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乡镇 进入微博 微信抖音

宿松世纪网

[黄梅戏] 黄梅戏发源地在宿松不容置疑

[复制链接]

2012-9-13 00:20 74274 34

廖理南 发表于 2012-9-12 08:57 |阅读模式

廖理南 1#

2012-9-12 08:57

黄梅戏发源地在宿松不容置疑
作者:王邦长 来源:安庆新闻网 更新时间:2008-10-29   
       去年底看到12月13日《新安晚报》载文称,《黄梅戏发源地当属宿松》。文中讲到在“安徽人文讲坛”上,安徽省艺术研究所王长安先生提出了“黄梅戏是地地道道的安徽本土剧种”的观点及廖理南同志列举的在黄梅戏发展历史上宿松十多个“第一”的材料,十分赞同,但觉得言犹未尽。今年元月又读到朱来常先生发表在《安庆广播电视》(2008年第一期)的“黄梅戏起源地争论引起的思考”一文。此文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黄梅戏起源地五大版本之争的缘由,导致“黄梅戏”的起源地是安徽(宿松)还是湖北(黄梅)之争,一直没有定纶(后又陆续读到该报的有关文章)。笔者认为,其争论焦点恰恰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黄梅”二字的释义,以致产生了许多误区且都归责于文史资料不全。因此便形成一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据的状态。对此,笔者认为:第一,朱来常先生介绍(总结)的五种版本的证据多少有些牵强附会,有试图对号入座之嫌,又有人云亦云,不合事实张冠李戴之弊,更没有深入调查,尊重历史实事。安徽(宿松)说虽证据多一点,其重点也没有完全突显出来。第二,文史资料缺乏是必然的,但不能以此来移花接木。现代人可能不知道,古代对唱戏人称作戏子,属三教九流之列,谁去记述?当时如有哪个富豪家子弟学唱戏或与“戏子”交密是犯大忌的,谓之有失体统,是不肖子孙。我查看过不少族谱,凡做官为将者或文人学士其族谱上均有详载,从未见三教九流之演戏人有丁点记述。

    因此,本文拟从实际出发,就“‘黄梅戏’名称的来历”、“黄梅戏起源地在宿松的理由”和“黄梅戏的起源和流传过程”等,实事求是地作一些阐述,试图解开这个症结,并企盼得到有关专家学者的求证。

    一、消除最大误区,弄清“黄梅戏”名称的来历

    (一)“黄梅”是一个名词,可作时序名称,也可作地域名称。“黄梅”二字在黄梅戏中的寓意是什么,绝不能按一般常规专指地域名称,好象源于上海的剧种叫沪剧,源于绍兴的戏叫绍兴戏,还有庐剧、川剧……以此主观推定黄梅戏一定是黄梅县的,非也!其实,黄梅戏是安徽省宿松县佐坝地区流行很久的一种曲调叫黄梅调,后来是1921年版的《宿松县志》正式命名为黄梅戏(与采茶戏合唱叫黄梅采茶戏)。

    黄梅调的来由是,很久以前当地在每年农历四、五月的霉雨季节(后统称黄梅季节)农民在田间劳作时唱的一种曲调,且多为对唱形式,称之为“唱黄霉”,因此季节雨水多,其家中物件容易上霉,称之为霉雨季节,因霉字有不吉祥之意,并且此季节正好是梅子成熟的季节,逐渐称为梅雨季节或黄梅季节(上霉的物件多呈黄色故称黄梅季节)。

    唱黄梅,是旧时当地劳动人民企盼通过欢乐的歌声驱逐霉气,企盼平安,祈望丰收年景的一种习俗,所以直到解放初期当地仍然流传着“小满栽秧后,农夫唱黄梅”之说。这就是黄梅戏黄梅二字的特定涵义,黄梅既不是县名也不是山名,是时序名称。

