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味宿松民歌《走娘家》(3)
石普水
毛士林褂,反朵肩,我到娘家走一肩(一趟),走到贺堂(学校)里叫一哥,哥说妹子雷(来)着嘎(家),走到田里叫一声牙(父亲),牙说乖儿雷着嘎,走在堂新(堂屋)叫一声娘,娘说娇儿雷着噶,走到房里叫一声嫂,嫂说冤家雷着噶,你惹得我猫儿不吃饭,惹得我狗儿不看嘎!
毛士林褂,反朵肩,女想到娘家走一肩;哥想留妹歇一夜,嫂说床上睡不下;哥说菜园里有破絮,嫂说破絮要焐偎冬瓜;哥说冬瓜正打剌,嫂说冬瓜正开花;带力我猫儿不吃食,带力我狗儿不看家;带力我桃树不结果,带力我柳树不开桠。妹说哥哥我去家,等你家猫儿不吃食,等你家狗儿不看家;等你家桃树不结果,等你家柳树不开桠。(第三首《走娘家》)
女儿出嫁了,想回娘家一趟。这首《走娘家》的民歌鲜明地表现出娘家人对她截然不同的态度。
新嫁娘是一个贫穷人家。这从衣服可以清楚看出来。小媳妇穿的是“毛士林褂,反朵肩”,毛士林可能就是以前的“蓝士林”一类比较好的布。那时有钱人家是绫罗绸缎,穷人一般穿衣都是“老家机布”。这种布自己家种棉花,自己纺线,机匠织布。冬天里老女人们成天坐在一种叫“坐火炉钵”上,腰上系着围裙,搭在膝盖上。晚上纺线,甚至有人只点一枝香。“反朵肩”, 裁缝说就是新衣服在肩膀的反面加一层,这样耐磨不容易破;也有人说是在肩膀上反面打补丁,正面不注意看是看不出来的。小媳妇就这么一件“出人情”的衣服,平时舍不得,只有出门才穿。就这么着,小媳妇还是喜气洋洋,“我到娘家走一肩”,说明走娘家是她盼望已久的愿望。“一肩”是口语,一趟的意思。
女儿回家了,娘家人的反应怎么样呢?
第一个看见的娘家人是哥哥。或者,哥哥的贺堂(学校)就在路边吧,妹妹正好路过,连忙走上前去叫一声哥哥,哥哥说“妹子雷(来)着嘎(家)”。哥哥的态度格外亲热,一声“雷(来)着嘎(家)”说明哥哥从内心没有把妹妹当外人。在学校的哥哥,要么读书考功名,要么是私塾教书先生,自然知书达理。
父亲在田里劳动。女儿上前叫了一声“牙”(父亲),注意,这里还是叫“父亲”没有叫“家公”,因为她还没有生孩子。父亲把女儿叫“乖儿”,在宿松话里“乖儿”是形容听话,温顺的孩子。
走到家里堂厅(堂屋)叫一声娘,母亲喜出望外,连忙说“娇儿雷着噶”——在母亲心目中,女儿虽然出嫁了,但依然还是小“娇儿”!一声娇儿,疼爱之情溢于言表。
但是,当满心欢喜的小媳妇走到房里叫一声嫂嫂时,故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嫂嫂没有叫妹子,而是说“冤家雷着噶,你惹得我猫儿不吃饭,惹得我狗儿不看嘎(家)!”冤家就是“仇家”的同义词,姑嫂之间不是亲人,而是“仇家”。并且在嫂嫂嘴里,妹妹走娘家,不止是人不喜欢,甚至连“猫儿、狗儿”都不欢迎,它们不吃饭,不看嘎!何等惹人讨厌!
民歌到这里没有结束。围绕妹妹能不能“歇一夜”,哥哥嫂嫂吵架了。
开头依然是“毛士林褂,反朵肩,女想到娘家走一肩”。一叹三咏。
来一趟不容易啊。所以一直到下午甚至到了傍晚,女儿还磨磨蹭蹭舍不得回婆家。哥哥看出来了,“哥想留妹歇一夜”,嫂嫂却是百般反对。
嫂嫂第一个理由是“床上睡不下”;哥说不睡床上,后头园里有破絮,就睡在破絮上,可以吗?但是嫂嫂说“破絮要偎冬瓜”;哥哥说你这是强词夺理“冬瓜正打剌”,冬瓜都“打剌”了还要破絮要偎冬瓜么?“打剌”就是刚刚谢花才打骨朵的小瓜儿。“破絮偎冬瓜”大约相当于薄膜覆盖,起保暖作用。这样的破絮嫂嫂都舍不得给小姑子睡觉!
图穷匕首见。理屈词穷的嫂嫂原形毕露,刁蛮、霸道、泼辣,赤裸裸的表现出来,一个十足的泼妇形象。“带力我猫儿不吃食,带力我狗儿不看家;带力我桃树不结果,带力我柳树不开桠。”带力,宿松方言,就是连累,妨碍的意思。
总而言之,无论如何小姑子是不能在娘家歇一夜的!
无可奈何花落去。既然不能歇一夜,妹妹也放下脸针锋相对。“妹说哥哥我去家(回婆家),等你家猫儿不吃食,等你家狗儿不看家,等你家桃树不结果,等你家柳树不开桠。”
话里有话,姑嫂隔空过招。小姑,嫂嫂都不是善茬。
(2014.12.9.)(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