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宿松民歌《儿歌之游戏歌四》(31) 石普水 《咩羊咩羊嗲嗲》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民歌,我们叫“卖羊嗲嗲”。真的是“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吃哪里水,讲哪里话”,我们家把“咩羊”读作“卖羊”,——那时候农村孩子都不讲普通话,情有可原。小时候农村孩子们非常喜欢玩这个“卖羊嗲嗲”的游戏,只要聚集在一起就有人提议,而且一呼百应,全票通过。 玩“卖羊嗲嗲”有两个头目,一个羊头,另一个是狼头。羊头带领一群小孩依次牵着前面人的衣服,像牵着一群羊咩咩,游龙似的迂回跑动,边走边唱上面的歌,场面热闹非凡。狼头就是抓羊头后面的小羊。羊头则拼命保护小羊。游戏最后以哪一班人的多少决定胜负。 如今60岁了,读起当年这首民歌,还觉得格外亲切,仿佛返老还童,小时候的情景历历在目…… 只是,想起来又像背书似的觉得不甚完整。老了!网上搜索,“苏州渔夫”的新浪博客中这一首民歌最完整,但是与我记忆中小时候的内容多少有些不同。由此我进行一些调整,基本还原了我小时候的版本。 咩羊咩羊嗲嗲,出门撞到老弟。老弟问我几多年纪,我和老弟同年。代同年,小同年,打火当当吃筒烟。大咩羊,小咩羊,留给我大哥做(读)合堂(看猪娘)。合堂门口(猪娘栏前)一朵花,留给我二哥接马妈。马妈看(生)着伢,叫(接)我做干爸。干爸不答应,叫我去敲磬。磬又扈不响,叫我投保长。保长不讲话,一日打到桠。桠里不点火,打个花屁股。(137) (方言注释:1、嗲嗲,咩,同属羊的叫声,拟音词;2、撞:碰;3、老弟:小弟;4、戏:岁;5、代:大;6、打火当当:用火镰刀撞击火石取火的声音;7、吃筒烟:用旱烟筒管吸黄烟(土制烟丝);8、合堂:学校;9、一朵花:漂亮的少女;马妈:老婆,妻子;11、看着伢:生着小孩;投保长:告诉保长,告状之意;13、桠:夜,夜里;14、不点火:不点灯;15、花屁股:小孩的屁股。)
其二,天上乌月(我们家是“巴”)云,地下割麻藤,麻藤割不了,就算XX的好佬。(138) 第二种游戏是《割麻藤》,现在想来这是男孩子的游戏,是力气活。 游戏分成两队,分别手拉着手比拼,游戏最后也是以那一班人的多少来决定胜负。 甲方说:“天上乌月云”,乙方说:“地下割麻藤”,甲方说:“麻藤割不了”,乙方说:“就算XX的好佬”。这个被乙方点了XX就作为代表冲锋陷阵。如果冲散了对方两人紧拉的双手,就可以把这人作为“俘虏”带回来;如果没有冲散对方,就可作为“俘虏”留在对方队里。 这就是游戏规则。 我们曾经玩得欢天喜地,兴高采烈。 第三种游戏是《撞油》。玩这种游戏的绝大部分是男孩子。两个小孩各拽另一个小孩的双手双脚,一边晃荡,假作抛出状,一边念念有词: 其三,撞油,撞油,撞滴油给马马搽头。(139) 第四种游戏是《躲猫儿》 儿童最早的游戏是从“躲猫儿”开始的。 “躲猫儿”往往让小孩躲,大人寻找。童心无邪。小孩就地取材,躲在摇篮边,门背后,眼睛滴溜溜的望着你。为了逗小孩高兴,奶奶们故意东找西找,嘴里念念有词: “躲猫儿,躲好着,莫等野猫寻到着。”(140) 寻找好一会,还是没有“找到”,大人故意叫小孩“喵一声”,众里寻他千百度,好容易才找到小孩。小孩那份高兴劲,嘎嘎嘎的甜美童音,真的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当躲猫儿成为捉迷藏的时候,孩子已经从幼儿过渡到少年,捉迷藏才是真刀真枪的较量。我们从门背后躲到灶下柴栏里,躲到水缸旁边,躲到床底下,躲到谷仓里,躲到谷瓮里、衣柜里、柴楼上、草堆中间,甚至躲到水塘里的荷叶下。真正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无所不用其极。那是军人素质,那是发散思维,比如今纸上谈兵的智力开发题目更能开拓人的潜能。现在想来,那时的物质生活是贫乏的,但是人们精神生活却是非常富裕的。怀念那些逝去的玩儿 “躲猫儿,躲好着,莫等雅(野)猫寻到着。”(141) 心潮澎湃…… (2015.2.1.)(下小雪)(待续)(5.12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