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宿松县龙山学校支教教师王文国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用爱去感化,用心去交流,用品行去诠释,用行动去证明,在平凡的岗上,让梦想生花,让爱心发芽;为了工作,他们舍妻别子,背井离乡,舍小家为大家,却没有一句怨言,只是为了让青春带着梦想飞翔。王文国就是这群人中普普通通的一员,默默无闻地为基础教育奉献着青春和梦想。
一天假都不请:承受支教孤独寂寞 王文国有着两赴边远山区支教的经历。一次是在安庆太湖,一次是正支教在安庆宿松。如今,提起他上学年在太湖支教的艰难历程,我们依然历历在目,为之动容。 3月8日,他不慎跌倒,左脚踝韧带严重拉伤,脚部骨裂,疼痛剧烈。医生说:“有时候韧带拉伤比跌断骨头还难治愈。即使是轻微的拉伤,也至少要静养一个月,不能行走,不能站立,更不能负重,否则会加重痛苦,同时会延长治愈的时间。”可是,他执拗地让家人将他送回了太湖。 清晨,拄着双拐,用右脚蹦上三楼,耐心地等着学生进教室;黄昏,拄着双拐,下楼,回到形影相吊的宿舍;在艰难的路上,没有人搀扶;回到清冷的宿舍,无人能照顾。这个坚强而孤独的身影,留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本来可以有正常的病休,王老师没有请假,反而急匆匆地赶回了学校,留在他心爱的孩子们身边。他毫无怨言,因疼痛和劳累挂在额头的汗珠,闪烁着爱心与坚毅的光芒。
一天不愿离开:享受支教乐此不疲 刚刚圆满完成了太湖县支教任务,回到家的第二天上午,王文国走进了铜陵县教体局领导的办公室,请求继续前往边远山区支教。局领导对他说:“人选已经定,况且你的腿脚还没有完全康复,好好在家静养”他失落地离开了。 临近新学期开学的一天下午,一个突然的电话点燃了他支教热情:本学期选派至宿松县支教的一位老师家中突发要事,不能前往支教,必须马上上报省厅更换人选。他不假思索,肯定地答复了。他一家四口人。妻子没有稳定的工作,女儿六岁今年要上一年级,老母亲年逾古稀,身体已大不如前。这一走,妻子一边打临时工,一边要照顾老人和孩子,家庭的重担再一次全落在柔弱的妻子肩上了。“你的腿,因为没有跟踪治疗、及时静养,已经落下了后遗症,真让我担心。”听到妻子关切的话语,望着满头银发的老母亲和稚气未脱的小女儿,他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感激的泪水夺眶而出,愧疚的泪珠碎落满地。 “一声保重,道别年已七旬的老母亲;轻柔一吻,作別未满六岁的小女儿;接过行囊,离别又将独自持家的好妻子。”这一幕,我们曾经见过,这一幕我们很是熟悉,这是一年前王老师临行前的一幕,这是一年后他又一次前往边区的一幕,这一幕深深地感动着他身边的每一个人。
一天一篇微博:记录支教点点滴滴 “9月9日,11时35分。小霞没来上学,打电话给她爷爷,生病了,不能来。放学后,我要去看看。” “9月10日,10时11分。小伟的作文写得很有特点,下课后,找他来谈谈,想聊聊他心中的春天。” “9月11日,13时05分。去小华家里家访,最近他心情不好,看看究竟是什么原因?” “9月12日,20时18分。和可爱孩子们一起近两周的学习和生活,总算对他们有了相对全面地了解,孩子们多数是开发区的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长年辗转在谋求生计的道路上,学习、生活环境的不安定,加上家庭教育的缺失,孩子们的学习习惯不尽如意,成绩不太理想。我当蹲下身来,和孩子们共度难关,共同进步。加油,我亲爱的孩子们!” “9月13日,12时07分。与十几个孩子盼望已久的课本终于到了,搬书时,我竟将一大摞书拥入怀中,疾奔往教室,忘却了需要谨慎的脚步。看着一张张欣喜的笑脸,有种很是特别的幸福。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们,加油,我心爱的孩子们” “11月13日,21时16分。孩子们变样了:起初,多样的坐姿、潦草的字迹、生硬的朗读……随着时光的脚步渐行渐远。面对孩子们端正的坐姿、规范的握笔、整洁的书写、入情的朗读……心情如蜜。加油,孩子们!让我们扬起梦想的船帆,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吧!。”…… 这是王文国的几则微博片段,他在支教之前的一篇微博里这样写道:“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可以看得出:他是个很细心的人,在整个支教生涯中,坚持每天写微博,记录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记录支教岁月的孤独寂寞、快乐幸福。
一天一个精彩:诠释支教深远意义 在受援学校工作的每一天都见他的忙碌,而这样的忙碌天天都在创造属于他和孩子们的精彩生活。学校教导处讨论制定学期工作计划,他又被应邀其中。研讨中,教导处陈主任见他若有所思,便请他说说自己的思考:“我校老师多数是从各个乡镇刚招进的,教育教学能力我们都不了解,开展多种形式的观课议课活动,很有必要。但我们更要关注学生,各学科应开展丰富多样主题实践活动,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如针对我校学生普遍朗读水平不高,可开展课文朗读比赛活动;针对我校学生书写能力不强,可开展写字比赛活动……”发言不长,但切中了要害。同事们在表达赞许的同时,更惊叹他对待工作的严谨与热忱。短短几天的时间,王老师就深入学校开展调研,这正如他去年在太湖支教时的搭档对他的评价:“一起工作中,总能让我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奋斗的身影,工作起来,他的心比我们女人的还要细。” 生活中的王老师是个热情、率真的人。闲暇时,同事们都喜欢和他说笑。一次,和他搭班的吴老师开玩笑说:“王老师,听说你在准备省级课题成果展示活动,先上给我们享受一下你准备的课,怎样?”“可以,请多指教哦!”他很干脆地答应了。征得校领导同意后,同事们兴致勃勃地走进了他的课堂。教学中,他的巧引妙领,让孩子们兴趣高涨,小手林立;他的教学智慧,让老师们着实佩服。座谈时,高云霞老师风趣地说:“王老师,《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情感性很强,听很多老师上过,从没见过像你这们上的,专家就是非同一般呀!”这个话题,引出了王老师的教学见解:执教此课,不能陷入以往教学情感性较强的课文,一味进行内容分析和情感教育的误区,而是切切实实地把课文作为例子,主要从学习表达的角度来组织教学。阅读教学,就是要找准语文教学的训练点,凸显了语文课程的本体性,解决语文课教什么的问题,才能为高效教学奠定基础。 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开朗豪放的个性背后从来不缺乏冷静与思索。近年来,他撰写的论文,在省级以上获奖和发表就有20多篇,主持课题研究工作多次,曾获“安徽省第七届优秀教科研成果奖”。为了改变学生普遍书写质量不高,教师指导写字教学意识不强等现状,他在广泛调研,深入论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十分钟随文练字内容确定与训练策略的研究”科研课题,得到了宿松县小学语文专家的充分肯定,现正上报省级立项,并付诸实施。切合实际,注重实效,开拓创新是他在课题研究中屡获佳绩的法宝。 “语文学科带头人”、“优秀教科研工作者”、“优秀人民教师”、“优秀支教教师”……在这么多殊荣的光照下,他只有一个希望,就是在自己忠爱的教育事业的征程中,无论何时何地,他都能问心无愧地说一句:“做教师我无怨无悔,我的心永远会跟爱一起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