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湖烟云】87、寻访宿松十景之三“孚玉青峰”(3) 石普水 “孚玉青峰” ,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让人浮想联翩,让人兴致盎然。孚玉山,近在咫尺。多次上过,似乎没有发现什么新奇之处。不免感叹,有眼不识泰山。 1828年出版的道光《宿松县志》介绍孚玉青峰,不过寥寥几笔,语焉不详。“孚玉青峰,《朱志》,即东郭外面福昌寺后孚玉山。刹古峰青,游人挈榼登啸,率在于此。” 今年元旦期间,与历史特级教师一道,专程上孚玉山。 我们从看聪明泉起。聪明泉赫赫有名,却深藏不露。从人民路血防站的一栋旧民房进去。人行道上路面都是泥土,没有铺水泥,这在县城恐怕绝无仅有。走过三、四栋民房,来到一个分岔路口,迎面有“聪明泉”三个字。一口古井,呈半椭圆形,周围由青砖砌成护墙,碧苔叠绕,古香古色。一块石碑上有一首诗: “玉山泉似玉,日夜长潺湲,等闲高人至,浮出蛟龙涎。”邑人黎光祖癸亥书。并有一行字:聪明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11月 如此而已。 大名鼎鼎的聪明泉就是如此打扮。道光《宿松县志》介绍聪明泉:“聪明泉,在福昌寺后,寺僧以枧承之,可达于厨。每作翰墨,邑中科名必盛。石壁上有‘聪明泉’三字并题句。”(119页) 面对此情此景,我无限感慨。聪明泉的传说比眼前的景色美丽得多。 传说,聪明泉最初在福昌寺后。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游于此,与水光祖师席地谈道,忽见清泉从石底涌出,因导之,名“聪明泉”,并题诗云:“玉山泉似玉,日夜长潺湲,等闲高人至,浮出蛟龙涎。”后人便将此诗及其轶事刻在福昌寺石壁上,题“聪明泉”三字于上端,供人游赏。民间还有聪明泉每发出翰墨香味邑中科名必盛之传说。福昌寺址现在已经迁移到龙井路上,然而古泉尚存,泉口径呈半椭圆形,由青砖砌成护墙,碧苔叠绕,现出古色古香的旧貌,泉深约米许,水澄如镜,一望可见泉底,细流涓涓,取之不尽,历大旱不涸,由于水味甘美,过去福昌寺僧侣,常以枧承之,可直达于厨,用以煮茶,向有“罗汉茶叶聪泉水”的名饮之誉。 时候尚早,天气很好。我怂恿特级教师一起看孚玉青峰。 我们从左边走,离人民路有几层楼房那么高了。路边都是一些零零碎碎的人家,也有坟墓。特级教师说,几年前有人委托他介绍到这里买地基,不贵,才几万块钱。县城里到处都是风水宝地,谁也不忌讳坟墓。 几百步路便到了龙井路。大石板铺着的龙井冒着热气。真的有一口龙井,水甘甜,一年四季,水面永远离地一尺左右,终年不干涸。《宿松县志》对这口龙井有介绍: 龙井,在福昌岭。旧传龙起遗潭。明石思琳甃石为井,水味甘洌,口口口者以为不亚中泠也。子石颂功踵修之。《朱志》(119页) ——石思琳,字中润,号睿生,明崇祯壬午岁贡。善词章学,尤遽于《易》。著有《易微》、《清啸阁文集》,撰《孚玉山记》。 一口宝井! 龙井不远处是福昌寺。县志记载,福昌寺始建于唐朝有道高僧水光祖师,原址就在聪明泉旁边。明朝邑绅金忠士西移至此,并且建大雄前殿。路前边还有一处殊胜寺,里面原来有“觌面庐山”等四景,顺治乙未知县孙继文率乡绅李应升等重建。龙井路我走过千百回了,但一次都没有进去过。 一条通往山上的水泥路,水泥路边沿途都是楼房。一会功夫就是大路,直接通往山顶。 孚玉山并不高,但是宿松县城的最高峰。我们来到电视直播塔旁边,真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站在孚玉山顶俯瞰宿松县城,全部都是一栋栋黑白相间的楼房,对面最高建筑是县医院住院部楼房,一枝独秀。