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乡镇 进入微博 微信抖音

宿松世纪网

宿松简介

  [复制链接]

2016-8-7 00:07 134652 57

论坛编辑 发表于 2016-8-7 00:00 |阅读模式

论坛编辑 1#

2016-8-7 00:00

宿 松 简 介

    宿松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傍大别山余脉,南临长江。全县辖9镇13乡207个村(社区),总面积2394平方公里,总人口83万。
    宿松历史悠久。于汉高祖后四年(公元前184年)设立松兹侯国,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称宿松县并沿用至今,距今2200多年历史。宿松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四大地方剧种之一黄梅戏的发源地,民间戏曲文南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诗歌之乡,历代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境内拥有国家3A级景区“长江绝岛”小孤山、“南国小长城”白崖寨。
    宿松资源丰富。境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山区、丘陵、湖泊、平原依次分布,有耕地120万亩、山场73万亩、可养水面84万亩。是全国优质水产品基地县,宜渔淡水面积居全国第二、全省第一,蟹、虾、鳖、芡实等名优水产品久负盛名,其中“黄湖牌大闸蟹”远销港澳台、日韩等地。境内已探明有开采价值的矿藏28种,其中磷矿石储量占全省一半以上、优质石灰石储量居全省前列。棉花年常产超过2.5万吨,是国家优质棉基地和棉花生产百强县。
    宿松区位优越。地处皖鄂赣三省结合部和800里皖江之首,承东启西,连南贯北。对外交通便捷,105国道、沪蓉高速、合九铁路以及63公里长江黄金水道穿境而过,距合肥、武汉、南昌等中心城市均两个小时车程以内,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十一五”末,全县地区生产总值92.45亿元,三次产业比32.8:36.3:30.9;财政总收入10.6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7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1.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89元。已形成纺织服装、机械电子、新型建材、轻工化、农副产品加工五大主导产业,荣膺“中国新兴纺织产业基地”称号。香港互益集团有限公司、湖南洞庭水殖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六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境内外知名上市公司先后来县投资发展。以县城东北片区、滨江新城和八大城镇为重点的城镇建设体系不断完善,县工业园和临江产业园两个省级开发区加快建设,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建设区域强县的重要载体。
    面对皖江示范区建设和省直管县的历史性机遇,“十二五”时期,全县上下将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主线,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大力实施三化联动、滨江突破、东进西联、外向带动、基础先行和城乡统筹六大战略,着力打造产业承接创新区、城乡统筹试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联动发展先行区,力争在“十二五”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工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以上,形成一、二、三产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实现建设区域强县目标,为打造三省交界处的重要节点型新兴城市奠定基础。

宿松 (1).jpg
                                       县城新貌

宿松 (2).jpg
                                         县城新貌

宿松 (3).jpg
                                   林苑休闲广场

宿松 (4).jpg
                                   新建成的山水公园


原载宿松政府网!


