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8-6-23 16:35

【龙湖烟云】87、寻访宿松十景之三“孚玉青峰”(3)

【龙湖烟云】87、寻访宿松十景之三“孚玉青峰”(3)石普水“孚玉青峰” ,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让人浮想联翩,让人兴致盎然。孚玉山,近在咫尺。多次上过,似乎没有发现什么新奇之处。不免感叹,有眼不识泰山。1828年出版的道光《宿松县志》介绍孚玉青峰,不过寥寥几笔,语焉不详。“孚玉青峰,《朱志》,即东郭外面福昌寺后孚玉山。刹古峰青,游人挈榼登啸,率在于此。”今年元旦期间,与历史特级教师一道,专程上孚玉山。我们从看聪明泉起。聪明泉赫赫有名,却深藏不露。从人民路血防站的一栋旧民房进去。人行道上路面都是泥土,没有铺水泥,这在县城恐怕绝无仅有。走过三、四栋民房,来到一个分岔路口,迎面有“聪明泉”三个字。一口古井,呈半椭圆形,周围由青砖砌成护墙,碧苔叠绕,古香古色。一块石碑上有一首诗:“玉山泉似玉,日夜长潺湲,等闲高人至,浮出蛟龙涎。”邑人黎光祖癸亥书。并有一行字:聪明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11月如此而已。大名鼎鼎的聪明泉就是如此打扮。道光《宿松县志》介绍聪明泉:“聪明泉,在福昌寺后,寺僧以枧承之,可达于厨。每作翰墨,邑中科名必盛。石壁上有‘聪明泉’三字并题句。”(119页)面对此情此景,我无限感慨。聪明泉的传说比眼前的景色美丽得多。传说,聪明泉最初在福昌寺后。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游于此,与水光祖师席地谈道,忽见清泉从石底涌出,因导之,名“聪明泉”,并题诗云:“玉山泉似玉,日夜长潺湲,等闲高人至,浮出蛟龙涎。”后人便将此诗及其轶事刻在福昌寺石壁上,题“聪明泉”三字于上端,供人游赏。民间还有聪明泉每发出翰墨香味邑中科名必盛之传说。福昌寺址现在已经迁移到龙井路上,然而古泉尚存,泉口径呈半椭圆形,由青砖砌成护墙,碧苔叠绕,现出古色古香的旧貌,泉深约米许,水澄如镜,一望可见泉底,细流涓涓,取之不尽,历大旱不涸,由于水味甘美,过去福昌寺僧侣,常以枧承之,可直达于厨,用以煮茶,向有“罗汉茶叶聪泉水”的名饮之誉。时候尚早,天气很好。我怂恿特级教师一起看孚玉青峰。我们从左边走,离人民路有几层楼房那么高了。路边都是一些零零碎碎的人家,也有坟墓。特级教师说,几年前有人委托他介绍到这里买地基,不贵,才几万块钱。县城里到处都是风水宝地,谁也不忌讳坟墓。几百步路便到了龙井路。大石板铺着的龙井冒着热气。真的有一口龙井,水甘甜,一年四季,水面永远离地一尺左右,终年不干涸。《宿松县志》对这口龙井有介绍:龙井,在福昌岭。旧传龙起遗潭。明石思琳甃石为井,水味甘洌,口口口者以为不亚中泠也。子石颂功踵修之。《朱志》(119页)——石思琳,字中润,号睿生,明崇祯壬午岁贡。善词章学,尤遽于《易》。著有《易微》、《清啸阁文集》,撰《孚玉山记》。一口宝井!龙井不远处是福昌寺。县志记载,福昌寺始建于唐朝有道高僧水光祖师,原址就在聪明泉旁边。