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9-5-17 10:35

【六顺松兹】关于宿松《石氏族谱》

二十六、关于宿松《石氏族谱》石普水(一)、首修石氏族谱《石氏族谱》首修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主修是宿松石氏三世祖松颜公石良,是宿松现存最早的族谱之一。松颜公修族谱之心由来已久。有文字记载,早在元至正十一年(1351),石良公便派遣正言、启明等在回老家菱田扫墓时,顺便在老家寻找谱牒, “搜其旧牒,考厥先图”。然而第二年发生红巾军起义,宿松地方不太平,军来兵往,不堪剽掠。松颜公为了保卫家乡,招集义勇,屯田养兵。从此南征北战,戍守要塞,无暇顾及修纂族谱。一直到洪武十九年(1386),石良告老还乡,才坐下来系统参考菱田之系以朔源,完成首届宿松石氏族谱,了却平生一桩心愿。600多年后,第一届族谱留给我们的仅仅只有一段《始修族谱序赞》:历周大姓,由碏仕卫。勋烈忠纯,赐其姓氏。万石汉朝,三公晋世。唐室处士,英风显著。宋邦元勋,守信柱石。厥孙中吉,饶阳刺史。徂徕翰林,云仍科第。又历四世,菱田祖始。再称四叶,松滋开基。遥遥华胄,派衍宗枝。文科武职,代有缙绅。杰出名良,赫赫厥声,天资果勇,知略老成。义旗攸建,保障居民。谋等三杰,奇计过陈。万骑千麾,伏归辇毂。圣眷极隆,高爵厚禄。敕授元帅,屡承恩渥。爵赏褒封,分符锡玉。丰姿挺拔,号曰松顔。不凋节概,霜雪莫干。子能继武,复克修文,清、英、和、刚,四俊誉闻。文章华国,英气拂云。庆衍后来,百枝千叶。世代褒封,勋光叠叠。醇德殷积,甲于乡邑。寿福骈臻,凤麟秀异。玉树芝兰,庭阶森立。世世昌荣,绳绳相继。                                       (明洪武丙寅松颜公 主修)这篇谱序赞后来一直头版头条地登载在石氏族谱的第一页,后面注明 “明洪武丙寅松颜公主修”。这是石氏族谱的一篇重要文献,叙述了宿松石氏来龙去脉。开头四句,说明了石姓源于周朝姬姓,明确我们得姓始祖是石碏,因为“勋烈忠纯”而赐姓氏。接着,叙述了石氏先祖著名人物,包括《史记》介绍的“万石君”石奋父子,宋朝开国元勋石守信,以及中吉、菱田始祖等等。最后是出现在朱元璋诰敕中的“天资果勇,知略老成”的石良,他的四个儿子“清、英、和、刚”,所以,这篇文字,显然不全部是石良的原文。我们只能这样说,石良始修族谱,最主要的是进行了很多前期准备工作。他与现在我们说的修谱不是一个概念。为什么石良以及他的儿子、孙子都热衷于修谱呢?可以这样说,我们一世祖石兴宗到宿松是单丁独户,兄弟一个;二世祖也只有兄弟一个;三世祖兄弟九个,人多势众,但是战争年代各奔东西,不在一块了,在宿松的只有仁三公子华和他兄弟两个。到了石良儿子这一辈,有名有姓的25个,人丁兴旺了,但是都不在一块。正因为兄弟们不在一块,所以修谱对于石良而言是当务之急的头等大事。老人家大笔一挥,写下这篇《始修族谱序赞》。至于后来他的孙子石淳有没有修改补充,无从考证。石良这篇文献,对于后来的石氏族谱,具有权威性。它确认了宿松石氏的得姓始祖,以及石氏历代先贤,虽然只是只言片语,但是那是权威的结论,一言九鼎,一字千金,后来宿松石氏14修族谱,没有人敢修改。【2019/5/17】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9-5-17 10:35

