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鄂赣三省交界的宿松县,有一位身残志坚用拐杖敲开梦想之门的硬汉子,他就是今年51岁的安徽爱达针织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安庆市劳动模范、安徽省残疾人创业之星、中国针织服饰行业十大魅力领军人物何瑞玉。 “除了自然弯曲╱几乎找不到更好╱切近世界的方式”这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做着诗人梦的何瑞玉发表在《星星》上的诗句。是自己生存状态的隐忍摹写,也是他世界观恒远励志的坚实表达。 刚刚两岁,因为家里太穷,因为贫困的农村缺医少药,一场小儿麻痹症便让一棵本来茁壮的小树从此“自然弯曲”。他还来不及自己扛起自己命运的腰杆和右腿,从此成了他生命之树上两处弯曲的枝杆。别人弯腰曲腿是为了劳动,为了追求运动或者表演的某种力与美,但于他却成了切近这个世界的唯一方式。 虽然站不直、立不稳,但是绝不能趴下。他始终坚信只要吃得苦中苦,只要有跬步千里的志向,残疾人同样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他的第一个梦想几乎纯粹是出自一个男子汉的本能,那就是自己要养活自己。为了读书,从小学到初中,他每天至少要比别的孩子多“走”三个小时的路。遇上雨雪天气,常常就是一路往返跌来跌去。初中毕业后,还是因为家里穷,他不得不含泪辍学在家。一边努力帮着父母干农活,一边坚持刻苦自学。当别人高中毕业时,他则以全优的成绩拿到了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专文凭,并以绝对优势考上了民办教师,从而拥有了养活自己的体面职业。与此同时,他的诗人梦也大放异彩,不到三年,便在全国各大诗歌报刊发表诗作两百多首。 正当父母为他感到欣慰的时候,又一个新的梦想不期而至。既然能做到养自己,为何就不能闯天下?这个血性男儿决定向自己的命运再次发起更大的挑战。1991年他毅然辞去民师工作,踏上了独闯上海的艰辛之路。赖以支撑身躯的拐杖,在大上海漫无尽头的大街小巷一寸一寸磨短了,一个衣食无着形如乞丐的残疾人,唯一存身的财富便是求职时那满脸真诚而自信的微笑。就在换上第四根新拐杖的那天上午,他用免费五分钟就修好了一个技工整整半天都没有修好的机器。小老板一惊一喜,留下他当了一名机修工。 机修工即使对于一个肢体健全的人来说,也是一个整天都令人骨头散架的又苦又脏又忙又累的技术活,对何瑞玉来说,其难其苦又何止十倍百倍。那些在别人也就是一蹲腿一弯腰的事,他却先要把手中的拐杖放好,然后单手或双手着地,甚至常常得将整个身体都躺下。但他没有时间哀叹命运的不公,反倒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对未来的憧憬竟让他对自身的不幸充满敬意。这一熬就是八年。他不仅会机修,会工艺设计,会后整技术,而且成了熟练掌握针织毛衫整个全部流程的行家里手,成了上海新宇、福时达、百美针织等品牌公司享受年薪待遇的专家级技工。闯天下,而且一闯就是闯向大上海。旧疾添新痛,美梦方成真。 到1998年初,何瑞玉废弃了几十根拐杖,他已经不记得。但永不自满的追梦之心让这个时代骄子又瞄准了他人生的第三个宏伟奋斗目标:创大业。一向敢想敢闯敢试的他,当年便把原打算在上海置业安家的所有资金全部撤回家乡办企业,注册商标“爱达”牌羊毛衫一举填补安庆市同类产品生产空白,成为全市唯一一家能够全过程生产羊毛衫的现代化新型企业。如今独拥资产4280万元的安徽爱达针织服饰有限公司,已是省级宿松县经济开发区“十大创业之星”和安徽羊毛针织行业“龙头企业”,在全国各地拥有25个分公司、子公司和产品加工点,专业生产设备和技术跻身全省前茅,年产150万件高端针织毛衫全部出口远销美、德、英、意、韩、日和加拿大等国。2013年全面启动“安徽爱达品牌建设工程”和“‘双名’申报工程”(安徽著名商标、名牌产品),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盛景网联和中国移动等名校名企研发机构技术对接,对“爱达”商业模式、战略系统、产品系统、销售系统、资本运营与股权激励机制等企业关键性要素进行顶层梳理,实施转型升级。规划用三年时间把“爱达”打造成中国驰名品牌,把“安徽爱达”打造成中国针织服饰新旗舰。“爱达爱达”,爱达天下。他要让他的爱达追求,爱达奉献,爱达精神和爱达事业名满天下。 拐杖敲开“爱达”梦,没人不说这是一个奇迹,何瑞玉说“不,这顶多只能算是我自强不息的一串足迹”。言下之意,他的梦想更高、更大、更远。(通讯员朱亚夫/文 通讯员孙春旺/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