明朝邑绅金忠士西移至此,并且建大雄前殿。路前边还有一处殊胜寺,里面原来有“觌面庐山”等四景,顺治乙未知县孙继文率乡绅李应升等重建。龙井路我走过千百回了,但一次都没有进去过。一条通往山上的水泥路,水泥路边沿途都是楼房。一会功夫就是大路,直接通往山顶。孚玉山并不高,但是宿松县城的最高峰。我们来到电视直播塔旁边,真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站在孚玉山顶俯瞰宿松县城,全部都是一栋栋黑白相间的楼房,对面最高建筑是县医院住院部楼房,一枝独秀。楼房矮矮的,小小的。人民路上,行人如蚁。望望天,蓝天上白云飘飘;看看山,前后左右上上下下都是坟墓,山上没有一个人,只有坟墓,也没有树,看不见“青”! 这就是孚玉青峰。站在孚玉山的最高峰。我嘴里叨念着,心里却想起我的先叔祖石思琳撰写的《孚玉山记》。“古松流水间,红寺清池,绮丽掩映。”“自山视下,则万井楼台,缀染芳树中,疑展秀画。”“村落葱濛,柳径虹桥,行人历历,目不暇接。游者春率以人日,夏率以浴佛日。而秋高红叶,望如百树珊瑚,尤挈榼持螯者所必至。至于夕阳锁翠,远映河烟,夜月升辉,遥联灯火。飞鸟集而人市散,清钟宵柝,往往相间。仙居乐土,分耶合耶?”吴大匡一首《孚玉青峰》,把山写得秀美无限,让人向往之至。“岚光掩映玉为容,倚郭亭亭第一峰。人上翠微邀明月,鹤翔双寺入孤松。环山遍瞩春天树,近市微闻暮夜舂。独怅谪仙长不返,清泉流处碧云浓。”然而,眼前看得见青的是前面的松树,那里不是山的最高峰。真正郁郁葱葱的是烈士陵园。我在痴痴的观望,呆呆地胡思乱想。特级教师却脚不停步地一直往下走。“走么事?”我问。 “太腌臜!”他回答我。我懂这腌臜的言外之意,不是地面脏,而是坟墓太多,阴气太重!还是心有不甘地围着孚玉山转。由孚玉路向东,来到“鲤鱼花园” 。这是一处房地产开发区。先有孚玉山,然后才有孚玉青峰。回家,我仔细看了道光《宿松县志》对孚玉山的介绍。“孚玉山在集贤门外,治东一里。”“孚玉青峰为宿松十景之一。”《江南通志》“山有虬干数珠,相传为唐水光祖师手植。下为精舍。(东殊胜,西福昌,二寺相连。)左嵎奇石蹲踞,状如啸狮,望之白光如玉。山椒有聪明泉,其西北相接者曰福昌岭。有小塔、龙井,并详古迹。《朱志》”“山为县基青龙、学宫来脉。康熙二十三年,举人虞吉、萧后酂等以恳勒碑以培风水具呈,注明四界。(前至人行大路,后至孚玉山顶,东至弥勒庵外地沟,西至大石朴树。)知县朱卷批准,合邑士民并住持僧众嗣后各遵禁约,保护古刹,庇护风水,毋许贪涎吉穴,致损龙脉。如有故犯,不分僧俗,立押起迁,决不姑徇。碑立寺中”。——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孚玉山名称的由来——“左嵎奇石蹲踞,状如啸狮,望之白光如玉” 。耐人寻味的是,为什么孚玉山叫孚玉青峰?因为它是“县基青龙、学宫来脉”。据传,宿松之所以在此建县城,最主要的是这“孚玉青峰”的风水好。孚玉山又叫鲤鱼山,她的西北方向有一山叫龙山,“鲤鱼跳龙门”—— 在此建设县城,就是希望在一块风水宝地里,宿松人才辈出。传说宿松建旧县城在鲤鱼山下,本是一块风水宝地,谓“金盆养鲤”。县令害怕宿松风水太佳出人才太多迎来送往麻烦,叫地仙破坏宿松风水。地仙献计在鲤鱼颈上加一道箍,使之无法腾空而起。