关于宿松石氏族谱(2)二修族谱二修族谱是在明朝天顺元年(1457),离首修已经过了71年。主修是石良孙子友古公(名淳),并撰写了谱序。让我先说说以一人之力主修石氏族谱的淳公。淳公是宿松石氏五世裔孙,族谱称之为“礼五”,名淳,字启华,号友古道人。生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死于明成化十一年(1475),享年八十有二,在那个年代是长寿老人。死后葬在荆桥老树峦,就是今天二世祖真一公的墓旁边。他重修了族谱,并且著有家范。石氏族谱说淳公聪明好学“聪敏厚重,自少至老,好学不倦”;博学多闻“凡经、史、子、集及阴阳、医卜诸书,能博洽取其精要;尤长于诗,善吟咏”;品德高尚,礼贤下士,扶危济困“公素丰,能好贤重士,甦困穷,赈乏绝,终无德色”。淳公曾经担任“万石长”(为官府催收农户粮谷的“粮长”,在当时是富室大户才能充当的角色)。淳公识时务达事理,家乡人服其德,宗族内无论男女老少都尊敬他听他的话。就连县令也以宾客之礼接见他,多次以诗文相赠。淳公是“遵父遗命编修谱牒修族谱”的。石良生前多次告诫儿子,修族谱能够“收宗族,不至于使子孙后辈日后有“秦越之视”(产生疏远隔膜的情况)”。他的父亲把这个心愿告诉他。正统戊辰十三年(1448)秋八月,石锜临终之际,又特别嘱咐石淳以编修宗谱为要,他说:人之死生,昼夜之常理。吾今保全而归,得免毁伤,无愧于心,所恨者族谱未修耳。尝叹吾先考松颜府君,生逢元末,以武功起家。自前辛丑率兵归顺太祖高皇帝,授以统兵元帅,参侍大军,东征西讨,未尝妄杀,荷国厚恩,钦锡诰命,世受爵禄,传之无穷,可谓荣显。每见与吾考同时武功起者,子孙身家不能保,或至覆绝。今吾宗族繁盛,子孙众多,簪缨相继,良由先世积累善行,致斯庆泽流于后。特恐将来五服亲尽,未免亲疏攸分,忘失本源,而罔知世系。汝淳颇读书,必知尊祖敬宗,今以复修族谱之事付之,汝能成吾志,亦可谓善继述,为孝顺之子孙,吾瞑目无遗憾。余无所嘱。石锜是宿松地方齐家化乡的代表人物。从更大的历史背景来看,明代初年,朱元璋锄灭豪强,元末以武功起家者,多不能保全身家,石锜生长于以武功起家的军户豪族,一生横跨明代洪武至正统六朝,对此自然有着切身的体会。石锜临终之际,恨族谱之未修,固有敬宗收族之志,也反映了其对石氏家族长远发展的忧惕之心。石淳接受石锜的遗嘱,“昼夜皇皇,不安寝食,常恐怠而不修,修而不慎,有负先灵而愧厥祖”,于是“具书菱田宗族,求附石氏宗谱世系之详”。景泰甲戌(1454)之冬,“菱田宗人兰偶持谱图而至,备详参考,本宗渡淮支派绳绳不紊,若合符节”,石淳乃“沂流寻源,循末求本,仍仿欧苏之法,因时损益”,最终编修完成了宿松石氏的第一部族谱。友古公在族谱里有一篇谱系。他在谱序里首先简单叙述了石氏源流。重点从饶州石氏开始,宋开国功臣守信的子孙中吉公曾担任饶州左史,退休后留于乐平,选择在距邑六七里一个叫金山乡的地方定居,过了五代就是逢时公,赘于静里的穆氏,为菱田始祖。谱系详细地叙述了万一公的经历。过了五世,万一公于宋末渡淮至太湖棠梨畈,喜欢那里山水之胜,买地做房子,生下曾祖南山居士。后迁居宿松荆桥,生祖考松顔府君兄弟九人。友古公叙述了石氏族谱编写过程。元至正辛卯,松顔尝遣正言、启明等回菱田扫墓,参考族谱,还,居住在菱田的宗侄辉山、典史英三杰翁写了一首赠别诗。壬辰,红巾扰攘,干戈蜂起。石氏历代谱牒,叠遭兵燹,幸得存者十之一耳。他父亲乐盘处士遗嘱:“吾先考松顔府君,生逢元末,以武功起家。每见与吾考同时武功起者,子孙身家不能保,或至覆绝。今吾宗族繁盛,子孙众多,簪缨相继,良由先世积累善行,致斯庆泽流于后。特恐将来五服亲尽,未免亲疏攸分,忘失本源,而罔知世系。汝淳颇读书,必知尊祖敬宗,今以复修族谱之事付之,汝能成吾志,亦可谓善继述,为孝顺之子孙,吾瞑目无遗憾。余无所嘱。”最后说明 “石氏宗谱世系”从一世祖开始一代一代追根溯源的过程。为了完成祖父、父亲遗愿,他“具书菱田宗族,求附石氏宗谱世系之详”。恰好甲戌(1454年)冬,一个叫兰的菱田宗人偶持谱图而至,他备详参考,那一本谱图与我们这一支渡淮支派绳绳不紊,若合符节。千百年宗祖的支派散而复合,这是天大的好事。因此他“不揣庸陋,谨遵遗命,沂流寻源,循末求本,仍仿欧苏之法,因时损益,编次成谱”。四年后,族谱修成功了。他又亲自拿着族谱请当地一个叫陈子谷的饱学之士校正,以贻后嗣。这就是宿松最早的族谱,流传至今562年的石氏族谱。“世代相传,一览斯籍,先后经纬瞭然在目,则知源之所自矣。自兹以往,百世之远亦可知也。凡为石氏子孙宜宝藏之!故书此以叙其意云。”研究石氏族谱,不能不认真读这篇谱序。【2019/5/17】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9-5-17 10:36

