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8-5-1 16:27

【龙湖烟云】16、 歇钵、歇脚、歇刹、歇拨

【龙湖烟云】16、 歇钵、歇脚、歇刹、歇拨石普水2009 年6月4 日,我写了一篇博客名为《歇钵》。我在文中写道:“‘歇钵’是宿松方言,是我很早就想写的一篇题材,迟迟未动笔,说来见笑,题目字我不会写。我想求助高人指教。”这篇写早年生活的博客,得到博友沈海燕的鼓励。“这些故事真的好新鲜,在您的笔下,一些平常的生活经您这么一描述感觉乡味十足,从您的笔下,可以感受出一种平静、圆融、舒坦的生活图景,感觉那种节奏很舒缓中略带跳跃,意境朴实而优美,让我学到了不少知识!”我姑奶奶快人快语说“‘歇钵’是整个宿松的方言。”我师傅徐观华岳西人,告诉我:“我地也有类似的方言,叫‘歇脚’!写得好,再现了当年农村真实的生活!”原来岳西方言写作“歇脚”!——山里人脚走酸了,休息一会儿,“歇脚”是一个很形象的词语。相比之下,宿松方言 “歇钵” 显得冷僻。我请教过我的初中语文老师。老师今年85岁,鹤发童颜,精神矍铄,军人出身的他至今步行一、二十里路不成问题。他能写一笔非常漂亮的标准正楷毛笔字,少年时练字毛笔上放一枚铜钱,冬天滴水成冰练字时砚池中墨结冰放在铜烘炉中,人手写得出汗。自学中医,开中药治愈了癌症病人。先生告诉我,写作“歇刹” 。12月2日,好友潘大椿先生在我新浪博客发纸条:“做事是说做一拨,一拨就是一会儿的意思,歇拨就是歇一会儿。用这个字不知怎么样?请示下。”我自然喜出望外。为一个字诚心诚意拜师求教,新师傅、老师傅终于又有了个小师傅。潘大椿是我名副其实的 “一字师”。他给我第一次见面礼是今年08月22日网易博客上对《司命树》的评论:“石老师,写得好。罗隐名浮一叶一句少一个‘诗’字。”难得!我回复道:“谢谢师傅光临并指教!”——他说:“您谦虚了,我应该是您的学生啊,我家在王岭。”啊,原来是同乡,原来是后学。11月28日潘老师又教我三字:“和气面”应为“合卺面”,“ 准心”为“准星”,“ 歇钵”有点不对。我叫潘大椿潘老师一点不为过,他年轻但学富五车,古文造诣深厚,古体诗有点与他年纪不相称——一首《失言》写得极见功夫:“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春信梅花真耐雪,秋水荷蕖不染尘。但将方寸酬知己,不学阳秋纳衣襟。借问云间槛外客,肯偕山人调素琴。”(不学阳秋纳衣襟,反用皮里阳秋语意。)歇钵、歇脚、歇刹、歇拨到底该怎么写?我上“百度” 搜索。1、 “一天,当我们劳动了几个小时后,只听队长一声哨响,大喊道:歇缽了(方言,休息的意思),到晒场开会啰!”《记文革末期发生在暑假里的二三事》这是《彭泽论坛》上的一篇文章。原来与我们一江之隔的江西彭泽县方言与我们宿松相同。2、手头有一本书《宿松方言》,作者是原宿松县人事局长老海先生。那上面在“日常口语” 中有“歇缽:休息。”原来歇缽不是我一人杜撰,得到社会公认,也不算外行出丑。歇脚更具有普遍性。歇脚:行路疲乏时停下来休息。(“百度百科”。)1、《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更行几步,那里便是崔宁住处,小娘子到家中歇脚,却也不妨。”2、元?周达观 《真腊风土记》:“大路上自有歇脚去处,如邮亭之类。”3、巴金《将军集?五十多个》:“他们这一群人却迷失在风雪打击的树林里,找不到一个歇脚的地方。歇拨也比较常见。1、“记得有一次我和村民们一起掀地,不一会我的双手起了血泡,歇拨时被二伯发现,问我:“你的手为什么会起血泡?”作者公仆一野,江西省景德镇市人。2、 “打10000号服务态度还要好些,安庆恩边女伢几就泥问滴不歇拨,太湖得边也就泥问雷问气滴个。”——语出《太湖论坛》,维妙维肖的太湖方言!3、 “每当农闲时、午间歇拨时或是夏夜纳凉时,人们都会相聚在老树下或塘坝上,时不时就会飞出串串爽朗的笑声,这笑声个顶个的那么纯粹!”——语出《宿松论坛》《熟悉而又陌生的乡村》。宿松各处口音不尽相同。4、《海花列女传》“晚歇拨陌生人摇仔去。”先生教我的歇刹比较少见,仅寻一例:“累死我列!!我得歇刹!!” 《挑灯看剑论坛》——先生见多识广,早年读过的吧,难得过目不忘。宿松自古称“吴头楚尾”,地处皖、鄂、赣三省交界,又各地移民,口音特重,方言混杂,“井边蛤蟆井边好”,“住在一乡打在一帮”。我们佐坝读歇钵,母亲教我读的,不敢改母语——还是写“歇钵”吧!——谨以此文谢师傅!(2010.12.6)(1699)(2018/5/1)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龙湖烟云】16、 歇钵、歇脚、歇刹、歇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