龙井路,其实应该写作“龙颈路”!科举制一千多年来,宿松始终没有出状元,这是宿松读书人的一块心病。为什么宿松不出状元?据说原因在于宿松风水被人破坏了。有人不安好心,在鲤鱼山的鼻翼上开凿了一条,——等于在跳龙门的鲤鱼鼻翼上穿了一条绳子。鲤鱼再怎么努力折腾也是白塔,永远不能跳到龙门山!此是闲话,不足为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东北新城的开发为宿松历史翻开崭新的一页,那里靠近龙山,改革开放的宿松人民将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又见清明上河图。(2015.3.28)2017/11/15(2018/6/23)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8-6-23 16:36

“孚玉青峰”的故事
石普水
“宿松十景”是古代宿松名片。这十景在县城有一山一水,山就是“孚玉青峰”。
孚玉青峰就是孚玉山,在县城东北,是宿松县城最高点。登高眺远,全城一览无余,远至匡庐皖岳,近至雷水龙湖,尽收眼底,蔚为大观。
孚玉山主要景胜,是青松翠柏,叠若云林,绿竹浓阴,布满山坞,峰峦滴翠,花鸟争幽。虽处闹市中间,却有野游佳趣,给人以幽闲静适之感。
宿松最早的县志1828年出版的道光《宿松县志》是这样介绍的。“孚玉青峰,即东郭外面福昌寺后孚玉山。刹古峰青,游人挈榼登啸,率在于此。”
孚玉青峰是古代宿松县城的著名景观,古人是这样描写孚玉青峰的。
石思琳写的一篇《孚玉山记》说“古松流水间,红寺清池,绮丽掩映。”
“自山视下,则万井楼台,缀染芳树中,疑展秀画。”
“村落葱濛,柳径虹桥,行人历历,目不暇接。游者春率以人日,夏率以浴佛日。而秋高红叶,望如百树珊瑚,尤挈(qie)榼(ke)持螯(ao)者所必至。至于夕阳锁翠,远映河烟,夜月升辉,遥联灯火。飞鸟集而人市散,清钟宵柝(tuò),往往相间。仙居乐土,分耶合耶?”
吴大匡有一首《孚玉青峰》诗,把山写得秀美无限,让人向往之至。“岚光掩映玉为容,倚郭亭亭第一峰。人上翠微邀明月,鹤翔双寺入孤松。环山遍瞩春天树,近市微闻暮夜舂(chōng)。独怅谪仙长不返,清泉流处碧云浓。”
孚玉青峰有几个著名的景点。一个聪明泉,一个福昌寺。
道光《宿松县志》介绍了聪明泉。说它在福昌寺后,寺僧以枧(jian)承之,可达于厨。每作翰墨,邑中科名必盛。石壁上有“聪明泉”三字并题句。
传说“聪明泉”是鲤鱼的眼睛所变。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慕名来到这里,与水光祖师席地谈道,忽然看见有一股清泉从石头底下涌出来,因此开沟导出,起名为“聪明泉”,并且题了一首诗:“玉山泉似玉,日夜长潺湲(yuan),等闲高人至,浮出蛟龙涎。”后人便将此诗及这事刻在福昌寺石壁上,题“聪明泉”三字于上端,供人游赏。