全部回复57

论坛编辑 发表于 2016-8-7 00:02

论坛编辑 2#

2016-8-7 00:02

行政区域

隋以前及五代与元,境内行政区划无考。
一、唐宋至明清时期区划
唐,县辖9乡。
宋,县辖3乡。
明,县辖6乡,每乡6图,每图1里,每里10甲;县城设二图,里、甲建置同乡;共设38图,38里,380甲。
清初  裁6乡为东、南、西、北4乡,每乡仍设6图,每图1里10甲,县城仍设2图;共设26图26里260甲。乾隆十三年(1748),以图甲烦琐难稽,改里为庄,各庄设保,保数不均;县城改设4厢,每厢1保;共设4乡46庄4厢99保。道光二十九年(1849),增2庄,保数不详。宣统二年(1910),按筹办地方自治需要,改乡为区,设东、南、西、北、中5区,除中区外,各区分设3区;共设13区,辖48庄。保数不详。
二、民国时期区划
民国元年(1912),仍袭清宣统区划。民国24年废庄,建联保制,设联保办事处。联保数不详。民国28年废联保制,实行乡(镇)、保、甲制。民国29年设5区1镇21乡48保。民国30年增设2乡。民国36年并23乡为15乡。民国37年恢复23乡。同年6月,全县设6区21乡233保。以上甲数无考。
民国38年(1949),3月28日宿松县全境解放。9月,废保甲制,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组织,设区、乡、村。全县设6区(二郎、凉亭、九姑、坝头、许岭、城关)、25乡(镇)、247村。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区划
建国初,县内区划如前。1950年6月调整区划,增设陈汉区、长岭区,增设79乡、474村,全县共设8区104乡(镇)721村。8月城关区改称金碧区。
1951年6月,农村开始实行农业合作化。各村建立季节性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组(以下简称互助组)。至年底,全县有互助组6353个,其中常年互助组1792个,季节性互助组4561个。
1952年1月,分二郎区为二郎区和破凉区,凉亭区为凉亭区和张畈区,坝头区为复兴区和汇口区,许岭区为许岭区和下仓区,金碧区为城关区和佐坝区,长岭区改称程集区。县辖13区,区辖137乡(镇)。冬,九姑、城关、佐坝3区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下简称初级社),下设生产队和作业组两级组织。
1954年6月增设大官湖区。
1955年有初级社506个。县试办5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下简称高级社),各区共试办13个高级社。
1956年1月,并二郎区、破凉区为破凉区,凉亭区、张畈区为凉亭区,九姑区、大官湖区为九姑区,复兴区、汇口区为复兴区,许岭区、下仓区为许岭区,佐坝区、城关区为城关区,全县设8区143乡。9月,撤城关区,改设佐坝区和城关镇。同时,撤并区辖乡,全县设8区1镇36乡。
1957年1月,分城关镇为弹山乡和城关镇。县辖8区1镇1乡,区辖36乡。年底,全县有高级社468个。
1958年9月,实现人民公社化。人民公社(以下简称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即乡社合一,并按军事编制下设营、连两级生产组织。后改营、连为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全县468个高级社并为34个公社。10月,撤复兴区,设红旗公社,并弹山乡(东风乡)、城关镇为城关东风公社。至1959年12月,全县设7个区、36个公社、319个生产大队(生产队数不详)。
1960年1月,改乡社制为区社制,实行1区1社,原乡社改为管理区。分城关东风公社为东风公社和城关公社。全县共设10个大公社,下设34个管理区,313个生产大队,4617个生产队。9月,撤销8个大公社,恢复8区,改破凉区为二郎区,保留城关公社、东风公社。全县调整为县辖8区2个公社,区辖42个公社(撤销管理区),共391个生产大队,4个街道委员会。
1966年5月,并佐坝区和东风公社为佐坝区。
1968年,县、区、公社、生产大队成立革命委员会,生产队成立革命领导小组。
1969年3月撤销佐坝区,设佐坝公社,撤并乡级公社18个。县辖7区2个公社,区辖29个公社。
