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梅戏源于黄梅县说法的由来
作者:李宏 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08-7-1
新中国成立后,黄梅戏在安庆蓬勃发展并蔓延到全国,有关黄梅戏理论的研究也随之跟进。理论研究必然要追寻戏曲的源头,黄梅戏作为全国极少数非地名命名的戏曲,其源头自然成了疑问。不过,记者采访了很多黄梅戏老艺人,他们对“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的说法都感到不可理解,因为在戏曲行当一辈一辈口传心授的传承过程中,从未听说过“黄梅戏源自湖北黄梅县”。那么,这种说法来自何处呢?
怀宁县高河镇87岁的李桂兰,是现今黄梅戏剧界年龄最长的老艺人,7月初记者随我市的黄梅戏研究人员一起前往高河拜访了他。李桂兰老人是上世纪三十年代起活跃在舞台上的黄梅戏旦角演员,解放后任东至县黄梅戏剧团团长。“我从十几岁开始学戏,师傅是查振兴,他从未告诉过我黄梅戏是从湖北传来的,跟我同时代的艺人中对这一说法也是闻所未闻。”老人回忆说,据其介绍,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怀宁一带活跃着大大小小的黄梅戏班子,成员都是土生土长的怀宁人,操着当地方言唱戏,很多老艺人既是演员又是编剧,自编自演创作了不少作品。李桂兰老人称听到“黄梅戏从湖北传入安徽”的说法,已经是解放后的事了,上世纪50年代后期,他曾随安庆代表团赴湖北黄梅演出,第一次看到黄梅人打着“欢迎黄梅戏回娘家”的横幅,这才知道有“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一说。
其实,最初提出“黄梅戏源起黄梅”这一说法的并非湖北人,而是源自老艺术家王兆乾和陆洪非。王兆乾著《黄梅戏音乐》(1957年版,最早的黄梅戏专著)中记录黄梅戏起源:“还有一种传说,是许多年前,湖北的黄梅县常闹水灾,难民扶老携幼、流离失所。部分灾民乃用云板、小锣和鱼鼓、简板为节拍,沿家卖唱换些谷物。这种曲调逐渐形成戏曲,在安徽生根并得到发展,因为来自黄梅县,故称为‘黄梅调’。”陆洪非所著《黄梅戏源流》中称“传说之三: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的民歌小调即黄梅采茶调。”
不过,王、陆两位研究黄梅戏起源时,同时提出了3种看法,“湖北黄梅”只是其中之一,但并没有最后肯定。直到上世纪80年代,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的关广富提出了“把黄梅戏请回娘家”的说法后,“湖北黄梅说”的影响才逐渐扩大。
采访中,《黄梅戏艺术》副主编何成结还告诉记者这样一件事:上世纪50年代后期,安徽省文化厅作出两个研究决定,一是探寻徽剧源头,另一个是探寻黄梅戏源头。当时的研究人员从字面上误解“徽剧”源于徽州一带,结果调查发现“徽剧”实则起源于安徽怀宁,以程长庚为首的四大徽班晋京靠的是徽商的经济资助,故而命名“徽剧”,“徽剧”源起也终于水落石出。而寻找黄梅戏源头,如同探寻“徽剧”之源,王兆乾老人是带着“黄梅戏与湖北黄梅县同名”这个“命题”前去探源的,不过,因为各种原因,此项研究并未得出最后的结论。如今,“黄梅戏源于黄梅”之说是否也是个臆测的失误,还有待于进一步证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