    (二)特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黄梅戏的诞生和发展。佐坝人为什么会创造黄梅调(戏)?这与地域有关系。首先,过去佐坝地区除约1/7的渔民外均是以农耕为主的农民,由于是沿湖丘陵地区,易旱易涝,田地虽广但丰年不多,湖泊虽多但收益不高,人们心目中总想平安,要平安必须驱秽气(霉秽皆不吉利之意),因此唱黄梅是一种企盼,一种心理。其次只要看中国地图就知道,宿松是安徽省的最西部与湖北省东部的黄梅县接壤,两县毗邻虽有几十公里长的边界,但从地形看,界子墩向北是崇山峻岭,两县的山场、林木相间,只有从界子墩向南直到龙感湖是宿松的佐坝和黄梅的独山30多公里的边界是平原丘陵地区,以一条大路分界,不仅山水相间,而且沿这条大路有桃岭、柴岭、松梅岭、佘咀四个小集镇,这四个小集镇皆是“一街分两邑,对门两乡音(老集街道3米左右,东街是宿松住户讲宿松话,西街是黄梅住户讲黄梅话),故往来频繁,还有不少儿女亲家。宿松人唱的黄梅调因悦耳好听,吸引不少黄梅年青人的好奇,所以也学唱了,但是黄梅调(戏)宿松全县人都会唱,而黄梅县只有独山一带人会唱。所以在1840年前后宿松有名的古戏台——廖河戏台不仅演出黄梅戏而且还将剧目嵌于其楹联中,更重要的是1853年还在宿松县城正式公演。可是黄梅县直到1957年前后还是唱高腔采茶戏,只是在严凤英的一台“天仙配”红遍全国后黄梅县剧团才改唱黄梅戏。试问:岂有自已的剧种自己不唱而叫别人唱出名的道理呢!

    因此结论是:黄梅戏(调)绝不是以地名命名的唱腔,而是以时序(黄梅时节)定名的剧种唱腔。

    黄梅戏是黄梅时形成的一种唱腔的记载大约在1954年前后《安徽日报》、《安庆报》和上海《文汇报》均有此记载,现在年届古稀的安庆地区文化人士应该有记忆,笔者除见过此记载外还亲耳聆听了本地老人的传教,绝非诳语。大概在1952年左右,我在佐坝小学读书时,演了一曲《送夫参军》,回到家中练习唱腔时,爷爷和外祖父听了后问我唱的是什么,我说是唱“怀腔”。当时两位老人几乎是不约而同地训斥我,“你分明是在唱黄梅调,又是哪里钻出了个怀腔呢?”

    二、黄梅戏起源地在宿松的理由

    从史料记载和民间老人(艺人)解放前后的传教,第一个演唱黄梅戏(黄梅采茶戏)的地方是在宿松县佐坝乡的松梅岭,所以认定黄梅戏是宿松佐坝的本土剧种除前述理由外,还有以下五点:

    第一,松梅岭是宿黄交界的重要集镇之一,古代十分繁华,且距不到2公里的佘咀解放前一直是一个比较热闹的大渔市,方圆百里皆闻名,佘咀是一个依山小鱼村,地方小,来往客商多在松梅岭歇宿,古时文娱活动少,看唱戏是主要娱乐活动,因此民间艺人选择此地唱戏可大出风头(还有一点,由于两县人混居,可避免不少麻烦。因当时社会动乱,这一宿松、黄梅几乎两不管、也管不了的地方,如果有什么情况或问题,躲、逃起来方便、快捷)。

    第二,距松梅岭百米左右有一徐家大烟行,通称徐行,是当时远近闻名的大富户,仅雕龙画凤宫殿式的房屋有100多间,还有百余间楼砖瓦屋,这些在土改时已分给贫下中农,有钱有势,只要有喜事便要唱几天戏,因而吸引了不少艺人争相献艺,还带动了很多人学艺。据我最近写《佐坝乡志》调查了解到,1969~1972年期间,两次在此屋基上挖到银元7000块,铜钱百余斤。这些财物上交国家后,县政府曾奖励手扶拖拉机和机耕船各一台。当时本地能上台演唱的艺人虽只有十几人,一般能凑合一台戏。

    第三,距松梅岭东北约2公里处,有一个周边数县闻名的大寺庙(戴庵,1958年拆毁)最盛时僧人过百,该寺每逢大庙会后都有施舍善举。有时请艺人演几天戏以谢施主也是一种方式,所以吸引不少艺人既能献艺,又可作善事(不取报酬)。

    第四,松梅岭两侧住户多,人口多,交往多,因此两地艺人结班登台唱戏时常有之,如清朝中叶一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松梅岭又搭台唱戏,还特邀了几位附近的黄梅县艺人同台,宿松人唱黄梅调,黄梅人唱采茶调,合称为黄梅采茶戏。周边两县的观众不少,不料时近中午突然下起了雨,几个看戏的宿松文士作了一副楹联:“日照青松嫩,雨落黄梅老”,唱戏的人觉得不妥,黄梅也有几个文士来看戏,更是不服气,一艺人随即在上下联中各添两个字便成为“日照青松嫩芽秀,雨落黄梅老调新”,从对文来看,前联眨义多一些,试想同场看戏,下雨了总不能说雨只光落(淋)黄梅老而不落(淋)宿松老吧?于情于理皆不通,有讥讽之意。后联虽有偷梁换柱的寓意,但显文雅又纪实。我们回味一下,阳春三月松树叶新苗,逢日照自然秀美,而今天唱的黄梅戏老调由于吸取了黄梅艺人和采茶戏的精华,老调富有新意,当然就黄梅老调新了嘛!故从此联中也可看出黄梅戏(调)不是黄梅人的戏(调),是一种唱腔,只有宿松人会唱黄梅戏(调)。

