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逾古稀的赵传金自1998年退休以来,一直担任宿松县关工委主任,他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忘我工作,为关心下一代事业无私奉献,成为离退休干部“老有所为”的典范。“努力把下一代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老同志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这是赵老的肺腑之言。从2007年开始,他一直在为贫困大学新生积极奔走,7年来,受到县关工委爱心助学会资助过的大学新生已不计其数。 崭新的开始 1992年,时任县人大主任的赵传金就为筹建县关工委奔走,退休后,更是全心全意地投入关心下一代工作。最近几年,尽管他年事已高,但仍不辞辛劳,找有关领导反映情况,不厌其烦地电话联系、登门拜访,发动老同志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他还深入到全县乡镇、村和县直有关单位,指导帮助建立关心下一代工作组织机构。经过他的发动,全县关工委组织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队伍得到进一步壮大。 2007年,赵传金在下乡调研时遇到一个男孩,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大学,因父母年迈体弱,家庭极度贫困,只得在家等待借钱上学。他连忙安慰孩子:“莫急,爷爷给你想想办法。”孩子像遇到救星似地连连点头。后来,等赵老凑足学费时,孩子已经远走他乡打工去了,面对这个孩子的失学,赵老坐不住了。在他的积极奔走下,县关工委成立了爱心助学会,推出了资助贫困大学新生的“圆梦行动”。 助学工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首要障碍就是资金问题。“关工委一无钱,二无权,那我们就放下架子,多跑跑腿,多动动嘴吧。”这位老县干“求人”起来毫不含糊,一到暑假,他就带着贫困学生的资料深入企业、单位、乡镇,像做广告似的上门“推销”。当年,就解决了30多名贫困大学新生的资助问题。 为谋求稳定的资金渠道,2008年春,年已七旬的赵老毅然决定南下广东。家属的劝阻、旅途的劳顿、异乡的水土都没能挡住老人的脚步。那年5月,珠三角宿松籍企业家协会首次年会上,老人详细介绍了家乡贫困学生的状况。面对家乡的老领导、一位白发长者的真情告白,企业家们回报桑梓的情怀被调动起来了,“我1万”、“我2万”……喊声此起彼伏。协会当即达成了与县关工委长期合作的意向,这成为县关工委助学金的主要来源。 孩子圆梦我圆梦 助学工作难,还难在对象的确定上。在每次助学会议上,他不厌其烦地强调一定要让最贫困的学生优先得到救助。炎炎夏日,热浪滚滚,赵老亲自带队,跑学校、下乡村、访农户,翻山越岭,调查摸底。2008年8月,一位名叫张祥花的女学生引起了赵老的注意,他从家庭成员一栏中发现,该生父母、弟弟均为聋哑,这样的家庭肯定有困难,老人转身就冲进了烈日之中。山路上颠簸得厉害,没走完一半的路程,他就呕吐起来,司机连忙买来降暑药品,他才缓缓透过气来。找到张家时,接待他的只有手势和咿呀声,几间破房子在风雨中摇摇欲坠,家徒四壁,端起那口炒菜的锅,竟有7个补丁,小祥花正欲外出务工。望一眼无奈的祥花父亲,再看看小祥花渴求的脸庞,老人的心都碎了。老人掏出身上仅有的200元钱,并当场将小祥花定为救助对象。回来后,又找到县残联等单位,为张家争取了几千元扶助款。 助学工作难,还难在情感上的支持上。因家庭贫困,因亲人亡故,因父母离异,因身体残疾,这些寒门学子或多或少地存在自卑、自闭等现象。赵老常说,仅有经济上的救助绝非完整的救助,绝非负责任的救助。在他的抽屉里,堆满了受助学生的来信和照片,还有大学校徽、录取通知书和获奖证书复印件等,这是他与受助学生倾心交流的见证。一位受资助的女大学生唐凌男小名毛毛,自幼父母双亡,怕孩子有自卑感,赵老与她保持着密切联系。每当孩子放假,都要叫到家里,添置衣物,嘘寒问暖。在赵老的鼓励下,毛毛学习十分刻苦,大一就获得了一等奖学金。像毛毛一样得到赵老倾心关爱的还有双腿截肢、仍在妈妈陪伴下考取大学的方果,父亲患绝症、母亲不堪重压自寻了短见的张绍东…… 不止一次有人问他:“你自己的梦可都圆了?”老人摇摇手:“让孩子们考上大学能顺利完成学业,我的梦就圆了!”(罗少坤 方李灿 刘连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