重修族谱序
淳之先世居于饶。饶之有石氏,由宋开国功臣守信孙曰中吉尝任饶州左史,宦老遂留于饶之乐平,距邑六七里金山乡卜地家焉。传五世至评事公逢时,赘于静里之穆氏。厥后穆氏寖衰,石氏寖盛,穆废石承其业。原有池一区,尝种白菱,一夕菱偶化为紫,人皆以为应石氏当兴之祥。乃更号其里曰菱田,实为菱田之始祖。又五世至高祖万一公,宋末渡淮至太湖棠梨畈,悦其山水之胜,拓址筑室。生曾祖南山居士,尝与黄氏讼⑨至东平⑩,祷于其神,有感,潜舁神像而还。捐棠梨之址,立祠祀之,即今景祐之祠是也。后迁居宿松荆桥,生祖考松顔府君兄弟九人。元至正辛卯,松顔尝遣正言、启明等回菱田扫墓,参考族谱,还,宗侄辉山,典史英三杰翁赠别以诗。壬辰,红巾扰攘,干戈蜂起。石氏历代谱牒,叠遭兵燹,幸得存者十之一耳。先考乐槃处士尝欲复修,惜不得菱田世系之详,有志未就。正统戊辰秋八月,易箦之际,遗嘱淳曰:“人之死生,昼夜之常理。吾今保全而归,得免毁伤,无愧于心,所恨者族谱未修耳。尝叹吾先考松顔府君,生逢元末,以武功起家。自前辛丑率兵归顺太祖高皇
帝,授以统兵元帅,参侍大军,东征西讨,未尝妄杀,荷国厚恩,钦锡诰命,世受爵
禄,传之无穷,可谓荣显。每见与吾考同时武功起者,子孙身家不能保,或至覆绝。今吾宗族繁盛,子孙众多,簪缨相继,良由先世积累善行,致斯庆泽流于后。特恐将来五服亲尽,未免亲疏攸分,忘失本源,而罔知世系。汝淳颇读书,必知尊祖敬宗,今以复修族谱之事付之,汝能成吾志,亦可谓善继述,为孝顺之子孙,吾瞑目无遗憾。余无所嘱。”自受先考遗嘱以来,昼夜皇皇,不安寝食,常恐怠而不修,修而不慎,有负先灵而愧厥祖。兹具书菱田宗族,求附石氏宗谱世系之详。甲戌冬,菱田宗人兰偶持谱图而至,备详参考,本宗渡淮支派绳绳不紊,若合符节。淳窃叹千百余年,宗祖支派散而复合,实天所相,事非偶然也。由是不揣庸陋,谨遵遗命,沂流寻源,循末求本,仍仿欧苏之法,因时损益,编次成谱。乃奉书匝敦请古熙陈子毂校正之,以贻后嗣。世代相传,一览斯籍,先后经纬瞭然在目,则知源之所自矣。自兹以往,百世之远亦可知也。凡为石氏子孙宜宝藏之!故书此以叙其意云。
                                        (明天顺丁丑五世裔孙 淳撰)
舁【yú 携带】
甦,同苏,昏迷中醒过来 4. 缓解,解除 ,救济。
子姓泛指子孙、后辈先秦时秦越两国,一在西北,一在东南,相去极远。后因称疏远隔膜、互不相关为"视同秦越"。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9-5-31 10:49

(三)、三修族谱

      三修族谱是在42年后的明弘治乙丑十八年(1505),主修是七世朴斋、柏斋二公。
《石氏族谱》介绍柏斋公说,柏斋公名珮,字廷器,号柏斋。从小聪明好学,少年时代即洒翰成文;勤奋好学“篝火诵读,劳苦致疾”;父母心疼他,不让他夜读,他就在黑夜中默诵。成年后好交名下士,遨游山水,吟咏自乐,以养志焉。因为在家乡德高望重,邑令周公震敦请他担任“乡饮大宾”,公固辞不赴,邑令赠以匾额曰:“孝谨风长” 。
三修族谱序是由本县一个叫陈瀚的人作的。陈瀚,明成化癸卯举人,云南蒙化县令。谱序不长,开头引用了郯子知祖的著名典故,说明不知道祖宗遭人耻笑。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子第二次朝鲁时,昭公盛宴款待。席间,鲁大夫叔孙昭子问起远古帝王少昊氏以鸟名官之事。郯城说:少昊是我的祖先,我当然知道。少昊挚初立位时,恰好有凤凰飞来,被当成吉祥的征兆,因此他就拜鸟为师,以鸟名来称呼各种官职。郯子进一步解释说:少昊是我们的高祖。从前黄帝以云来记事,因此他的百官都以云命名;炎帝以火来记事,因此他的百官都以火命名;共工氏以水记事,他的百官都以水命名;太昊氏以龙记事,他的百官都以龙命名。我的高祖少昊挚即位的时候,恰遇凤鸟飞来,因此便以鸟记事,他的百官也以鸟命名。如凤鸟氏掌管历法。所说凤鸟氏,就是历正。凤凰是吉祥的神鸟,它一出现天下就和平安定,它是知道天时的。历正是主管历数正天时的官,故叫凤鸟氏;玄鸟即燕子,它们春分飞来,秋分离去,故名掌管春分和秋分的官为玄鸟氏;伯赵氏掌管夏至、冬至。伯赵就是伯劳鸟,它夏至开始鸣叫,冬至停止,所以官职以它命名;青鸟氏掌管立春、立夏。青鸟就是鸽鸬,它在立春开始鸣叫,立夏停止,故这个官职以它命名;丹鸟氏掌管立秋、立冬。丹鸟即雉,它立秋来,立冬离去,故以它命名。以上这四种鸟都是凤鸟氏的属官。祝鸠氏就是司徒。祝鸠非常孝顺,故以它命名主管教育。从颛顼之后,因为无法记录远古时代的事情,就从近古时代开始记录。作为管理百姓的官职,就只能以百姓的事情来命名,而不像从前那样以龙、鸟命名了。
孔子当时年二十七岁,在鲁国做个小官,他听说了郯子这番话之后,就前去拜见郯子求教,"见于郯子而学之"。韩愈《师说》中"孔子师郯子"这句即出于此。至今保存在曲阜孔庙内的《圣述图》内有一幅插图叫《学于郯子》,讲的就是"孔子师郯子"的故事。孔子"问官"之后,不久就告诉别人说:"我听说'天子那里推动了古代官制,但有关古代官制的学问都保存在四方的蛮夷小国'这话很对"。"问官"这个与郯国有关的历史典故,二千五百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珍视,至今仍是研究古代官制形成 和远古民族演变的重要资料。
谱序说明族谱 “明昭穆,别亲疏”,“考封侯之久远,联统续之继述”。 表功德,厚亲族,制婚姻,明人伦”。
【2019/5/17】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9-5-31 16:50