宿松民间还传说,如果什么时候聪明泉发出翰墨香味,那一年宿松科举考试一定捷报频传。现在从人民路血防站的一栋民房进去,迎面可以看到“聪明泉”三个字,旁边是一口古井,呈半椭圆形,周围由青砖砌成护墙,碧苔叠绕,现古香古色的旧貌。1981年11月,聪明泉被列为 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福昌寺原址就在聪明泉旁边。据宿松县志记载,福昌寺始建于唐朝有道高僧水光祖师。明朝邑绅金忠士西移至此,并且建大雄前殿。路前边还有一处殊胜寺,里面原来有“觌(di见)面庐山”等四景,顺治乙未知县孙继文率乡绅李应升等重建。
孚玉青峰民间又叫鲤鱼山。
传说有一个读书人在宿松县城南门桥下观景踏青,忽见一金色鲤鱼跃出水面,落到桥头的岸上被一渔人拾起放入渔篓。读书人看见金色鲤鱼美丽可爱,便将身上仅有的几文钱买下并放入城南门的放生池中。
那金色鲤鱼在放生池中的不甘寂寞,总想游到海里去见龙王。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日子里,鲤鱼乘着一阵龙卷风飞跳起来,跳到了东海。但按龙宫的规矩,凡要新加入龙族的,必须在每三年一次的长游跃高比试。沿江先游到宿松县城南郊的龙湖上游的县大河,再跳过城北的龙门山才可封为正式龙族。在比试中,鲤鱼以最快的速度最先游到龙湖的县大河,回故地万千感慨,被绮丽的十里桃源和烟柳所吸引,以至在跳跃龙门山时误了方向,身子落到了县城东北角的潜佳山边。因未过龙门,鲤鱼自知得不到东海龙王的赐封,便一声长叹气绝身亡。随着一陈香烟浓雾过后,片刻之间便化成了一座形似鲤鱼的山峰,这便是后来的鲤鱼山。
鲤鱼山之所以叫孚玉山是因为鲤鱼山上多白石,颜色如玉,所以名孚玉山。传说鲤鱼山上的白石为鲤鱼的骨头所变。
宿松县志还介绍说,福昌寺旁边有一口龙井。龙井,在福昌岭。旧时传龙起遗潭。明朝石思琳甃(zhòu砌。以砖修井)石为井,水味甘洌,品者以为不亚中泠(líng)也。子石颂功踵修之。《朱志》(119页)中泠,泉名。在今 江苏 镇江市 西北 金山 下的 长江 中。相传其水烹茶最佳,有"天下第一泉"之称。
相传有人清晨观望井底,曾见龙影晃动。井水甘甜爽口,为宿松县城内居民烧茶煮饭之首选。
传说鲤鱼山是一座风水宝地。县城墙要围绕鲤鱼山而建,是一个难得的胜境,如把山围在城内,等于是“金盆养鲤”。这样,就大吉大贵,可使宿松文人和官吏层出不穷,多得可用一升芝麻来计数。
但是那时官场上有个惯例,新上任的县官老爷到任,必须例行礼节地拜访接待地方上的官吏,文人和绅士等名流,对在位的和中榜的文人同样如此。这位县官心想:如真出一升芝麻多的文人及官吏那还得了!再者又怎么突出和表现自己,岂不是自找麻烦。县官又请来第二个地仙,没想到其说法同样。为根除后患,他暗暗授意,不把城墙往鲤鱼山外扩,改向东西方向延伸拓展,即往东扩至小东门,往西扩至小西门,把鲤鱼山拒于城墙之外。这还不够,为把那“鲤鱼”彻底困“死”,县官还采纳了地仙的建议,用条“绳索”把鲤鱼从腮壳到嘴巴给穿起来,即在鲤鱼山旁边自北往南修起一条大路,即现在的龙井路,从而切断了鲤鱼山的龙脉,又是一条穿住鱼鳃鱼咀的绳索。从那以后,人们常见山的前沿石缝中流着血红的锈水,很多人都说那是穿鱼出来的血水。乡下人至今还说宿松历史上没有出过状元,原因就在这里。
进入新世纪后,宿松县城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围绕鲤鱼山建起了东北新城,形成了新“金盆养鲤”。随着国家的日益强盛,宿松人才辈出,正在腾飞。
