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乡镇 进入微博 微信抖音

宿松世纪网

[民歌] 不尽依依民歌情

[复制链接]

2015-5-21 07:15 29322 10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5-5-14 16:50 |阅读模式

宿松龙湖 1#

2015-5-14 16:50

不尽依依民歌情
——《品读宿松民歌结束语》
石普水
写完最后一首宿松民歌,我长长的舒了一口气,总算告一段落了,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2月5日,我的帖子后面有署名“宿松论坛工作人员”的留言:“石老师,您好,我想给您的宿松民歌开个专版,你看可以吗?”
啊,当然可以!我受宠若惊。想不到宿松民歌竟然如此受重视。
真的感觉有点累。为了品读宿松民歌,我前后用了整整两个月时间。
两个月来,我全身心投入宿松民歌的搜集,整理,品读,回复,讨论,忙得不亦乐乎。以至于连元旦到宿松县城看“聪明泉”、“孚玉青峰”等等都来不及写文章。我心无旁骛,一门心思投入到宿松民歌的品读。津津乐道,耿耿于怀。提不起,放不下。有时候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欣喜,有时候却又感觉山重水复困境。
想想,连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60岁的人了,为什么对民歌如此耿耿而怀?我与诗歌无缘,写了900余篇博客,却从来没有写过一句诗。去年,两个七老八十的老诗人来到学校,让我加入宿松诗词楹联协会。我天生愚笨,不是写诗的材料,没有半点诗人的灵感,然而盛情难却,我硬着头皮填了表,交了两张相片,混进了诗词楹联协会,成了现代版的“南郭先生”。
但是,我对民歌情有独钟。
我是在民歌声中长大的。
还在襁褓中,那个跟我没有血统关系的奶奶就唱着“摇篮曲”摇我睡觉——
“摇哇~哇~哦~~,摇我的儿睏醒呐~哦~~”
我在奶奶的“摇篮曲”中享受着,陶醉着,甜美的睡着了。
稍微大一点,奶奶把我跨坐在她的腿上,握着我的双手食指“厾虫虫”;让我双掌拍击“打掌掌”;跨坐在奶奶双腿上,抖动双腿,边抖边唱“骑马蹬蹬”;双手托住我的背部,拉起又放下,“扳罾,扳罾,扳个鲤鱼十八斤”。
到了到处乱跑的时候我跟孩子们一块“卖羊(咩羊)嗲嗲”,不久又“割麻藤”,“躲猫儿”。我们从门背后躲到灶下柴栏里,躲到水缸旁边,躲到床底下,躲到谷仓里,躲到谷瓮里、衣柜里、柴楼上、草堆中间,甚至躲到水塘里的荷叶下。真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无所不用其极。
那时的物质生活是贫乏的,但是人们精神生活却是的非常富裕。怀念那些逝去的玩儿!
“毛狗米毛拖,三岁的伢儿会唱歌;不是爷娘教给我,是我自己聪明学得多。”没有电,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动画片,我们的儿童时代是那样丰富多彩。
民歌就是动画片,民歌就是电视剧。
没有幼儿园的年代,奶奶们是农村孩子最早的幼儿教师。儿歌是幼儿园的唯一教材。
民歌不同于诗歌,它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口口相传,代代相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宿松民歌是一代代宿松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创作出来的文艺作品,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方言土语的民歌演唱是先民们最重要的文娱方式,它具有肥沃的土壤,具有无穷的生命力。
文化大革命中,我辍学在家整整当了四年农民。耳边成天都是女孩子、男孩子兴高采烈的民歌,津津有味的传唱着从东西南北学来的民歌。尽管内容不全,不完整,甚至有错误,但是我们却津津乐道,兴趣盎然。
改革开放以后,民歌慢慢开始消失。然而网上不时看到宿松民歌!
终于有一天,我情不自禁,一口气写了一篇《品读宿松民歌“新嫁娘”》。
胸中有少年时代若干残缺不全的民歌。手头上有两本登载宿松民歌的书。一本2009年宿松政协主编的《宿松风韵》,上面有“宿松儿歌”;一本《松滋遗韵》,上面有41首“宿松歌谣”。这是正规版本的官方出版物。
我打字很慢。为了省事,我在网上搜索,果然发现宿松民歌多多。真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进一步搜索,发现新浪网上有廖理南先生的儿歌  司国庆搜集,仙乐飘飘的《宿松民谣》、《宿松儿歌 游戏 乡土》,东抄西摘南腔北调的《宿松民谣》。宿松有一个年轻的民俗专家叫司国庆。《安庆日报》有一篇《司国庆,宿松民歌一“念”成“痴”》。为了收集传承宿松民歌,司国庆14年骑坏了3辆摩托车,记录了将近400首民歌——他称之为“儿歌”。有幸多次接触过这位宿松奇人,并且成了志趣相投的朋友。我建议他把自己搜集的民歌结集出版,或者在网上公开发表,以免讹传,错误百出。但是年轻的民俗专家说,他还想更加完整,更加全面。
于是,我放下这两本书,索性依照网上流行的民歌来品读。
我是一个很随便的人,而且是一个急性子。我知道永远没有完整,永远没有全面。写出来,见仁见智,各抒己见,才能逐渐接近完整。于是我一口气把能够搜集起来的民歌一一进行品读。让热爱宿松民歌,熟悉宿松民歌的人关注宿松民歌,欣赏宿松民歌。“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力量大,这样才能不断完善。
关于是叫“民歌”还是叫“儿歌”,还是叫“民谣”,其实并不重要。毕竟我们不是做学术研究。我想,可能这里面一部分是儿歌,一部分有可能是民谣。但是能够用一个概括性、包容性较大的概念,能够囊括所有宿松民间流传的这些东西,恐怕还是民歌合适一点。
——期待更多的批评与指正。
为了到底用哪个概念合适一些,今天我查了一些资料。
《辞源》上面没有“民歌”,也没有“儿歌”,只有“民谣”:“民间口头咏唱的歌谣”。——既然“歌谣”连用,民歌、民谣就不存在什么区别。
《辞海》上面有“民歌”解释:“‘民间歌谣’的简称。民众创作的表现民众的生活与思想感情,在民众口头广泛流传的歌谣”。(793页)《辞海》解释“儿歌”说:“适于儿童唱的歌。”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民歌”:“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歌曲。形式生动活泼,富有地方色彩。”(782页)解释“儿歌”:“为儿童创作的适合儿童唱的歌曲。”(282页)“民谣”:“民间歌谣,多指与时事政治有关的。”
从字面意思来看,恐怕用民歌合适一些。
我还看了《中国文学史》。只是统称“民间歌谣”、汉乐府民歌。
