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既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女孩,也是“一家之主”。她本该和许多同龄人一样在大人怀里撒娇,多难的家庭让她背负起原本不属于她这个年龄的责任。日前,在复兴镇王营村吴秀琴家里,记者了解到的不仅是这个家庭的不幸,更多的是这个小女孩的懂事和坚强。 记者一行赶到王营村李营组时,一提起吴秀琴,附近的大爷大妈们都对这个孩子啧啧称赞。在热心村民的指引下,我们来到吴秀琴家,只见两间简易平房内摆设简陋,堂屋的墙壁上贴满“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等各类奖状,她的母亲钱荣正坐在床沿看电视打发时间,一双拐杖斜倚在墙上。 幸福家庭突遭变故 见有客人来访,钱荣关上电视,和我们聊了起来。钱荣属先天性残疾,打小就行动不便,生活能勉强自理,但无力侍弄庄稼。 1998年,她从望江县杨湾镇周湾村嫁到王营村后,丈夫一边做水电工,一边做庄稼,辛苦支撑着整个家,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一家三口在一起到过得和和美美。但是,这一切都在2013年正月廿二那一天彻底改变了,丈夫骑车发生意外不幸离世,家中的顶梁柱轰然倒塌,剩下她和年幼的女儿相依为命。 “这两间平房是2010年做的,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 2009年我在家不小心摔了一跤,孩子她爸去世前还说2013年带我去医院把腿里的钢板取下来,因为没钱去医院,钢板至今还留在腿里。如今家里的田地都交由别的人家去种了,我们娘俩主要靠低保过日子。”说起孩子秀琴,钱荣显得很内疚, “都怪我身体不好,不然孩子哪要遭这么多罪呀!”她觉得很对不起女儿,小小年纪就挑起生活的重担。 妈妈的小小守护神 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吴秀琴比别的孩子懂事都早,从小就开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每逢父亲在外忙碌时,她也帮残疾的母亲做家务。在父亲离世后,这个年仅11岁的小女孩,已经成了家里主要的“劳动力”。每天放学后就立即回家做完作业,然后就开始帮母亲干些扫地、擦桌子、洗碗、整理衣物之类的家务活。 堂屋右侧的条桌上一方便面包装桶内,养的一株不知名绿色植物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面对记者的好奇,钱荣说,是秀琴弄的,她说这样子家里显得漂亮些。让钱荣很欣慰的是,女儿很懂事,从不用大人操心。平时母亲一人在家闷得慌,她一逮空就陪母亲聊天,聊聊学校里发生的事,尤其是同学间有趣的事,逗母亲开心。因为家里没有经济来源,家里平时吃的米和菜都是由外婆和舅舅定时送过来。每遇到外婆和舅舅忙没空送时,小秀琴就自己骑自行车去7里路开外的外婆家拿菜。 “秀琴孩子很懂事!只是苦了这孩子,去年学校给的校服一直都舍不得穿,平时几块钱的零用钱都没有。”送菜过来的外婆心疼地说。 希望日子能好起来 赶到复兴镇明星小学,在课间我们见到了小秀琴,只见她衣着整洁干净,在四年级同学当中,她就像一株墒情不好的禾苗,给人一种弱不禁风的感觉。记者很难想象,就是这样一个单薄的孩子,竟用瘦弱的肩膀撑起了生活的重担。 虽然承受着超出常人的不幸,吴秀琴的学习成绩却仍然很突出。 “班上有50名学生,她的成绩一直保持在第五名左右。可能是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孩子学习非常自觉,她知道自己该怎么做,而且她性格也很好,跟同学相处得不错。”她的班主任张洁告诉记者。一旁的校长许玉虎接过话茬, “孩子很懂事,在学校吃营养餐时从不浪费。学校得知孩子的情况,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为她提供帮助。” 见有陌生人,小秀琴并不怯场,说起话来轻声细语。在谈到理想时,秀琴脱口而出,她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好好读书,将来上大学,找到一份好工作,让妈妈生活过得更好一些。她坚信——希望就在前方。 记者感言: 生活中有许多人正遭遇不幸,只要我们以爱的名义,向他们伸出热情的双手,身处困境的人们就不会孤单。 小秀琴受着成年人都难以承受的生活重压,也许只要些许的物资帮助,抑或是一句简单的鼓励,一个温情的眼神,也足以温暖她前行的步履。( 记者汪俊伟 通讯员王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