2017/11/20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8-6-23 16:46

宿松十景
自苏轼《虔州八境图》说之后,各地争相命名和沿用八景,历代文人又多为之谱词题诗,因而八景、十景之风流传全国。宿松县是古老的松滋候国,也有它的八景、十景风光。
其初,叫松滋八景,名次为:海门天柱,严恭石道,凿山仙洞,孚玉青峰,仙田瑞谷,龙湖浮笠,秀河烟柳,十里桃源。迨至清初,改为宿松十景,增加了西源九井和燃灯古寺,将十里桃源换上太白书台。
民间有一首十景诗写得很巧,不仅新颖别致,而且巧妙地点出了景名和它的独特景物,兹录其诗,以供研赏。诗云:
春到仙田瑞谷芳,海门天柱立斜阳。
凿山洞隐西源井,箬笠洲浮云水乡。
太白书台光日月,严恭石道做沧桑。
秀河烟柳衔孚玉,古寺燃灯松鹤翔。
而今,这十景中的胜迹,大多名存实亡,但它记录了古代一时一地之盛,因简述如下,以飨读者,共赏宿松山水之美。




海门天柱
此景,在薄雾迷濛的晨曦中,或锦浪细翻的夕照里,观赏最佳。小孤山以独秀奇特的雄峰,屹立于烟波浩瀚的大江上,山若天柱,水如海门,故有“海门天柱”之称。清石颂功为此景写了一道诗:
浮天孤石水为根,万里蛟龙侯此门。
天水不分吴楚路,过帆惟见落潮痕。
诗的开头两句,便是解释海门天柱景名含义的。“百川同赴海,一柱独擎天”,你看它的气势多么雄伟而又壮观!是地居于吴头楚尾要衢,楚蜀豫章诸水奔流至此,宛若进了“海眼”,海潮张到此处截止,不复西上,在地理位置上,也是一大奇观,古人称它为“海门山”或“海门第一关”。
山上风光旖旎,名胜古迹颇多,前章已详细介绍,不再赘述。这里且把宋代蔡齐咏海门绝景一诗作为共赏:
危峰屹立长江上,势折华胥限百蛮。
鳌背孤撑青玉柱,斗杓斜插翠云鬟。
月生西海初三夜,潮到东吴第一关。
安得扁舟多载酒,放歌击节浪花间。
是啊,面对如此壮丽山河,若在那里泛舟赏月,把酒观潮,放歌击节于浪花之间,饱餐长江绝岛上的风景,诗情画意,会油然而生,一幅动人的山水写照,使游客迷恋忘返。
凿 山 仙 洞
此洞,位于凿山东南之腰。洞口颇隘,其中深遂莫测,宏尚处,可容千百人。曲径通幽,蚕丛鸟道,石床石釜,宛若天造,壁上有形态各异的钟乳,琳琅满目,散发出妙骨清辉,颇似仙人窟宅。相传唐罗隐避地于此,修炼成仙,故有“凿山仙洞”之称。
其实,罗隐是诗人,是笔锋犀利的散文小品著作家。他到此洞,不是修炼,而是饮餐洞景,闭门读书著作。洞内有石床、石釜、石窗诸遗迹,皆傅少府、杨隐士为他栖息所设。其《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当为隐居是地所著。后因民间世传其怪诞异迹,而被讹传为“炼仙”。邑人吴贺   有诗咏此景云:
十里青山百尺房,谁从此地贮琳琅。
苔痕溜雨年年绿,石乳熏岚片片香。
旭日到门窥一线,断云生壁引双行。
名区天造应贻我,好著奇书万古藏。
是诗颇有见地,写景抒情纪胜,贴切入神,可谓窥得此洞仙景之真。





孚 玉 青 峰
此峰,秀踞于县城新街东北,岚光叠翠,掩映在重楼大厦之间。登高眺远,全城一览无余,远至匡庐皖岳,近至雷水龙湖,皆可收入眼底,蔚为大观。