《中国当代文学史》说“民歌是劳动人民抒情言志的口头文学创作,亦称歌谣。”并且引用了1958.04.14《人民日报》社论《大规模地收集全国民歌》。全文如下:
云南省委宣传部向各地县委发出了“立即组织搜集民歌”的通知,通知中说:云南各族人民中出现了很多歌颂生产大跃进的民歌。它不但丰富着人民的文化生活,而且有利于各族人民社会主义意识的增长。因此,应该十分注意把它们搜集起来(见4月9日本报第一版)。
根据最近的消息,已经有不少地方在进行这项工作。他们收集民歌的方法是通过群众路线,深入群众,依靠群众,把民歌记录下来,分类整理,这比我们历史上任何时期收集民歌的方法都要完善得多了。已经有些县已经编出了一些民歌集子。看来,这项工作已经引起了各地领导机关相当的重视,已经完全有条件可以大规模地进行。这是一项极有价值的工作。它对于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首先是诗歌和歌曲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从已经搜集发表在报刊上的民歌来看,这些群众的智慧和热情的产物,生动地反映了我国人民生产建设的波澜壮阔的气势,表现了劳动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的高涨。“诗言志”,这些社会主义的民歌的确表达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高尚志向和豪迈气魄。河南禹县的一首民歌中,有这样的句子:“要使九百一十三个山头,一个个地向人民低头。”四川叙永县的农民唱的是:“不怕冷,不怕饿,罗锅山得向我认错。”湖北麻城的一首民歌是这样四句:“笼子装得满满,扁担压得弯弯,娃的妈呀你快来看,我一头挑着一座山。”
这些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好诗。在农业合作化以后的大规模的生产斗争中,农民认识到劳动的伟大,集体力量的伟大,亲身地体会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他们就能够高瞻远瞩,大胆幻想,热情奔放,歌唱出这样富于想像力的、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杰作。农民的形象在这些作品中早已不是呼天抢地的杨白劳了,而是足智多谋的“鲁班仙”、大闹天宫的孙悟空,以及治水的圣人“大禹王”。他们否定了曾经世世代代压在他们头上的“玉皇大帝”和“海龙王”,而自豪地说:“我就是玉皇”,“治水龙王社员当”。他们深信自己能够使“万水千山听调动”,使自己家乡的粮食增产的水平迅速地“跨黄河,过长江”。
这样的诗歌是促进生产力的诗歌,是鼓舞人民、团结人民的诗歌。只要把这些作品从群众中搜集得来,再推广到群众中去,就一定能够收到很大的效果。
民间歌谣“刚健清新”,历来都是诗歌文学的土壤。它对于今天的新诗创作也将起一种促进的作用,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语言艺术上,体裁形式上,它们的特色都值得诗人们的注意和学习。我国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起,就有着记录歌谣的宝贵传统,历代优美的诗歌没有不是从民间歌谣汲取了丰富营养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北京大学首倡搜集歌谣,搜集歌谣的风气也曾经盛极一时,陆续出版了不少集子。但是,尽管过去的时代给我们留下许多民间的美妙的诗歌,成为诗人们吸取营养的取之不尽的源泉,旧时代毕竟不是人民当权的时代,他们用以表达自己的劳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歌谣,绝大部分像风一般地永远消失了;幸而未遭散失,为人们口耳相传保留下来的,则成为我们的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部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民间歌谣的记录工作跨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不仅更多地发掘了表现社会生活的作品,其中也有着崭新的革命歌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们听到了许多从心坎里飞出来的各族人民歌颂共产党、歌颂毛主席、歌唱他们自己新生活的民歌;各种的长诗短歌,如蒙古族的“嘎达梅林”,撒尼族的“阿诗玛”,苗族的“古歌”,傣族的“召树屯”,内蒙古汉族的爬山歌,回族的“花儿”,僮族的“欢”,等等,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这些传统的或者新产生的民间歌谣,无疑都是人民群众和诗人们所需要的珍贵食粮。中国新诗的发展,无疑将受到这些歌谣的影响。因此,为了发展我们的诗歌艺术,大规模地收集全国民歌也是决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发掘尚有踪迹可寻的历代口传至今的歌谣宝藏,使它们不致再消失。
这是一个出诗的时代,我们需要用钻探机深入地挖掘诗歌的大地,使民谣、山歌、民间叙事诗等等像原油一样喷射出来。我们既要把它们忠实地记录下来,选择印行,也要加以整理和研究,并且供给诗歌工作者们作为充实自己、丰富自己的养料。诗人们只有到群众中去,和群众相结合,拜群众为老师,向群众自己创造的诗歌学习,才能够创造出为群众服务的作品来。
司国庆先生说我“给民歌赋予了生命”,并且跟我讨论到底是“民歌”还是“儿歌”,他说“刚看完您搜罗的几部权威书本中关于对民歌的解释,我很受益。也就是说民歌一词是个笼统概念,包罗面广。一般被分作两大类:即歌曲和民谣。歌者有曲,谣者有腔。前者包括山歌、小调,后者为民谣。民谣即自来腔,没有曲子。反映时政、社会现象贴近生活的叫民谣;用来娱童的则为儿歌或童谣。先生这几个月辛苦的品读对象是没有曲调且娱童的歌谣,几乎没有大人唱的,所以叫儿歌更贴切。当然您执意说叫民歌也是非常正确的,因为书中都说了民歌是“民间歌谣”的简称。”
我还是认为,民歌是一个通俗的大概念,包括儿歌。
(2015.2.7.)(徐老师追悼会结束后)(多云)
宿松布衣:刚看完您搜罗的几部权威书本中关于对民歌的解释,我很受益。也就是说民歌一词是个笼统概念,包罗面广。一般被分作两大类:即歌曲和民谣。歌者有曲,谣者有腔。前者包括山歌、小调,后者为民谣。民谣即自来腔,没有曲子。反映时政、社会现象贴近生活的叫民谣;用来娱童的则为儿歌或童谣。先生这几个月辛苦的品读对象是没有曲调且娱童的歌谣,几乎没有大人唱的,所以叫儿歌更贴切。当然您执意说叫民歌也是非常正确的,因为书中都说了民歌是“民间歌谣”的简称。
举杯邀明月:石老师不自觉间做了很多民间修史的功德。真实,真挚,留住一段地域的岁月印记。