1972年9月,佐坝公社复为佐坝区,分城关公社为东风公社和城关镇。1976年4月,陈汉区内增设钓鱼台公社,辖三合、齐畈、陈屋、太平、方山、鸡鸣、白鹤、和平、郑冲9个大队。至1976年10月,县辖8区1镇1个公社,区辖41个公社。
1978年,县辖陈汉、凉亭、二郎、程集、许岭、佐坝、九姑、复兴8区和城关镇、东风公社,区辖39个公社。全县有371个生产大队,3个街道委员会,4002个生产队。8区所辖公社如下:
陈汉区辖隘口、北浴、西源、红星、朱湾、柳坪、钓鱼台7个公社;二郎区辖铜铃、二郎、梅墩、韭山、韩文5个公社;凉亭区辖凉亭、趾凤、柳溪、河塌4个公社;程集区辖长铺、高岭、马塘、程岭、乔木5个公社;复兴区辖复兴、程营、汇口、洲头、坝头、套口6个公社;九姑区辖九姑、毛坝、木梓、新前4个公社;许岭区辖碎石、胜天、许岭、东洪、长湖5个公社;佐坝区辖新兴、洪岭、佐坝3个公社。
1981年3月撤销县革命委员会,恢复县人民政府。7月,分九姑公社为新安公社和九姑公社。10月,撤销区革命委员会,恢复区公所。12月,撤销镇、公社、生产大队革命委员会及生产队革命领导小组,恢复镇、公社管理委员会,实行政社分置。
1982年6月30日,县辖8区1镇1个公社,区辖40个公社;有391个大队,3个街道委员会,6279个生产队(据县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
1983年1月改东风公社为五里公社。
1984年3月15日撤销人民公社建制,恢复镇、乡人民政府,改生产大队为村民委员会,生产队为村民小组;改街道委员会为居民委员会。7月,复兴乡升格为区级镇。至此,县辖8区2镇1乡,区辖39乡;有391个村民委员会,6个居民委员会,6019个村民小组。
1986年8月,许岭乡升格为副区级镇。10月,划出长湖乡的白塔、祝山、新成、九城4村,成立九城(后亦称九成)乡。
1991年,县仍辖8区2镇1乡,区辖1镇39乡。村民小组增加到6145个。8区所辖乡、镇及其驻地分别为:
复兴区公所驻复兴镇,辖套口、洲头、坝头、汇口、程营5乡。乡政府驻地分别为套口街、洲头街、坝头街、汇口街、程营街。
九姑区公所驻向阳岭,辖九姑、新安、木梓、毛坝、新前5乡。乡政府驻地分别为九姑岭、新安岭、木梓树、万元墩、石龙庵。
许岭区公所驻许家岭,辖许岭镇及雨岭、碎石、长湖、东洪、九城5乡。镇、乡政府驻地分别为许家岭、求雨岭、碎石岭、下仓埠、东洪、白塔。
程集区公所驻长岭铺,辖高岭、长铺、程岭、乔木、马塘5乡。乡政府驻地分别为朗屋岭、长岭铺、程家岭、乔木岭、松塘岭。
佐坝区公所驻王家岭,辖新兴、佐坝、洪岭3乡。乡政府驻地分别为王家岭、佐家坝、洪家岭。
二郎区公所驻破凉亭,辖二郎、铜铃、韭山、梅墩、韩文5乡。乡政府驻地分别为二郎河、南屏庙、狗尾欠、五谷庙、韩文岭。
凉亭区公所驻凉亭河,辖凉亭、柳溪、趾凤、河塌4乡。乡政府驻地分别为凉亭河、枫香驿、趾凤河、毛家岭。
陈汉区公所驻陈家院子,辖广福、朱湾、钓鱼台、柳坪、北浴、隘口、西源7乡。乡政府驻地分别为广福寺、朱家湾、三合口、柳树坪、跑马厂、隘口街、肉铺。
1992年2月,按中共中央、国务院部署精简机构,撤区并乡。经中共安徽省委、省人民政府批准,全县设8镇14乡。柳坪、北浴、趾凤、高岭、河塌5乡保留原建制,乡政府驻地及所辖区域不变;其他17乡镇调整区划。城关镇、韩文乡及五里乡的弹山、弓箭、前山3村并为孚玉镇;复兴镇、套口乡并为复兴镇;汇口乡、程营乡并为汇口镇;许岭镇、雨岭乡、碎石乡并为许岭镇;东洪乡、长湖乡、九城乡并为下仓镇;柳溪乡、凉亭乡并为凉亭镇;铜铃乡、二郎乡并为二郎镇;梅墩乡、韭山乡并为破凉鎮;马塘乡、长铺乡并为长铺乡;朱湾乡、广福乡、钓鱼台乡并为陈汉乡;西源乡、隘口乡并为隘口乡;五里乡及毛坝乡的万元、黎冲、杨树、横港4村并为五里乡;新兴乡、洪岭乡、佐坝乡并为佐坝乡;乔木乡、程岭乡并为程岭乡;九姑乡、新安乡并为九姑乡;木梓乡、新前乡及毛坝乡的平岗、毛坝、金川、坪岭4村并为千岭乡;坝头乡、洲头乡并为洲头乡。撤并后,全县8镇14乡,辖388个村委会,7个居委会,5926个村(居)民小组。
1994年,孚玉镇城门冲村委会改为孚玉居委会,前山村委会改为龙井居委会。1996年,孚玉镇增设古塔居委会。1998年1月,撤销长铺乡设长铺镇。
2002年,全县辖9镇13乡,10个居委会,386个村委会,5864个村(居)民小组。
本文由宿松新世纪论坛编辑采编,原载宿松政府网!