相传此山多蕴藏白石,色似玉,故名“孚玉”。唐李白在咏聪明泉诗中称为“玉山”。至今此泉尚存。民间因其状鲤鱼,又呼鲤鱼山,并有鲤鱼跳龙门的传说。其主要景胜,是青松翠柏,叠若云林,绿竹浓阴,布满山坞,峰峦滴翠,花鸟争幽。虽处闹市中间,却有野游佳趣,给人以幽闲静适之感。清吴大匡有咏此景的诗句:
岚光掩映玉为容,侍郭亭亭第一峰。
人上翠微邀皓月,鹤翔双寺入孤松。
环山遍瞩春天树,近市微闻暮夜春。
独怅谪仙长不返,清泉流处碧云浓。













龙 湖 浮 笠
浮笠洲,位于龙湖中间,在县南三十里。此洲面积虽小,圆如箬笠,荡漾在碧波清澄的龙南莲箬湖水面,风景佳美。春来,芳草如茵,水清似镜,踏青放牧,杂沓纷纭。夏秋季节,洲畔荷花盛开,蒲叶如剑,莲子、菱角、蒿米,都结着芳香果实,供人采赏。冬来,雁集寒汀,渔舟款乃,进入鸥鹭之乡。无论在朝霞满天的早晨,或月明星稀的晚上,水乡景物,更是激滟迷人。
龙湖浮笠,民间传有不少神话故事,在历史上颇有名气,是水上游览的佳地,唐代诗人李白、罗隐曾到那里游过。清初知县胡永昌有诗描写此洲景色是:
芳汀如笠覆平湖,上下随波碧影孤。
罗隐诗名浮一叶,闾邱道气浴双凫。
洲通泽分帆,渔集寒天听
为忆此中多钓隐,

《佐坝乡志》231页









秀 河 烟 柳
秀河,在县城东半里许,源出横山黄粟、青冈二冲,委折二十余里,过协桥后,再绕城南文庙前,与洋水合,经放生桥流入县西大河。此水本自黎协桥南下,出南台山麓,不绕泮池。明正德间,邑令谢骥,重视儒学和水利兴修,始修此河,引水绕城而流。宏治十二年,邑令施溥,又重新疏治,使之成为一条有二丈宽、六尺深、七百余丈长四时不阔的小秦淮河,夹岸栽上柳树,以点缀城南烟景。婀娜如织,故有“秀河烟柳”的景名。
秀河烟柳,倚郭绕城,每到春来,垂柳丝丝如织,鸟鸣叶底,鱼游石罅,水光树色,掩映着楼阁宫墙,倒景参差,十分令人向往。若随士女纷沓,漫步闲游于堤上,则见疏烟冉冉,淡洒河上,柳絮纷飞,烟笼数里,与那隔溪的桃花,远汀的渔笛,小桥的流水,竹篱茅舍人家,相映成趣,会使你频添逸兴,乐而忘归。清初胡永昌有诗咏此景云:
古寺宫墙外,长河一带环。柳藏依市宅,烟锁隔城山。
织雨翠如滴,歌春鸟自闲。若教亭子立,仿佛灞桥间。
如今,物换人新,秀河已改道向南,县大河也不再流经县城。秀河烟柳已成为城南旧事了。然而,新建的秀河路,颇似一道长堤,横踞于南效。路旁杨柳,依旧烟笼如织,把城南装点一新。
太 白 书 台
太白书台,又名十里桃源,在城南三里之南台山上、桃花崖边。唐至德年间,李白来宿松避难养病,县令闾邱为他筑台读书。附近有南台寺、对酌亭、钱客岭诸遗迹,是诗人栖息、冀月、吟诗、赠别之处,均在县大河东岸、停桡即可到达。河上游有桃花源,传为李白、张旭题咏的地方。沿河十里,夹岸栽桃树,方春二月,桃红似锦,与竹篱茅舍相间,飞英荡漾,仿佛武陵仙源。故自书台至桃花潭这段河,又名桃花溪和十里桃源。此景之得名,均与大诗人李白有关。
李白对宿松的山水深有感情,甚为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所迷恋。在赠闾邱诗中,有“如能树桃李,为我结茅茨”之句,说明诗人与桃花结下了不解之缘。桃红李白,这是春天的象征。明田有年游南台怀太白诗云:
烟中遥睇古荒台,寻到仙游径满苔。
流水一溪环庆绕,桃花夹岸逐人开。
