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宿松民歌《儿歌之三“骑马蹬蹬”》(30) 石普水 宿松儿歌的第四个节目是“骑马蹬蹬”。这种儿歌必须配套相应的动作,让儿童跨坐在大人双腿上,大人抖动双腿,模仿骑马的颠簸,同时双手牵着小儿的双手,做飞翔状,双腿有节奏地抖动,边抖边唱。 其一, 骑马骑马蹬蹬,一肩赶到乌池。乌池吃碗面面,一肩赶到县县;县里吃个粑粑,一肩赶到家家;家里喝碗茶茶,驮到扁担去打爷爷;爷没打倒,对壁上撞一脑。(125) 其二, 骑马骑马登登,一肩赶到舒城。舒城吃碗面面,一肩赶到县县;县里吃个粑粑,一肩赶到家家;家里喝碗茶茶,叫一声爷爷;爷不应,敲下罄;罄不响,投保长;保长不讲礼,打脱保长的嘴;保长不讲话,打脱保长的下巴。(126) 司国庆注,(西北各乡)(比较调皮) 其三,骑马骑马蹬蹬,一肩赶到乌池(注:原坝头乡的一个村,交通要冲),乌池七(吃)碗面,一肩赶到县,县里七(吃)个粑,一肩赶到嘎(家),嘎里喝碗茶,驮扁担气(去)打麻子衙(“爷”的方言读音,父亲的意思)。叫一声衙,衙不应,拷(打)一哈(下)磬(古乐器-祭祀用),磬不响,投保长,保长不港哇(讲话),打脱保长的哈爬(下巴)。(127) 抄自“东抄西摘南腔北调”的新浪博客《宿松民谣》。原来说明(此童谣大抵在把小儿放在自己腿上蹬而逗小儿乐的时候,动作如下:自己坐下,把小儿跨在自己双腿上,自己的双手牵着小儿的双手,做飞翔状,双腿有节奏地抖动,边抖边唱)。 宿松儿歌第五个节目是“牵米疙疙(隔隔)”。这种“牵米疙疙”就是孩子跨在大人双腿上,双手牵着小儿的双手划圆圈,模仿磨粉的动作。 现在年轻人不知道牵米是怎么合适。从轧米机出现以后,再没有人牵米、舂米了。但是,民歌记录了这一历史。 其四,九姑 (一)籼米疙,糯米疙,牵滴米,过天色;快些牵,快些搁(隔),大水来着牵不撤,人家来借还没得。(128) “快些搁(隔)”,牵米是用一种叫“累子”的工具把稻谷牵掉谷壳,以后还要用筛子“隔”一次,然后把没有牵掉谷壳的稻谷再牵,最后“碫米(舂米)”。从这个意义上讲,“牵米疙疙”似乎应该写作“牵米隔隔”合适一些。 其五,河塌 (二)籼米疙,糯米疙,牵滴米,过天色;娘吃三碗,儿吃四碗,我讷胀个咧嘴哟。(129) 司国庆注,(滴:一点、少量。胀:吃,贬义。咧嘴:歪嘴。笑话母子俩贪吃,吃歪了嘴。) 其六,迁米格格,磨米格格,迁的米,过天塞。娘吃三碗,儿吃四碗。剩哈卡皮,胀死趔几,懒虫不在家,饿死河沿哈。(130) 其七,凉亭 籼米疙,糯米疙,牵滴米,过天色;人来借,我没有,人一走,我又有,我家囡好丑好丑。(131) 籼米格,糯米格,牵滴米,过天色;人一走,我又有,人来借,我没得,我家囡好啬好啬。(132) 司国庆注,(囡:小男孩。小男孩磨出的米舍不得给别人借用。) 宿松儿歌第六个节目是“驮背背”,把孩子背在背上,一边走一边唱歌给孩子听。 其八,汇口:乔滋雨 驮背背,上街街,买精肉,接奶奶。(133) 司国庆注,(驮:就是背孩子。背背、街街:模拟幼儿的嗲声。大人背着小孩上街玩耍时唱给孩子听的,充满无限童真。) 其九,伢儿哭,要人驮。哪个抱?奶奶抱。不把(给)钱,割耳刀。割哪个耳刀?割我毛伢的耳刀。((134)) 其十,长铺:陈丽琴 咯咯咯,天着光,奶奶叫我起来喝鸡汤;拌到个桩,跌得一昂;拌到个箩,跌到个大屁股砣。(135) 司国庆注,(昂:仰面朝天。屁股砣:臀部。小孩听见奶奶招唤有好吃的,迫不及待跑过来,摔了几跤闹出笑话。) 其十一,韩文:周洁 咯咯咯,天着光,奶奶叫我起来喝鸡汤;我不喝,我打脱奶奶的臭食钵。((136)) (2015.1.30)(待续)5.12.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