2002年宿松县乡镇所辖村委会、居委会及村民小组数一览表
表1-1                                                              单位:个乡镇
名称
村委会、居委会名称
孚玉镇
王店村(20)
弹山村(24)
弓箭村(16)
城西村(16)
河西村(11)
南郊村(27)
马畈村(17)
元湾村(14)
韩文村(15)
国河村(13)
白鹤堰村(12)
小湾村(21)
蒋圩村(8)
民东居委会
民西居委会
工农居委会
孚玉居委会
龙井居委会
古塔居委会





复兴镇
鹅湖村(10)
梁公村(6)
中棚村(7)
老岸村(14)
江洲村(6)
高屯村(6)
王洲村(12)
同兴村(13)
套口村(18)
杨洲村(9)
孤山村(11)
詹峦村(13)
新沟村(3)
五丰村(13)
鹅湾村(11)
明星村(16)
王营村(15)
复兴居委会(9)
石坝居委会(16)
周墩居委会(8)




汇口镇
滨湖村(4)
西湖村(8)
汇西村(4)
排湾村(12)
程营村(19)
戴墩村(19)

陈湾村(8)
泥塘村(9)
桑落村(8)
张月村(16)
三洲村(10)
汇口村(13)

桂营村(4)
杨社村(15)
占港村(11)
张墩村(18)
朱墩村(16)
王湾村(5)

郭营村(5)
杨林村(9)
团结村(6)
归林村(8)
曹湖村(14)
陆圩村(8)

郑湾村(18)





许岭镇
元坡村(30)
石坡村(16)
张屋村(8)
碎石村(9)
周民村(15)
彭田村(7)

滴露村(14)
矮脚村(33)
板桥村(13)
甘冲村(9)
大屋村(5)
梅林村(23)

龙山村(14)
金星村(16)
求雨村(14)
石庙村(23)
云集村(17)
李林村(18)

榴山村(14)
陈桥村(8)
许杨村(16)
红墙村(12)
大嘴村(14)
乌汊村(13)

许岭居委会(5)





下仓镇
洋普村(18)
杨树村(10)
新联村(18)
马山村(22)
东洪村(24)
刘湾村(9)

望墩村(12)
高楼村(11)
长安村(25)
南赛村(14)
金塘村(9)
农技村(10)

祝山村(4)
长桥村(26)
联湖村(9)
龙洋村(23)
下仓村(无村民组)


仓镇村(6)
白塔村(10)
九城村(10)
新成村(7)


凉亭镇
东山村(28)
枫驿村(21)
梅河村(16)
紫庵村(28)
柳桥村(18)
对嘴村(18)

太阳村(25)
毛栗村(22)
烽火村(25)
凉亭村(11)
保持村(30)
青竹村(27)

严恭村(9)
丰店村(10)
夏家村(17)
阔坪坦村(33)
桐梓园村(20)
三德村(17)
二郎镇
二郎村(10)
董山村(21)
元旦村(10)
茯苓村(16)
张家村(28)
石头村(15)

月塘村(10)
沈岭村(20)
葛岭村(16)
墨烟村(14)
江家村(16)
铜铃村(23)

刘坡村(11)
高峰村(14)
东冲村(11)
北冲村(15)
南冲村(17)
方沟村(10)

闵嘴村(14)
界岭村(19)




破凉镇
东塔村(10)
且寄村(13)
黄大村(15)
花凉村(14)
祝桥村(8)
但畈村(16)

五谷村(22)
车河村(34)
李河村(28)
永丰村(25)
雪镇村(11)
破凉村(16)

新耕村(16)
油榨村(9)
先觉村(30)
油铺村(3)
柏树村(15)
对桥村(17)

闵园村(21)
韭山村(13)
万家村(11)
泉冲村(14)
吴家村(23)
王垄村(10)

凤凰村(10)
水磨村(9)
古塘村(18)



长铺镇
长岭村(21)
大岭村(11)
新合村(16)
荆安村(26)
林畈村(13)
桃园村(22)

安风村(17)
松塘村(17)
集展村(15)
捉马村(8)
横山村(11)
阳山村(14)

新集村(17)
北山村(13)
铁寨村(23)



陈汉乡
独山村(18)
三合村(18)
鸡鸣村(13)
陈院村(11)
藕池村(11)
蒋山村(13)

陈屋村(11)
大明村(10)
小明村(6)
熊岭村(11)
洪河村(8)
广福村(7)

河口村(7)
上马石村(10)
齐畈村(13)
朱湾村(16)
阳坪村(8)
郑冲村(9)

九山村(11)
邓山村(12)
白鹤冲村(17)
先峰村(12)
太平村(10)
虞岭村(6)

方山村(9)





北浴乡
黄山村(10)
甘田村(6)
阳崖村(5)
八斗村(15)
高岭村(9)
廖河村(19)