(四)、四修族谱

73年后,明万历戊寅(1578年)四修族谱,主修是九世絅斋(廪)公,他不仅撰写了谱序,还写了一篇著名的《松谱辩疑》。
石廪,字絅斋,佾公第三子,《通志、府志、邑志》都有他的仕迹。他性格刚毅,勤奋好学。二十四岁,入选国子监,补山东德平簿,在任“卓有政声”;他办事能力强,“部委监三州二十四县税,办理悉当”。后来迁广东宪司幕,承推疑狱,多所平反。不久升任赣州安远县令,在那东南沿海一带的古民族,当时社会复杂,他努力维持社会稳定,救济难民,“表幽节,举逸行,赈凶荒,以少脂韦” 。三年后辞官返乡,当地老百姓把他的肖像放进祠堂,并且在离开十七年后为他建立安远名宦祭祀。
回家后,他全力四修宗谱,写了一篇很有分量的谱序。在谱序中,他首先说明了族谱的来龙去脉。他说,我国早在颛顼时开始出现最早的专业人士 “春官”,周朝时春官掌管礼法、祭祀。他们的工作性质大约相当于今天的修谱工作,不过不是今天一般意义上的普通老百姓修家谱,他们是记录周王朝的国事,王室贵族阶层的家事。真正“辨宗收族”意义上的家谱是从宋朝欧阳修、苏洵开始——“欧苏为例以追世本,修兹起矣”。他引用了苏洵《嘉祐集》卷十四《谱•苏氏族谱》中的一段很有名的论述:“吾之所以相视如途人者,其初兄弟也。兄弟,其初一人之身也。悲夫!一人之身分而至于途人,此吾谱之所以作也。”——这是真正的追根溯源,说明中国历史上的修谱。
絅斋公着重叙述了四修族谱的艰难曲折过程。他是从“嘉靖壬戌(1562年)以赣之安远令退职以后回家开始倡议谢重修族谱。他说,当他把自己的想发告诉族人时,都纷纷打退堂鼓,畏难而退。然而,修谱是他早年萌发修谱的夙愿,他认准的事不轻易退却。他写信告诉兄弟子侄,要求他们搜集族谱资料,大家共同齐心协力完成这项宏伟工程。一直到1577年,时间已经过去了15年,却“事犹渺漠,未协克一”。他甚至想自己亲自到每家每户去收集资料,但是年纪大了。于是他私下里跟塾宾曾文州商量,请他出面,派大儿子可砺与他一道,到各家各户收录资料。一年以后才把资料收集起来,他坐下来整理,“提以图系,世次无胥(察看)于淆;表以门房,亲疏无胥于间;序以齿派,昭穆无胥于紊;徵以往范,家法无胥于遗;参以实迹,浮靡无胥于假;附以臆见,裁订无胥于讹。”谱稿成功,了却他平生一桩心事,他如释重负,感叹说:“义无凑泊,事匪援附,范史而摹之,七十年之编录具见指掌矣。”
絅斋公在修谱的同时,系统研究了石氏族谱,写了一篇著名的《松谱辨疑》。
《松谱辨疑》令人信服地辨析了我们宿松石氏是“菱田世系”而不是所谓的“白水世系”,我们一世祖是“万一”不是他们所谓的“善一”。 《松谱辨疑》中絅斋公提出七条证据,有力地辨疑自己的观点,我把它简单列举于下:
石良首创修议,明确遣人去的原籍是菱田而不是白水;
万一公与石良是嫡系祖孙,这位天资果勇,智略老成的统兵元帅,武节将军,不可能会将祖父名字错记的;
所谓“白水族谱”只不过一个身份不明的“户庭突持牒至者”,这个人究竟什么人没有人知道,说不定是一个“游食者”也未可知;
“白水族谱”据说来自一个破碑底下的窖里,值得怀疑。时间过去了二百四十年,虽铸铁也在泥土里生锈毁坏,怎么能够获得“不朽故纸”呢?
作者当年在广州为官时,曾经有一个人拿着石氏世系找他,他看过觉得与我们宿松石氏世系大相悬异,所以不敢认这位同宗。初修族谱石良在二百年前耳闻目睹比我们后人自然详实可信得多。我们不可能不相信祖宗而冒然相信一个素不相识的人。
所谓野逸谱叙不足以为据。所谓的河南参将玺、南京武略将军泰、黄梅御史金等等都是外地人,所谓宿松的“昌”,为什么我们修谱之时,没有听说呢?所谓“纠族同修”,也不知道是哪些人。
白水族谱通编所载,错漏百出,“纷纭舛错,不可端倪”。“大都搜剿小说凑合成编”, “集不一之讳以成不一之系,持不一之系以辨不一之宗,周流庶境,必将有遇”。
总而言之,所谓的“白水世系”经不起推敲,我们石氏是 “菱田世系”而不是“白水世系”。“菱田之系于渡淮初年,日近有考,诚子孙以续基也,敢轻易之!正书所谓“乃谚既诞”,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是重予不顺,而伤先公之心也。”
2019/5/12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9-6-3 10:18

