,在中考揭线会议上发这种奖,到底是一种什么导向?学校应该培养什么学生?教育局是鼓励学校多培养优秀的重高学生,还是多培养成绩平平的中职学校的学生?我们知道,重点高中学生要6、700分,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只要300来分;老师培养一个重点高中的优秀学生要费尽心血,而培养一个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众所周知,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难。为了抢生源,他们动用经济手段我们理解。以前花钱向班主任买学生,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明令禁止。那么,教育行政部门重奖前五名是不是变相花钱买学生?只不过是前者是民间直接交换,后者过了官家之手,换汤不换药,性质相同。教育行政部门还把“中职学校招生生源输送任务”按县内学校、联合办学、省内学校分解到位分解到各校。这里存在一个“拉郎配”的问题。假设,某校参考学生共192人,其中中考达线生148人,剩下的仅44名学生属于“中职学校招生生源”对象。而县教育局分解给该校的任务却有57人。就算这44名学生个个都按照要求填报中职学校,那么还有13个差额怎么办? 何况,文件规定,“严禁强迫学生违背个人意愿填写志愿”。不准强迫,就意味着着这44名学生可以选择其它中职学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不能也,非不为也! 如此看来,这所学校今年一定属于“三不”政策对象。单位“年度考核不能评为优秀等次”也就罢了;学校也不能“被教育系统评为优秀、先进学校”也情有可原,但是,学校的“校长、班子成员、毕业班班主任当年不得评优和提拔”实在冤枉!可怜老师、班主任辛辛苦苦三年,教学质量优秀却不能评优!生不逢时啊!怎样才能完成指标?是造假,还是抓壮丁?或者,网开一面,不严格执行“三不”政策,“下不为例”,给点颜色看看就是。奖优罚劣,无可厚非。但是舆论导向必须旗帜鲜明。今年不能得奖,明年向何处去?教育部门剑指何方,必须综合考虑,不可意气用事。红头文件是组织决策,不是权宜之计,更不能心血来潮。(2012.7.6.)2018/3/29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