    第五,宿松人唱黄梅戏一直沿袭下来,有解放后宿松县第一任县委书记滕野翔一诗为证,滕系北方人,后一直在安徽省人大工作,现全文抄录其“晚归”一诗(载《宿松文史》2)

    序文:余于1949年冬在宿松修复江堤,每日早出晚归,巡查堤工,有《晚归》一首抄上,请大雅哂正之。

     七律诗:周天红日自东西,踏遍长堤又短堤。

    十里炊烟和雾渺,几家渔人接星低。

    滩头麦绿寒鸦宿,江上月明客渡迟。

    饭后民工不觉倦,歌声处处唱黄梅。

    一个北方人初到宿松工作,即熟知宿松人喜爱黄梅戏,爱唱黄梅戏,故而有此记载。

    三、黄梅戏的流传过程

    黄梅戏和文南词:源于佐坝一带的黄梅戏(调),在后来的发展完善中没有尽到责任,其原因也令人思考。一是佐坝的特殊地理环境为地处皖、鄂、赣三省交界,且又是宿松的粮仓之一,湖面多,鱼产品丰富,因此商贾多,上至武汉,下至南京、上海,此种人见多识广肯定看过很多大戏,认为黄梅戏是单调一些(主要是历史的原因无法完善和发展);二是清朝中叶每遇灾荒,有本地艺人外出谋生选择接收了一种新的唱腔,就是通称为南腔北调的南腔——文南词(传入本地叫文词腔),经过本地士人和艺人比较认为:第一黄梅戏(调)虽唱腔缠绵娓婉,但剧目少,且内容多为“公子避难、小姐赠银”、“花园相会、私订终身”之类儿女情长事;而文词腔调有些阳刚之气,其剧目如《告京城》、《宋江杀惜  》等显得大气一些。第二黄梅戏(调)是农民劳作时唱的调子,后来搬上舞台,只有四种唱腔——男女花腔、正板、哭腔、数板,没有乐器伴奏,只有锣鼓作过门。一台戏有十人左右即可上演,演员十分劳累,稍有不甚效果便不理想。而文词腔有十多种唱腔,除锣鼓外至少有两把胡琴(笛子)伴奏,演员轻松一些,效果好一些,只是唱一台戏一般要20人左右。

    所以本地大戏多唱文词腔,小场面小戏仍唱黄梅戏,但“唱黄梅”的习俗一直未断。

    黄梅戏传到怀宁叫“怀腔”。大约清朝中叶,我们的黄梅戏(调)传到了怀宁,为何近邻的望江太湖未先传入而舍近就远呢!这其中又与佐坝的一个特色产业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什么呢?就是称之为“南方火炕鸡”的炕(孵)鸡技术其祖师是怀宁县的赵五、赵六兄弟,汪抱房(炕房)屋距松梅岭不过四、五里地,每逢松梅岭或其它地方唱戏,其主人必安排师傅前往观看,师傅非常欢喜,从而孵鸡也特别尽心,戏看多了也就不知不觉学会了几句唱腔。兴许是炕(孵)房结束后回到老家高兴时又哼了起来,因腔调优美,人人爱听,到下年来作炕房时,即有几个当地想学艺的人随他兄弟二人来到宿松,借当帮手之名,其实来学艺,因此有戏必看,且看得非常认真,还通过其它途径搜集到部分剧目,一二年后黄梅调便传到了怀宁,再经过当地艺人的加工改进搬上舞台称之为“怀腔”(按理怀宁县民间应有此传说或记述)。

    自抗日战争爆发前后直至解放,由于宿松山区是革命队伍的集结地,湖区革命斗争如火如荼,几十年没有正规唱过一场戏,1945年庆祝抗战胜利还是请的外地戏班唱过几天大戏。正在黄梅戏几尽消失时,新中国成立了,而且这时“怀腔”返传到宿松,可是本地老艺人不认帐,认为这是地道的本地黄梅调,因而引起了土改工作队一些领导的注意,更引起了县文教部门领导的关注。虽然黄梅调传到怀宁后经过润色和加工,曲调多了还配上了乐器,但万变不离其宗。

    还原黄梅戏:1952年上海《大公报》提出“黄梅戏”的名称后,黄梅戏便正式认祖归宗,特别是1954年在上海举行的华东地区文艺会演中“黄梅戏”获奖最多,从而黄梅戏传遍全国。其传承发展主要得益于黄梅戏大师严凤英、王少舫等一代艺人的呕心沥血,使黄梅老调履新为黄梅戏并发射出无限光辉。