(五)、五修族谱
时间过了一百一十四,整整一个多世纪,一直到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才由十二世云亭公主修五修族谱。那一次修谱有两个谱序:其一,一个谱序是武进人监察御史赵申乔作,另一个是本县太史朱书作的,云亭公只作了谱跋。
石颂功在石氏家族是一个文人学者,没有做官,他的出身是“郡廪生”,即国家给生活费的学生而已。主讲邑禹江书院,当时宿松的最高学府教师。他号云亭,父亲思琳公死于寇难,家徒壁立。三岁开始读书,八岁通五经,是神童,并且私下写八股文。他学习刻苦,从小立志:不扬名显亲,无贵为人子!他才高八斗,却不热衷功名,杜门著述。著有《云亭文集》、《采山阁诗集》、《越苍园集》、《小孤山志》。蜀阆朱公曾以二子来学,次斯裕成进士,任中翰,犹追仰之不置。奉靳大中丞檄延义学塾师,他主讲邑禹江书院,每课不下百余人,游其门者多成名儒。两次参与编修县志。继而续修家谱。县令朱君请他修县志,奉檄修志乘,首以属功。
他比朱书年纪大28岁,情投意合,后来成了儿女亲家。“朱氏书从之游。每载竹为筒,纳诗文其中,以就质”。他的事迹载《通志、府志、邑志•文苑》。民国《宿松县志。艺文志》说石颂功“尤善诗、古文、词,并挥斥百家,驰骋八代,优入汉魏,兼有唐宋大家风格。”朱书年轻时,曾经向他请教诗文“杜溪为诸生时,以诗文正之”,说他文学才华“名著洸洸,不在杜溪之下”。【新编民国《宿松县志。艺文志》775页】
重点说说朱书为五修族谱作序。
朱书(1654--1707),亦名世文,字字绿,号杜溪。世居宿松碎石乡朱家大屋,归葬于宿松县许岭镇滴露村彭田组梨花坞。朱书与桐城派的主要代表戴名世、方苞,并称为清初三才子,方苞称他"文章雄健",戴名世称他是"才气横绝一世,文章为百世之人"。
朱书是宿松人,与宿松石氏有渊源。朱氏族谱介绍,他的两个女儿都是嫁给石姓人家。大女儿名字叫贡,嫁给石颂功儿子闾,小儿女嫁给石文锦,后来是六修族谱的主修。
朱书的这篇谱序,文字流畅飘逸,侃侃而谈,如话家常,毫无故作高深掉书袋的感觉。谱序先简单介绍石云亭主修的石氏族谱,“自周大夫石碏石碏至今凡七十余世,每五世一图为七卷,附艺文二卷,邱陇图考一卷,共十卷”没有拖泥带水, 简洁明了,一目了然。
接着援引郑樵那篇著名的《通志.氏族略.氏族序》的记载说家谱。“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此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也。”所谓簿状,即记载官吏身份、资历的簿册,相当于今天的档案。我国隋、唐以前是士族政治年代,“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官之选举,必由簿状;家之婚姻,必由谱系”。国家有专门机构图谱局,设郎、令史掌之。这就是中国的族谱。对国家而言绳天下,序尊卑,排贵贱,对平民百姓,族谱有独特的作用。五代之乱,其学不传。厥后遐方种族皆从古姓,而姓氏混淆遂不可稽考。时代升降与为显晦焉。孝子顺孙盖有求其本源支派而不能者矣。且谱系之难,匪自今也。其学莫盛于唐,而国姓无定论。林宝作元和姓谱,而自姓不知所由来。岂但籍谈以不识其先,贻笑当时云尔哉。
朱书叙述了石氏历代世系。说“由周以来,纲举目张,丝绳不紊。予考其详,宋开国功臣守信孙曰中吉任饶州左史,因留饶州乐平之金山乡。越五世为评事名逢时者赘静里,有池种白菱,一夕而紫,遂名其地曰菱田。又五世至兴宗,宋淳祐中移太湖县棠梨之畈,寻迁宿松,为宿松始祖,以功为都总辖。孙良仕明,以功为武节将军,予世袭。凡太湖、黄梅、潜山、桐城诸石,皆出菱田。至明初,则分为亳州、平山、东昌、宏农;至明中叶,又分山海,俱宋都总辖,明武节将军裔也。”而且从他自身经历说宿松石氏。“予走四方,与诸石处,往往称菱田及棠梨遗事。盖石氏之盛,今可谓祥之长发者矣。”说他的儿女亲家石云亭“博学有史才。异时邑令朱君聘修宿松县志,凡邑之贤士、君子无不表章于世,而祖功宗德皆得备书于册。韩子谓莫为之后,虽盛不传。”
朱书讲了宿松石氏族谱历修情况。“初,元至正辛卯,武节将军遣正言、启明等回菱田参考族谱。”“天顺丁丑,五世孙淳踵修之。”“弘治乙丑,七世孙王仑 、珮又踵修之。”“万历戊寅,九世孙安远令廪又踵修之。”
最后讲到这一次修谱的艰难。“越一百十四年旧牒零乱,几至缺遗。云亭以徒壁之家,凭一手足之力,独肩厥任,聿观厥成。势处至弱而事举至重,卒奏功于千万年不朽,若云亭者其难又何如也!谱所载邑志十余人,府志八人,通志四人,要皆云亭向者纂修发其端,是故云亭尊祖敬宗,不但一谱,而谱尤其要焉者也。人子显扬之道,文章为大,富贵次之。富贵赫奕不过动一时听睹而已,简策之传贯于金石,与山水并高且长焉。则祖宗赖有传人,又岂鲜哉。圣天子雅化作人,甄别族类,立九品,置中正,州大中正主簿,郡中正功曹,各有簿状,以备选举,以讲婚姻,则石氏谱具在,执此以往可也。”
2019/6/1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9-6-5 10:37

