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征兵难及对策初探
■王宇平
一是和平年代,社会普遍存在国防观念的淡化,尤其是在教育或宣传方面,都有欠缺,不到位,平时冷,征兵时热,使一部分公民国防观念有所淡化,一些适龄青年价值取向发生变化,只讲索取,不求奉献;只贪图安逸,不愿意吃苦;对应征入伍反应冷漠。
二是人员“难征召”。如今许多适龄青年在外打工,且散居祖国各地,返回原籍应征要费许多周折。最大的阻力就是思想不通。有些人在发达之地打工月收入还几千,算算“经济账”,当几年兵有些“不划算”。如果不是宣传到位,不让他认识到服兵役是自己应尽义务,他是不会回来的。还有许多老板对回乡参加应征的员工“设卡”,而不是开“绿灯”,不给路费不说,还扬言扣除这些青年返乡期间的工资和奖金。岂不知这是违反《兵役法》的,应该立即改正。这种种迹象表明,在经济浪潮冲击下的如今,征兵工作一大难题就是人员难集中。
三是难安置。对服完两年兵役退伍回来的青年怎么安置,成为广大青年和家长最为关注的事情。在国家就业形势这么严峻的当前,谁也不好做好这个题目。国家实行两年兵役制后,绝大部分战士考不了学,提不了干,不仅使适龄青年感到“当兵没盼头”,而且觉得“当兵吃亏”,退伍后还得“重打锣鼓另开张”,不如不去当兵。另外,由于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制度的改革,没有安置就业的可能,他们觉得参军前途渺茫。总体来说,目前适龄青年入伍热情不高,顾虑多,只有小部分的适龄青年愿意参军,这给征兵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压力这样说吧,当兵在部队去“淬淬火”,摔打摔打、锤炼锤炼,总比一向呆在家里强吧?几多转业退伍军人“退伍不退色”,在经济主战场发挥出别人难以发挥的特长,干出了骄人的业绩,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试想:没有从军的那段阅历和磨练,也许他发展得不是那么快、那么好。
四是高学历青年难征集。除非国家法律规定高校毕业生或进入高校之前的适龄青年必须人人服义务兵役,否则许多青年思想上还存在许多顾虑。因此大学生征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涉及面广,工作程序复杂,做好征集大学生工作必须以制度机制为突破,深化改革,中准定位,搞好统筹,完善政策,努力实现征集工作的改善和提高。
五是宽严不一的体检,淘汰优秀青年较多。新的征兵体检标准使征兵体检工作更加规范,但从更科学合理地实施体检看,还有值得完善改进处。如辅助检查项目繁琐,缺乏标准性督察。有的青年仅血压一时偏高或感冒等轻微病症,即可引起化验结果不合格被淘汰。而其病症一段时间后就完好如常。体检最终合格与否的认定和宽严不一致,给个别人征兵中暗箱操作提供了机会,也为一些欲自我淘汰者提供了方便。如有的故意纹身、升高血压或装聋作瞎夸大毛病。有的标准过于死板,比如身高、体重问题,常常是高点低点、重点轻点就可能淘汰。文化素质较高的青年,视力等身体条件方面相对较差,同一标准下体检淘汰率相对较高。从当今初中生以上视力越来越差的实际出发,体检标准可否增加弹性,朝有利于提高新兵文化素质方向放宽。
综观上述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不是靠几句口号式的鼓励或是思想教育就可以消除和解决的,在以人为本已成为社会现实、生活主题的今天,要解决青年应征积极性低的问题,关键还是要处理好和体现好服役人员的价值问题,离开民众普遍认同的东西而去谈义务和奉献,即使可以解决一时的问题,也不能避免长期的被动
一是靠思想教育,引导适龄青年参军。首先要加大爱国主义教育力度。作为兵役部门,要深入广泛地进行国防教育,增强全民的国防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当兵光荣、逃避兵役可耻的舆论氛围,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利用标语、横幅、黑板报、橱窗、广播等载体,教育引导青年关心国防、热爱国防、保卫国防。其次要加大经常性教育力度。变过去“一季征兵突击教育”为“全年四季搞教育”,街道居委会干部平时要加强对适龄青年进行教育,引导他们增强依法服兵役的自觉性,专武、民兵干部应主动上门对适龄青年进行面对面的教育,切实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最后是加大典型教育引导力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运用同龄人在部队作出突出成绩的典型事例,使应征青年认识到,部队是个有出息、有作为的大学校。
二是靠行政法规,促使适龄青年参军。高素质的兵员只有在法制化的土壤中才能产生,要制定与《兵役法》相衔接的具体行政法规,尽量做到让适龄青年自觉接受祖国的挑选,从而保证把社会上最优秀的青年纳入征兵挑选范围,从源头上为提高兵员质量打下坚实基础。对不到兵役机关进行兵役登记、不履行服兵役义务的青年,区分情况在经济、就业等方面给予一定惩处,在全社会形成依法履行服兵役义务的良好氛围。
三是靠优惠政策,激励适龄青年参军。为使广大适龄青年响应祖国征召入伍,应适当调整有关政策,在居委会义务兵优待金的发放上可适当提高标准,加大对军人及其家属的关心照顾力度,不断提高军属的政治待遇、社会待遇和经济待遇,形成“一人当兵、全家光荣”的氛围。对已参加工作的适龄青年,根据本人意愿均可回单位工作,没有工作的青年在退伍后,地方政府要加大安置力度,解决后顾之忧,激发青年参军入伍的热情。
四是靠创新机制,保证适龄青年参军。现在沿用的征兵工作程序,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靠的是应征者主动上门找,兵役机关被动做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这种征兵工作方法不仅不利于调动适龄青年的积极性,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适龄青年参军的热情。因此必须要与时俱进,大胆的改革创新,切实改变工作作风,树立服务意识,建立起有时代特色、适应新军事变革要求的征兵工作机制,探索出一条程序简单、方法灵活、科学合理的征兵工作新路子。
五是做好优抚安置,激发适龄青年参军的热情。做好优抚安置,直接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现役军人、退伍军人及亲属的关怀,对适龄青年应征入伍是一个有力的促进,对形成爱国、拥军、尚武的社会风尚大有益处。在优抚安置工作上要做到:一要组织和发动民兵广泛开展拥军优属活动,发挥民兵年轻力壮、组织严密的优势,通过成立帮扶小组等形式,帮助军属脱贫致富、排忧解难,带头形成尊重军人、优待军属、支持军队建设的良好社会风尚。二要帮助现役军人解决困难。积极帮助现役军人家属解决家庭住房、医疗等问题,督促民政部门落实各项优抚政策,维护军人合法权益。三要积极协助地方安置退伍军人。把具有专业技能退伍军人的基本情况、技术等级登记造册,积极推荐优秀人员充实到基层干部队伍中去,介绍安排他们到企事业单位工作,扶持他们兴办实体,努力使其一技之长得到发挥,真正做到学有所用、人尽其才。
六是克服困难,努力提高体检工作质量。体格检查是保证新兵身体质量的重要环节。在近几年的体检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如适龄青年由于大多是独生子女,自小娇生惯养,体质较弱;许多在校生视力较差;少数青年出于怕当兵的思想,在体检中采取自我淘汰的办法逃避应征;为提高体检工作质量,我们要努力做到:一是扩大征兵挑选余地。以书信、电话等形式联系外出务工经商的预征对象,通知他们回街道参检,加大宣传力度,使《兵役法》等法规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尽可能增加参检青年数量;二是合理安排,确保重点。对参检青年进行梳理,排出一些重点对象,做到心里有底,有所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