    因此笔者的结论是:黄梅戏起源于宿松,发展完善于怀宁,成名成就于安庆,是地道的安徽本土剧种。



    后记(为什么撰写此文)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湖北省提出了一个口号叫“接黄梅戏回娘家”,我当时曾对黄梅县的几个朋友笑说:“什么回娘家,娘家在宿松,娶个媳妇回去当然可以哟!”没有受到反驳。当时很想写本人的看法,一直未动笔的原因有三,一是本人才浅位卑(一个没有头衔的基层工作人员),肯定上不了档次。二是对争论的焦点不明确,本人不是圈内人,既不想人云亦云,更不愿重复别人的观点,故一直将草稿藏于书中未露。三是缺乏确切的一手资料。

    退休十多年,有闲暇时间,且在基层一直兼作一些文字工作,细读了这方面的文章,感觉有许多牵强附会之嫌,有不吐不快之感。特别是80年代末本人曾受命参加主持一项社会调查,接触老者不少,提供了宿黄边界一些往事、趣事、佳话、传说,渐渐有些眉目,更重要的是2005年受命主编《佐坝乡志》,又走访很多健在的老者,查阅了不少族谱,更进一步充实了资料。所以以一个古稀老人的责任感将自己的看法(实情)公诸于众,以引起这方面的专家学者在论证时作为参考并望得到赐教。

    作者简介:王邦长(1937~)皖宿松佐坝乡龙门村人,中专文化,1957年参加工作,先后从事乡财粮干事、会计、秘书、乡党委副书记。1992年撤区并乡后任大乡党委宣传委员直至2007年12月退休。主编过《年轮》、《佐坝乡志》。
说真话,吐真心,倾真情,干真事,求真理,做真人!

全部回复34

通德江南虎 发表于 2012-9-12 11:34

通德江南虎 2#

2012-9-12 11:34

本帖最后由 通德江南虎 于 2012-9-12 11:38 编辑

黄梅戏起源于宿松,发展完善于怀宁,成名成就于安庆,是地道的安徽本土剧种。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湖北省提出了一个口号叫“接黄梅戏回娘家”,我当时曾对黄梅县的几个朋友笑说:“什么回娘家,娘家在宿松,娶个媳妇回去当然可以哟!”没有受到反驳。
通德江南虎 发表于 2012-9-12 11:36

通德江南虎 3#

2012-9-12 11:36

369 发表于 2012-9-12 12:00

369 4#

2012-9-12 12:00

两位前辈所说即是
jianghu 发表于 2012-9-12 13:16

jianghu 5#

2012-9-12 13:16

2500 发表于 2012-9-12 17:59

2500 6#

2012-9-12 17:59

丽丽 发表于 2012-9-12 18:04

丽丽 7#

2012-9-12 18:04

通德江南虎 发表于 2012-9-12 11:34
黄梅戏起源于宿松,发展完善于怀宁,成名成就于安庆,是地道的安徽本土剧种。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湖北省提 ...

湖北人那叫胡扯
啊哈哈 发表于 2012-9-12 18:39

啊哈哈 8#

2012-9-12 18:39

丽丽 发表于 2012-9-12 18:04
湖北人那叫胡扯

他们是想拉点黄梅戏的名气,坚决反对
人在他乡 发表于 2012-9-12 20:26

人在他乡 9#

2012-9-12 20:26

通德江南虎 发表于 2012-9-12 11:34
黄梅戏起源于宿松,发展完善于怀宁,成名成就于安庆,是地道的安徽本土剧种。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湖北省提 ...

不会吧,咋又让给了安庆
小孩 发表于 2012-9-13 00:20

小孩 10#

2012-9-13 00:20

看过了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优秀版主
:
贵宾
:
ssxzblin@sina.com
:
未填写
:
未填写
:
说真话,吐真心,倾真情,干真事,求真理,做真人!

主题124

帖子519

积分64719

图文推荐

  •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洪岭初中开展防溺水系

  • 宿松县柳溪初中八〇届毕业40周年首聚

    宿松县柳溪初级中学(入学时名宿松县枫驿初级中学)

  • 他任安徽中医药高专党委书记,籍贯宿松

    日前,安徽省委决定,陈海俊同志任安徽中医药

  • 新派龙婚纱摄影为龙跃社区50岁以上夫妻免费

    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新派龍婚纱摄影联合宿松公

  • 喜报!热烈祝贺宿松县新世纪论坛公益协会工

    4 月 28 日,在 2025 年度全县工会工作会议上,一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

  • 客户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