全部回复10

再见西城 发表于 2015-5-14 17:28 来自手机

再见西城 2#

2015-5-14 17:28

支持,楼下的跟上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廖理南 发表于 2015-5-15 08:37

廖理南 3#

2015-5-15 08:37

问好老先生!搜罗整理宿松民歌,这是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说真话,吐真心,倾真情,干真事,求真理,做真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曾经来过 发表于 2015-5-15 14:03

曾经来过 4#

2015-5-15 14:03

路过看看,支持下
当你放下面子赚钱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懂事了。当你用钱赚回面子的时候,说明你已经成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5-5-16 14:25

宿松龙湖 5#

2015-5-16 14:25

再见西城 发表于 2015-5-14 17:28
支持,楼下的跟上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5-5-16 14:25

宿松龙湖 6#

2015-5-16 14: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5-5-16 14:27

宿松龙湖 7#

2015-5-16 14:27

廖理南 发表于 2015-5-15 08:37
问好老先生!搜罗整理宿松民歌,这是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廖主任您好!整理,欣赏民歌而已。握手!问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飘飘悠悠 发表于 2015-5-20 06:16

飘飘悠悠 8#

2015-5-20 06:16

为了三千积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5-5-20 12:29

宿松龙湖 9#

2015-5-20 12: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活着的死人 发表于 2015-5-21 07:15

活着的死人 10#

2015-5-21 07:15

鼎力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版主
:
306678504@qq.com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0

帖子0

积分0

图文推荐

  •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

    防溺记心中,安全你我他——洪岭初中开展防溺水系

  • 宿松县柳溪初中八〇届毕业40周年首聚

    宿松县柳溪初级中学(入学时名宿松县枫驿初级中学)

  • 他任安徽中医药高专党委书记,籍贯宿松

    日前,安徽省委决定,陈海俊同志任安徽中医药

  • 新派龙婚纱摄影为龙跃社区50岁以上夫妻免费

    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新派龍婚纱摄影联合宿松公

  • 喜报!热烈祝贺宿松县新世纪论坛公益协会工

    4 月 28 日,在 2025 年度全县工会工作会议上,一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

  • 客户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