鸟呼芳伴林依旧,风入清樽春又回。
渡口渔郎桡唱远,青邱高处吊诗才。
今天,书台古碑犹存,石刻清新,谪仙芳踪可赏,只惜是河改道,桃花流水早已消逝,崖畔再无渔郎问津。


西 源 九 井
九井,在县城西北五十里之西源山。山上峰峦叠翠,山下水织如环,有河逶迤曲折而上,每遇峡谷,飞瀑直泻,穿石成潭,其状似井,沿河共有九井,故有此景之称。
西源九井,风光壮丽清幽,特别是七井、九井,另具峭壁,人迹不经,瀑布宛如一道银河,落在深潭,发出震天动地的响声,多么壮观而又使人惊心动魄!据说在封建社会的漫长岁月里,每遇大旱,却有一些地方官民,到此设坛求雨,并募捷足者扪箩而上,用竹筒取水返回,从而流传着关于三龙王惠泽润民的神话故事。王安石在咏《九井》诗中,摈斥了这一陋习。前人有诗颂此景云:
悬河直在千峰上,九叠灵递下滩。
岂让天池行日月,如倾银汉作波澜。
纷披崖树晴犹雨,浩渺山村夏亦寒。
润我劳民宜黍稷,古祠歌祀有龙官。
今日,三井坡下的三龙王祠,已变为龙王村所在地,一井已淹没在新建的黄大口水库中,四井、五井不复存在。惟有三井、七井、九井的风光依然如旧,胜景迷人,真是奔流滴翠通千顷,灌木连云隔万重,水净山幽。


燃 灯 古 寺
此寺,在县西北之隘口乡燃灯村。寺外,丛山环抱,清溪长流,竹苞松茂,鸟语花香,风景十分幽雅。寺前有长溪河穿过,黾蛇二山隔河相峙,颇有伊阙龙门的气势。
相传昔有金像飞来,古异莫测,佛像皆汉晋时所遗,考古者多到此欣赏。故唐代金二祖师始建此寺,明万历四十年重建,清顺治八年,又由知县孙继文捐款重修。前重山门,结构精巧,全由石块砌成,门内外石壁上刻有各种花纹,组成龙凤、花鸟、虫鱼、八仙等图案,造型奇异,栩栩如生,其雕刻艺术,不亚于龙门石窟佛像,为我县壁画浮雕之珍品。中重正殿,建筑庄严雄伟,供燃灯古佛神像,面容静穆慈祥。殿柱上书有清杜春华所题的楹联:“古寺燃灯,借一点灵光,好读圣经贤传;长溪如带,流千秋秀水,都成学海文澜。”殿东西各有辕门,通两厢余屋,邑中名士,常于此设馆就教,金忠士、方际明、朱字绿、朱绍文等都在这里求学,有的穷寒潦倒,还在此殿借灯光读书,后来竟成为文坛俊秀,宦海名流,足见这副对联,写的真有其事,亦为此寺增添了光彩。
殿后上重为黄鹤亭,又名化鹤轩,系宣统元年所建,雄踞山腰,栋宇巍峨,檐角耸入云端 ,上有铁练系黄鹤一只,大有乘云奋飞之势。亭中供奉吕纯阳神像,缓步登赏,颇有黄鹤、岳阳二楼的境味。殿西亦有小殿三重,下为东岳宫,中为岳王殿,上为三帝殿,集儒释道三教典型人物于一寺,在中国宗教信仰自由上,算是一大进步。若逢农历四月十三日孚佑帝君诞辰,附近居民,纷纷至此集会,不论善男信女或白叟黄童,皆以极大的欢喜,追求各自不同的信念,有的拈花泼水,有的顶拜焚香,有的吟诗作对,有的跌坐诵经,颇有西方国家圣诞节的风味。其目的,无非期望地灵人杰、民寿年丰而已。
只惜这座古寺,而今已变为耕地,仅有黄鹤亭正殿一间尚存。正如前人一首咏此景诗所描绘:
山色溪声尽是禅,当年金像已颓然。
传灯开士知何处,明月一轮飞上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龙湖烟云】87、寻访宿松十景之三“孚玉青峰”(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