(七)、石氏七修族谱

七修族谱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由十四世星占、若华、十五世景嵩公主修,圣瑛(若华)撰序,十六世溶、涟二人撰谱跋。

   这次主修谱三个人是星占、若华、景嵩公。
石圣瑛,《邑志•义行》有介绍,字若华,号寅斋。幼孤,师事兄维干攻玉,英敏笃学,未冠,名噪邑庠。母老,筑家塾授徒就养,户牗间遍书箴铭。伯仲殁,诸孤多,故拮据。维持十余年,以季兄子息蕃,田宅以多易少,值逾千金。生平急人之急,凡里中贫难自存及试乏资斧者,悉周给之。由明经就职训导,年六十五卒。一个典型的学者,著有《寅斋文集》。
山,字景嵩,邑庠生。浙江仁和场盐大使,遂昌县知县,升福建漳州府通判,署海防同知。一个有权有势的官吏。曾祖信古,祖石先,父钟采。
溶,字水容,号勉之。候选吏目。曾祖石先 ,祖钟文,父补失。
      星占、涟二公目前没有查到事迹介绍。
圣瑛(若华)公作的谱系没有拖泥带水装腔作势的掉书袋,简明扼要地叙述了这一次修谱的过程。
这次修谱具体时间从1776年【丙申】开始,发起人星占、族侄景嵩、暨瑛等。对于这次修谱,他们对于前谱采取的是“传信传疑,悉宗前帙,不以臆见参也”态度,只有少量“间有增补更易,亦必断以公论,徵以确据也”。三年后,族谱初步成功,“三易寒暑,始克成编”。然后,他们把初稿广泛征求意见。这时星占、景嵩公皆年近八旬,并且相继辞世。只留下圣瑛公独立支撑,再一次“与各股首共商,涂改、斟酌、裁订,为之毁旧更新,世系世表仍存其实,而传赞、序记、行状则概从略”。石氏是一个大族,人多嘴杂,而且各个房股之间关系微妙复杂。
圣瑛公特别说明,由于时代久远,当初,从菱田一道来到江北的石氏六兄弟,因为分别居住在太湖、潜山、桐城、黄梅,“分于宋之菱田者,已远而难稽,即有明由松而分者,旧谱略提世系”,时间长了,考察不清了。
宿松石氏一脉相承的万一公的九个孙子,石良的九个兄弟,当时只有石良公孙子石洪还有书信往来“亳州寄书尚存”,其余“平山,东昌、宏农”三地也“音问未通”,而“口北、山海抑又邈矣”。
我们第一次知道,到清朝乾隆年间的1782年,参加石氏家族修谱的仅仅只有仁三、仁八两兄弟的后裔,其他音信全无。然而,族谱就是为了敬宗受族,所以圣瑛公他还写下了情意深长的一段话。
“夫远莫致之者,限于地阻于势也;近而曰亲者,分相维,情相洽也。幸际仁圣之世,遵道从风,睹斯谱而亲亲长长,守六顺之遗规,振万石之令绪,积学敦行,不愧孝子顺孙之目,则为祖宗所庇荫,而光大门第也固宜。”
石氏历代先贤都是心地善良的仁义君子!
2019/6/5

