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宿松县博雅中学校长王孟鸣山区扶贫纪实
“王主任又来看我们了!……”11月8日下午,地处安徽宿松县大山深处的北浴乡迎宾村突然沸腾起来,村民们奔走相告,这场面比过年还要热闹。
这是咋回事呢?原来是宿松县博雅中学校长王孟鸣到这里义务给168名50岁以上的老人交纳农村医疗合作保险费来了,这是王校长坚持义务给山区老人交纳医保险的第八个年头。
同老人亲切握手
北浴乡迎宾村位于皖鄂两省结合部,地理位置偏僻,经济条件落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该村人均收入不足300元。1994年,时任宿松县文广新局干部的王孟鸣作为该县首批下派干部到该村(当时叫晓星村)挂职担任村长。在晓星村的3年里,他率领村民搞建设、拔穷根,修通了4公里多长的村路,安装了有线电视,兴建了水电站,开发了100多亩的茶园;他与村民打成一片,视村民如父母兄弟,经常进村入户嘘寒问暖,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同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97年,他挂职期满,全村300名村民捺手印联名上书请求他留任,但因工作需要,他还得离开与他朝夕相伴的乡亲。临走那天,男女老少自发到村委会门口送行,送行的队伍排成了一条长龙,大家眼眶里噙着恋恋不舍的泪水,把他送了一程又一程,并嘱咐他“常回家看看……”。
离开山区后,他始终没有忘记村民的嘱托,一直把这里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每年都要抽空来这里走一走、看一看,总寻思着要为淳朴的村民们做点好事。成功创办博雅中学后,他酝酿了一个大胆而实际的想法:无偿为乡亲们交医疗保险,着实解决他们的看病难问题。说干就干,2007年,他怀揣自己辛苦赚来的一万多元钱,兴冲冲来到晓星村,替全村600名老人首次交上了医疗保险。打那以后,年年给晓星村老人交医保成了他“雷都打不动的义务”。
七旬老人与王孟鸣拥抱在一起
据了解,迄今为止,王孟鸣已无偿给迎宾村6个村民小组的50岁以上的老人交纳医疗保险费八年,金额总计8万余元。这不,眼看今年交纳医保的时间又到了,他带着对该村168名老人的深情厚谊,如期来到了迎宾村。
王校长回“娘家”的消息,瞬间传遍了大山深处的每个角落,大家奔走相告,像是家中来了尊贵的客人;男女老少围着他上下仔细地打量着,一些七、八十岁的大爷大娘拉着他的手,那场景好比亲人久别重逢。
“王主任,我们好想念你!做梦都想你!”
“你这次又来给我们交医保费,我们都享你的福,晓星村大人小孩都记着你!谢谢你!”
“不用谢我,这是党的政策好!”王校长紧紧握着老人的手说。
五星组何朝火、彭菊枝夫妻俩眼含泪花,久久凝视着王校长,彭菊枝边流泪边说:“去年我丈夫得了慢性病,花掉治疗费3000多元,多亏你帮我们交的医保,后来报销了2000多元。”2000元钱对有钱人来说不是大数目,但对身处大山患病多年靠土里刨食的何朝火一家,则是天文数字,何况何朝火的病还在持续治疗之中。
“我治疗胃癌花费了8万多元,要不是王主任给我交了医保,我怎承担得起?”胜利组何正春老人抢着说。
一个不知姓名上了年纪的老头子告诉笔者:“我儿子今年生病住院报了1万多元,孙子生病报了1500多元,如果不是王校长给我们叫保险,叫我们一家怎么过啊!”
王孟鸣(右一)将168名老人的保险费交到村干部手上
对于王孟鸣的“好”,乡亲们如数家珍;但王孟鸣“一诺千金”的故事更是震撼人心。
那是2009年,王孟鸣创业到了最关键时刻,为扩建新校区,他债台高筑,眼看交纳医保的时间到了,焦虑不堪的他,想到了年事已高的母亲,但又担心拖累母亲;深明大义的母亲,看出了他的心思,便拉着他的手说:“儿啊!我知道你难,但再难也不能违背当初的承诺。”话未说完,母亲从枕头底下摸出一个红包,然后塞进了他的口袋。
分别的时间到了,王孟鸣与乡亲们依依惜别,老人们纷纷前来相送,千依恋万不舍凝聚在一双湿润的眼眶里,千感激万道谢体现在村民们手中提着的山芋、鸡蛋、红豆等土产品中。对此,王孟鸣一一婉拒、深情道别。在光滑的公路上,夕阳的余晖把王孟鸣的背影越拉越长、越拉越高大,这哪是背影?这分明就是一个字,一个大写的“人”字,它横亘在两山之间,愈来愈清晰、愈来愈温馨……
(孙春旺 王会光/文 牛守庆/摄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