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之美的乡土书法 ——记宿松县知名书法家陈晓明 有人说:世界上最高的山不是珠穆朗玛峰,而是人山,因为一个人,最难翻越的是自己。在宿松县有这样一个人,不惜花费40多年的时间行走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从名不经传的普通工人,成长为声名远播的乡土书法家,共创作出书法作品2000余幅;连续三年在深圳、上海等地成功举办了四次个人书法作品展,多幅作品被当地博物馆和社会名流收藏;今年10月12日,再次举办个人书法作品展,但这是他第一次在家乡本土举办,他就是宿松县知名书法家陈晓明。 陈晓明(左一)与在作品展现场与书法友人合影 步入耳顺之年的陈晓明先生,从8岁起练习书法,当时,他练习书法,完全靠自学,柳公权、欧阳询、王羲之、张旭等书法名家的字帖便成了他“书不离身”的老师,这为他后来从事书法创作打下了深厚的书法根基。参加工作后,他对书法更加热爱,坚持将节假日和晚上休息的时间放在练习书法上,临帖习字成为他每天不可或缺的部分,并从书法水平的不断渐进中确立了为之不懈努力的信念。 陈晓明先生的家境不好,妻子多年前下岗。为节省开支,他利用单位上的废旧报纸练字;单位上的不够用后,他就托人去其他单位收集。后来,同事给他取了一个响亮的绰号“报纸大王”。 书法艺术是基于文字书写之上的艺术,具有独立价值。陈晓明先生认为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书法家,不仅要具备持之以恒的勤奋精神,而且要具备百折不饶的学习精神。从事书法创作后,他在坚持勤奋苦练的同时,还想尽各种办法去寻访书法名家,通过虚心向名师请教,释疑解惑,吃透笔法,拓宽思路。 陈晓明先生认为,书法家创作必须对书体和创作思路“胸有成竹”,比如草书,首先得熟记草法,否则容易写错字;其次是出处,你的草书,从古代哪位书家帖里出来的,必须要有根据,做到“无一字无来处”,然后再采用解构、变形或夸张等手法对作品章法形式布局,这样创作者就需要阅读并记忆大量古代名家经典书法作品,以及经典作品衍生而出的书法研究和书学观。从他创作的每一幅书法作品中,我们都能够深刻感受到古代书法名家给他带来的创作影响。 陈晓明先生强调书法艺术和古诗词间的关系,注重通过行、草、隶、楷、篆等多种书写形式,将书法艺术与古诗词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并通过书法的气、势和用笔、结体、章法、墨法等表现产生的韵味,使作品的内容更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晓明先生行、草、隶、楷、篆五体具备,点画刚劲有力,线条扎实雄强,结构整饬端庄,章法规矩简静。”宿松县宣传部副部长、宿松县文联主席江林顺评价。 这次展出的小楷《唐诗三百首》、草书《赤壁怀古》,更能体现出陈晓明在选词用墨上的独具匠心;特别是小楷,他在冠以古代小楷娟秀、娴静和清朗的表现基础上,融入了积健为雄、大气象的个人风格。 了解陈晓明书法创作成就的人都知道,他的书法以行草为主,兼写大小楷和篆隶,擅长草书和小楷;其草书、楷书作品内容,书写的都是古诗词中的名篇佳句,充满了艺术和乡土气息,无怪乎书法界对他的作品推崇备至。 “陈晓明先生是一位极为勤奋,创作激情旺盛,且有成就的书法家,他为人谦和、热心,在皖西南地区书法家中,他有着自己的鲜明特色,是艺术成就突出的一位”。安徽美术家协会会员、宿松县书画院执行院长、宿松博雅中学校长王孟鸣说。 40多年来,陈晓明先生孜孜以求、笔耕不辍,终于成就了他的书法家之梦,也让他在书法创作的道路上光芒四射,先后荣获毛泽东诗词全国书画作品大赛铜奖、“霜叶红于二月花”中国书画名家抒情诗词一等奖;“和平女神碑”首届国际书画大赛和平奖;第五届中国书画名家大赛优秀奖等奖项。 谈到今后的创作,陈晓明先生说,书法创作永无止境,他希望将书法艺术和古诗词融合在一起创作出更好的书法作品,为弘扬中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贡献出自己的毕生精力。 (宿松县公安局 孙春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