楼房矮矮的,小小的。人民路上,行人如蚁。望望天,蓝天上白云飘飘;看看山,前后左右上上下下都是坟墓,山上没有一个人,只有坟墓,也没有树,看不见“青”! 这就是孚玉青峰。站在孚玉山的最高峰。我嘴里叨念着,心里却想起我的先叔祖石思琳撰写的《孚玉山记》。“古松流水间,红寺清池,绮丽掩映。”“自山视下,则万井楼台,缀染芳树中,疑展秀画。”“村落葱濛,柳径虹桥,行人历历,目不暇接。游者春率以人日,夏率以浴佛日。而秋高红叶,望如百树珊瑚,尤挈榼持螯者所必至。至于夕阳锁翠,远映河烟,夜月升辉,遥联灯火。飞鸟集而人市散,清钟宵柝,往往相间。仙居乐土,分耶合耶?” 吴大匡一首《孚玉青峰》,把山写得秀美无限,让人向往之至。 “岚光掩映玉为容,倚郭亭亭第一峰。人上翠微邀明月,鹤翔双寺入孤松。环山遍瞩春天树,近市微闻暮夜舂。独怅谪仙长不返,清泉流处碧云浓。” 然而,眼前看得见青的是前面的松树,那里不是山的最高峰。真正郁郁葱葱的是烈士陵园。 我在痴痴的观望,呆呆地胡思乱想。特级教师却脚不停步地一直往下走。“走么事?”我问。 “太腌臜!”他回答我。 我懂这腌臜的言外之意,不是地面脏,而是坟墓太多,阴气太重! 还是心有不甘地围着孚玉山转。由孚玉路向东,来到“鲤鱼花园” 。这是一处房地产开发区。 先有孚玉山,然后才有孚玉青峰。 回家,我仔细看了道光《宿松县志》对孚玉山的介绍。“孚玉山在集贤门外,治东一里。” “孚玉青峰为宿松十景之一。”《江南通志》 “山有虬干数珠,相传为唐水光祖师手植。下为精舍。(东殊胜,西福昌,二寺相连。)左嵎奇石蹲踞,状如啸狮,望之白光如玉。山椒有聪明泉,其西北相接者曰福昌岭。有小塔、龙井,并详古迹。《朱志》” “山为县基青龙、学宫来脉。康熙二十三年,举人虞吉、萧后酂等以恳勒碑以培风水具呈,注明四界。(前至人行大路,后至孚玉山顶,东至弥勒庵外地沟,西至大石朴树。)知县朱卷批准,合邑士民并住持僧众嗣后各遵禁约,保护古刹,庇护风水,毋许贪涎吉穴,致损龙脉。如有故犯,不分僧俗,立押起迁,决不姑徇。碑立寺中”。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孚玉山名称的由来——“左嵎奇石蹲踞,状如啸狮,望之白光如玉” 。 耐人寻味的是,为什么孚玉山叫孚玉青峰?因为它是“县基青龙、学宫来脉”。据传,宿松之所以在此建县城,最主要的是这“孚玉青峰”的风水好。孚玉山又叫鲤鱼山,她的西北方向有一山叫龙山,“鲤鱼跳龙门”—— 在此建设县城,就是希望在一块风水宝地里,宿松人才辈出。传说宿松建旧县城在鲤鱼山下,本是一块风水宝地,谓“金盆养鲤”。县令害怕宿松风水太佳出人才太多迎来送往麻烦,叫地仙破坏宿松风水。地仙献计在鲤鱼颈上加一道箍,使之无法腾空而起。龙井路,其实应该写作“龙颈路”! 科举制一千多年来,宿松始终没有出状元,这是宿松读书人的一块心病。为什么宿松不出状元?据说原因在于宿松风水被人破坏了。有人不安好心,在鲤鱼山的鼻翼上开凿了一条,——等于在跳龙门的鲤鱼鼻翼上穿了一条绳子。鲤鱼再怎么努力折腾也是白塔,永远不能跳到龙门山! 此是闲话,不足为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东北新城的开发为宿松历史翻开崭新的一页,那里靠近龙山,改革开放的宿松人民将如鱼得水,如虎添翼。 又见清明上河图。 (2015.3.28)2017/11/15(2018/6/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