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廖理南 于 2015-1-21 21:42 编辑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转载2015-01-20 董猛 黄骅报的文章。让我们深切怀念敬爱的叶尚志先生。
悼念叶尚志老人|新海县(黄骅市前身)首任书记去世
2015-01-20 董猛 黄骅报
叶尚志老人走了。走得突然又自然。
说走得突然,是因为上次见到他时,虽说有点耳背,但他目光炯炯,精神矍铄,说话底气十足,声音洪亮,同我们说话几个小时了仍是精神、气力不减。那次见面是在2010年春,当时我正在创作长篇小说《血魂(黄骅将军)》,叶老是有关黄骅革命事迹的知情人,也是我小说中的重要人物。那时他虽然已经92岁了,但仍精力充沛,对各种社会事务仍然是兴趣盎然。他涉猎广泛,研究社会、研究经济、研究党史、作政治讲演、作形势报告,甚至给年轻人讲战斗故事、广泛参加社会活动,尤其是,他爱好诗文书画且都颇有造诣。书画作品不仅在国内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展出,而且还在海外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展览,声名远播。他有数十种的文字著作,其中有多册诗集、画集、书法集,有学术研究、人物臧否、时事探究、党史、政论、杂论、回忆录等等不一而足。战争年代戎马半生,而后,特别在退休以后锐气不减当年,又朝气蓬勃地涉猎多个领域,并且又如此硕果累累,在革命队伍中数来又有几人? 我去采访时,他将他90岁以后出版的两大部都是700页左右、共达百十多万字的新作赠给我。说实话,我当时拿着那两本沉甸甸的书,有些吃惊,只有啧啧赞叹的份儿。说他著作等身确不为过。当他知道我正在创作《血魂(黄骅将军)》时,非常爽快地应求给我写来“血魂”两个大字,其字体浑厚,笔力遒劲。他是一位生命力十分旺盛的革命家,“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在他身上得到了具体、实在又完全的体现。那次回来后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访叶尚志老人》,文中讲了这种感受。那时还曾想到,这老人活过100岁是一点问题没有的,我还想当面将我的《血魂(黄骅将军)》送给他呢,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愿望没能实现,他也才96岁就走了。当张洪义主任将叶老的讣闻告诉我的时候,我不能不感到突然,心里不能不感到遗憾。
 说走得自然,是因为他年已高迈,96周岁(转帖者注:应该去掉“周”字。叶老一九一九年九月二十三日生,至二零一四九月已是95周岁。到二零一四年十二月,应当说是96个年头了。上海赵朴初研究会网站的表述是对的,有关官方网站的表述不准确。特此说明。)高龄离世,终享天年,这在人间又能有几人呢?他出生在“5·4”运动狂飙骤起的那一年,家庭虽是当地望族,但他幼丧父母,少年失学,当过学徒和测绘技工。后受在北京读书的兄长的影响参加了革命活动。抗战爆发后,他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在民族危亡的严重时刻,他先是奔赴山西抗日前线,受组织派遣又西渡黄河到延安抗大学学习、深造,而后再回到山西抗日前线。上次采访时,他向我特别讲到他们数百人从延安到山西前线,途中受到时任山西省军事部长的黄骅亲自率领部队保护他们的情况。他说他就是在那一次认识黄骅的,印象特别深刻。
几近辗转,1942年叶老也来到了山东抗日根据地,并作为巡视员来到了冀鲁边区。由于冀鲁边区斗争环境十分恶劣,干部奇缺,经黄骅亲自要求将当时只有20岁多一些的叶老以及还有一些干部要了下来,叶老留在了新海县任县委书记并兼任县大队政委。他是中共新海县第一任书记。因为区划的不断变动,当时新海县还曾短时期地叫过新无县(新海、无棣)、新青县(新海、青县),他都是书记。1943年黄骅遭叛徒袭击牺牲后,他亲自处理了现场,组织安葬了英雄的遗体。后来在同叛徒邢仁甫作斗争时,他表现得十分坚定和坚决。抗战胜利后又经过解放战争,他和全国人民一起终于迎来了共和国的诞生。在和平建设时期,他经历了每一次运动和社会变革,包括“文革”和后来的改革开放。在每一个时期,他都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他始终是一个战士,特别是在他的耄耋之年,他老骥伏枥,退而不休,老当益壮,又做出了若干新的贡献。可以说,叶老的一生,是我国近百年社会变革的一个缩影,也真正是一个共产党员为人民、为民族奋斗的一生。这使我想起了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他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的一段名言: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这段话说得何等好啊!叶老当之无愧。他没有“虚度”,没有“碌碌无为”,没有“悔恨”,没有“羞愧”,经历了近百年,自然生命终于行将油尽灯枯,在他即将离开这个他为之奋斗了一生的壮丽事业的时候,他应是十分慰藉的。
今天,他为之奋斗了终生的伟大祖国欣欣向荣,正在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前进,伟大的中华民族隆盛复兴之日已遥遥在望。看到这美好的远景,他应是含笑而逝,走得放心,这不就是“走得自然”吗?
在小说《血魂(黄骅将军)》中有这样一个情节。黄骅将军牺牲后,罗贯五同叶尚志一起去他的墓茔前祭奠,由于考虑到叶尚志从年轻时就喜欢诗词并常有习作,我就按人物身份和特性,以他的名义创作了一首悼亡词,在烈士灵前宣读,用以表达对将军的哀悼和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词是这样写的:
我送将军君慢走,且饮前番,未尽余盅酒。此意绵绵如缕柳,随君直上重霄九。
壮志未酬情莫疚,万里征途,自有来人后。斩尽熊罴驱贼寇,凯歌再向英魂奏。 —— 调寄《蝶恋花》
如今,革命胜利了,祖国正高唱凯歌,阔步前进。时隔70多年,当时年轻的县委书记今天也离开了人世。当张主任将这个消息告知我以后,我一下子记起了这个情节。张主任说,你也写点什么吧,他代表组织即将去参加叶老的丧礼,可以顺便带去。我听后默然了,写些什么呢?想到了书中的那个情节,也填写了一首《蝶恋花》词,给叶老送行吧:
德劭年高勤事久,不辍辛劳,笔墨耘田叟。书画诗文皆里手,半生戎马谁能够?
此去归休君慢走,冀鲁乡亲,情意三杯酒。难忘当年歼敌寇。书记智勇双称秀。
老书记走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