ssxfyzlscxwz 发表于 2019-6-14 12:57

石卓欣先生的乐平老谱,与松石谱有些不同(江西乐平石谱的故事)对照了一下,我看来另外网页。从河南温县五冢洼,得知,万石之石奋,有第四子石庆,石庆生石德,世袭石庆的牧丘侯,本是卫子夫的儿子刘据太子的老师。刘据由庶长子立为太子,先是石庆为太子太傅。后来,石德就是刘据的太子少傅,因“戾太子之变”。石德有罪,失法罔上,坐法当死,赎免为庶人。而石卓欣先生乐平老谱,没有这个人的记载。后文与松石谱也不太一样,所以发给石老师看看。 刘据成年后,依照汉朝的礼制需要迁往太子宫。汉武帝专程在长安城南覆盎门外五里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博望苑,取广博观望之意 ,作为太子刘据的行冠礼的礼物,并允许刘据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喜好广交宾客。元封五年大司马大将军长平侯卫青病逝,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就失去了最有力的后援,于是朝中的一些曾经和太子结怨的臣子认为太子已经没有靠山,又害怕太子即位后会清算自己,便开始诬陷太子。征和元年,汉武帝年事已高,刘据也在太子的位置上做了三十余年,这时候曾因为驰道。且和太子结怨的江充等人,害怕刘据登上帝位后会清算自己,于是先发制人。利用当时的巫蛊一案,来陷害皇后和太子刘据。此时的汉武帝在甘泉宫游玩避暑的时候生病了,于是江充等人趁着这个机会,向汉武帝进言说他之所以生病,是因为有人用巫蛊之法诅咒天子。汉武帝便任命江充等人为使者,去治理巫蛊一事。江充得到汉武帝的任命后,在后宫之中乱挖一气,终无所获。征和二年七月的时候,江充在太子东宫之中,挖到了桐木人偶。但是由于汉武帝这时候在甘泉宫避暑,太子刘据没有办法向汉武帝说明情况。于是便向当时的太子少傅石德问策。
石德惧怕自己受诛连,他正告太子:“此事非同小可,又是人偶,又是反动帛书,何况皇上离京住在甘泉宫养病,病情如何我们也不得而知,如果皇上像当年秦始皇被奸臣挟持,那么太子您就是第二个扶苏啊!不如先发制人。”建议太子越权行事,拘捕江充等人及追查他们的阴谋。太子在情急下同意石德所言。 征和二年(前91年)七月壬午,于是便派遣使者矫诏抓捕江充,但是江充的驻守韩说怀疑使者的身份不肯受诏,于是韩说被刘据的宾客所诛杀。太子派人禀告皇后,又分发武器给侍卫。太子向百官宣布江充谋反。但是当时江充调查巫蛊案的御史章赣逃出,去往甘泉行宫见武帝,向武帝控诉太子。武帝派使者召太子,但使者不敢到太子那里,回报武帝说“太子反已成,欲斩臣,臣逃归。”武帝大怒,下令丞相刘屈牦率兵平乱。太子纠集了数万人,与丞相军激战五日,死者数万人。长安民众以为太子谋反,所以大多数人不支持他,太子势孤力弱而兵败。唯有逃离长安。皇后自杀,太子宾客多人亦被捕杀。一年多后,事情渐渐弄清了,所谓巫蛊一案,多属虚妄。武帝也终于明白:太子是被逼无奈,“戾太子之变”。不过是发兵自卫的,根本就没有造反的意图。武帝追悔莫及,便将苏文烧死于渭桥之上,又杀光了江充的家族。在湖县围捕时,一个兵刃触及太子尸身的,已因此功被封为北地太守了,这时也被灭了族。由于感念太子无辜,心中伤痛,汉武帝又在长安建造了一座思子宫。从此篇文,得知此地,石德就是刘据的太子少傅,失法罔上,坐法当死,赎免为庶人。

这个故事里面,在十九世没有记载刘据太子少傅石德。

乐平石氏故事说:五三世 炎公  师况长子,字万章,生于唐宣宗大中十年丙子,广明时同朱革追黄巢尽节而殁,娶孙氏,生子二:玉麟、玉凤
五四世 玉麟公 娶陈氏,生子中甫五四世 玉凤公 至歙黄墩,寇灭逐,居云岚山,娶华氏,一说娶齐氏,生子一:中吉五五世 中甫公 娶汪氏,生子守信五五世 中吉公 玉凤之子,生于唐昭宗天祐元年甲子,娶刘氏,生子三:守仁、守义、守礼五六世 守信公 中甫公子,佑宋太祖,谥武烈,追封武威郡王五六世 守仁公 中吉长子,字永厚,生于晋高祖天福元年丙申,居黄墩,娶余氏,生子一:恭五六世 守义公 中吉次子,字永和,生于晋高祖天福四年己亥,娶韩氏,一说娶柏氏,生子一:宽五六世 守礼公 中吉三子,字永重,娶程氏,生子一:惠五七世 恭公 字克敬五七世 宽公 字克荣,生于宋太祖开宝四年辛未,娶戴氏,一说娶蒋氏,生子三:琼、瓒、祥五七世 惠公 字克齐,娶郑氏,生子一:正五八世 璟公 字淑邵,生于宋真宗景德二年乙巳,娶仙槎戴氏,再娶朱氏,生子三:恕、和、敬五八世 瓒公 字淑献,娶齐氏五八世 祥公 字淑瑞,生于宋真宗祥符五年壬子,娶金氏,一说娶孔氏,生子一:吉五八世 正公 惠公之子(迁葫田支派) 其中五十五世,中吉公,是石守信的堂叔,而石守信是石中吉的伯伯的孙子。与松石谱不一样。值得研究。松石谱《石淳公家训》“吾先世祖宋开国元勋,上柱国守信公孙中吉公,任饶州左史,遂为乐平菱田世家也。”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9-6-14 16:53

ssxfyzlscxwz 发表于 2019-6-14 12:57
石卓欣先生的乐平老谱,与松石谱有些不同(江西乐平石谱的故事)对照了一下,我看来另外网页。从河南温县五 ...

谢谢先生一路支持!真正意义上的族谱最早起源于宋,真正全民大规模修谱是明末清初。皇帝家的传承都有争议,平民百姓可想而知,说一句不该说的话,大多是东拼西凑。据说皇帝登基第一件事是修谱,光宗耀祖,但是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祖宗。李世民、朱元璋都是这样。据说,朱元璋修谱,有人建议他认祖归宗到朱熹,他问一个姓名朱的亲兵,亲兵老老实实说不知道老祖宗是谁。他恍然大悟,我堂堂帝王,贵为天子,怎么低声下气买个名人做祖宗?这是传说,可信。我说一句大逆不道的话,不只是我们家,几乎所有姓氏都不可信。越所谓“真实”的越不可信。但是,我们又不能轻易推翻祖宗的族谱,这本身就是敬宗!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9-6-14 16:54

(八)、八修族谱

八修族谱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由十八世如镜公主修。谱序有三:序一,十五世裔孙栋撰;序二,十七世裔孙葆元撰;序三,十八世裔孙如镜撰。十六世裔孙效灵撰谱跋。
八修族谱主修是十八世裔孙如镜。如镜,字健骙,号观我。这是一个有个性的人。他弱冠开始习举子业,“为文灏瀚精实,入理莹然”。但是他不屑于“履绳蹈墨”,所以最终不可能考取功名。他举徂徕公之言曰:“吾道固如是,吾勇过孟贲矣。”在嘉庆壬申年,他主持八修族谱。
说说这三篇谱系。
第一篇谱系是十五世裔孙栋作。(贻栋,字斫山,庠生。曾祖毓准,祖文麟,父庠生天球。)他的这篇谱系有两个重要数据。第一,石氏每一次修谱与下次间隔的时间:二修是四十六年,三修四十九年,四修七十三年,五修一百一十四年,六修五十有二年,七修三十有九年。八修三十二年,是时间间隔最短的一次。第二,历次修谱的主修,二修总一人,三修总二人,四修总一人,五修总一人,六修皆总三人,七修皆总三人,八修总一人。
第二篇谱系是十七世裔孙葆元作。葆元,字聿臻,号镜心,诰封奉直大夫,父亲就是黎河公园古墓的翰亭公,他是四子。葆元公是石氏最聪明的一个,母梦月而生。少即惇笃嗜学,年十三入邑庠,十五食廪饩,十七由选拔登贤书,嘉庆乙丑成进士,充武英殿文颖馆纂修官,庚午年担任贵州主考官。那次考试有两个得意门生,一个是张方伯日晸,一个进士司文柄,其余“跻显秩者十余人,门下门生李中丞星沅等又三百数十人”。他是宿松进士考试中成绩最好的,二甲第三名,全国第六名,了不起。宿松清朝三个翰林,他一个,朱书一个,还有一个是他的侄孙石长信。他的谱系里第一句话是“国史家乘相表里也”。为什么说国史家谱互为补充呢?他在国史馆“翻阅汉唐以来旧史,如司马子长纪公侯将相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终不遗龙门氏始末。”“宋庐陵准春秋之例,纂五代史卒,辑家谱于后,世经人纬,若史表然。眉山苏氏本礼家宗图编为谱系,尤加详焉。历观古人因史修乘之作,如见古人敬宗收族之心。”
其实他完全可以不参加这次修谱的。因为他当时事业正是如日中天,所谓官场得意前途无量。这一年钦命他担任庚午科(1810年)贵州乡试正考官。然而,恰恰就是这一年的春天,黎河公园古墓里的他的那个老父亲给他写信,说:“我年耄,汝盍告归,从族长分任谱事。”作为孝子的他,接到信后,连忙向皇帝请假,但是皇帝命令他去贵州担任主考官“旋膺简命典黔南试”,所谓忠孝不能两全,他“不果归”。而且那一年闹灾荒,族谱也没有修成。贵州考试结束,本来应该再接再厉,趁胜前进,他却因为父亲命令,回家修谱。放弃了锦绣前程!
主考官,当年仅仅去贵州,路费白银就七百两之多!
越辛未(1811年)冬,余请养旋里。逾明年1812年八月,五户族长议八修,余时亦在议中,举族胥嘱余曰:吾族自松顔公遣正言回菱田迹石氏旧派,而谱以肇焉。嗣此修于天顺丁丑则五世祖友古公主之,修于弘治乙丑则七世祖朴斋、柏斋二公主之,修于万历壬寅则九世祖絅斋公主之,厥后主五修者时则有若云亭公,主六修者时则有若云绮公、六涵公、左山公,主七修者时则有若星占公、若华公、景嵩公。景嵩公,汝叔祖也。汝宜主是役,继汝叔祖志,慰乃父心,其无辞。
他讲了为什么参加这次修谱。岁庚午(1810年)春,先严以书谕予曰:我年耄,汝盍告归,从族长分任谱事。余得书,即拟乞养,以遂乌私,以成先严志。旋膺简命典黔南试,不果归。族人亦以岁饥不果修。越辛未(1811年)冬,余请养旋里。逾明年八月,五户族长议八修,余时亦在议中,举族胥嘱余曰:吾族自松顔公遣正言回菱田迹石氏旧派,而谱以肇焉。嗣此修于天顺丁丑则五世祖友古公主之,修于弘治乙丑则七世祖朴斋、柏斋二公主之,修于万历壬寅则九世祖絅斋公主之,厥后主五修者时则有若云亭公,主六修者时则有若云绮公、六涵公、左山公,主七修者时则有若星占公、若华公、景嵩公。景嵩公,汝叔祖也。汝宜主是役,继汝叔祖志,慰乃父心,其无辞。
葆元,不仅是翰林、贵州乡试正考官,道光癸卯以好善乐施旌表建坊,奉旨崇祠乡贤祠!用现在话说他是国家级表彰的模范!
    第三篇谱系是十八世裔孙 增广生如镜撰的。这里不多说。而想说说十六世裔孙岁贡生石效灵的一篇《谱跋》因为他讲了七修一件往事,说明修谱非常复杂。他说“先大父(爷爷)寅斋公同星占、静斋二公主七修,初镌版奉文改正,既成复销。二公相继殂谢,转谋重校,族繁不免龃龉(jiyu比喻意见不合),先后七年始完牒。谱拟出,经岁歉而先大父又辞世,其难乃尔。惟是序虽录而跋未梓,先大父反覆启迪之心,因以不传于后。”
2019年6月7日星期五农历五月初五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六顺松兹】关于宿松《石氏族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