晓星村(5)
滑石村(19)
赵岭村(14)
四吉村(19)
马厂村(22)

隘口乡
隘口村(20)
小圩村(21)
保桥村(17)
清河村(20)
毕凉村(25)
花学村(15)

古山村(25)
燃灯村(15)
风声村(6)
和平村(7)
联合村(4)
龙王村(13)

新民村(12)
河源村(10)
肉铺村(16)
紫荆村(7)
烟冲村(16)

柳坪乡
邱山村(10)
龙河村(23)
郭河村(9)
大新村(5)
保障村(13)
柳坪村(8)

石壁河村(16)
大畈村(7)
蒲河村(8)
蒲东村(12)
后山村(8)
大地村(16)
河塌乡
鲁园村(17)
黄畈村(22)
桥头岭村(12)
吴岭村(16)
羊角村(13)
张畈村(17)

马鞍村(11)
李店村(20)
油铺村(13)
雨坛村(16)
毛岭村(15)
金岭村(22)

胜利村(11)
普济村(26)




趾凤乡
吴河村(17)
南冲村(16)
老岗村(13)
团林村(16)
月丹村(11)
趾凤村(17)

石门村(9)
向阳村(23)
兴隆村(13)
龙井村(16)
和平村(6)

五里乡
六虹村(16)
黎圩村(14)
陈坝村(15)
桥头村(27)
黎冲村(18)
杨树村(16)

南台村(22)
金龙村(20)
横港村(9)
万元村(18)
响堂村(15)
牌楼村(17)

五里村(16)





佐坝乡
松峦村(11)
火星村(17)
白羊村(9)
佐坝村(25)
洪屋村(14)
柏树村(21)

梁岭村(20)
栗树村(20)
徐岭村(15)
金碧村(11)
新周村(12)
柳嘴村(27)

张嘴村(16)
齐湾村(10)
新兴村(16)
渔雁村(7)
横路村(4)
汪昌嘴村(14)

渡口村(8)
洪岭村(12)
苏桂村(11)
前湾村(7)
铁赤村(13)
松梅村(14)

元通村(21)
将军村(20)




高岭乡
汪冲村(31)
青云村(28)
高岭村(26)
社坛村(32)
双河村(22)
姚圩村(37)

枫林村(30)





程岭乡
程岭村(20)
生机村(22)
王湾村(8)
柴田村(20)
月山村(22)
程田村(13)

萧弄村(17)
集辛村(21)
杨辛村(18)
南岭村(17)
彭桥村(17)
张岭村(17)

东方村(9)
乔木村(18)
渔业村(6)



九姑乡
九姑村(24)
油坊村(18)
新安村(26)
单岭村(24)
白马村(22)
雨福村(19)

杜溪村(24)
杨茂村(12)
国公村(11)
赛滨村(20)


千岭乡
新前村(21)
义乡村(18)
孙岭村(17)
青龙村(12)
汪岭村(25)
尹屋村(11)

雁翎村(15)
九庙村(17)
沙坡村(12)
千岭村(23)
木梓村(16)
日新村(15)

中心村(15)
筑墩村(18)
平岗村(28)
毛坝村(14)
金川村(15)
坪岭村(12)
洲头乡
乌池村(32)
西口村(25)
坝头村(15)
南口村(16)
桐梓村(7)
下夹村(5)

义兴村(7)
工农村(7)
油坊村(5)
袁墩村(9)
璩营村(5)
宗营村(8)

汪坝村(8)
官洲村(10)
洲头村(12)
六号村(14)
彭墩村(17)
七号村(11)

小瓜村(11)
泗洲村(13)
落棚村(9)
丰乐村(5)
罗渡村(5)
秀闸村(5)

金坝村(7)
黄湖村(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论坛编辑 发表于 2016-8-7 00:03

论坛编辑 3#

2016-8-7 00:03

自然环境

  地形地貌:宿松地质构造属于淮阴地质古大陆向南京拗陷过渡地带的大别山山脉东部末端。对本县地貌骨架和山川起奠定影响的是中生代以来的历次构造运动,尤其是中生代晚期的燕山运动,故地貌主要受地质构造的控制,形成了境内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山地、丘陵、湖泊、平原依次排列的基本格局,自然差异明显,其中西北部为山区,境内海拔800米以上山峰有8座,最高峰罗汉尖海拔1015.5米,为松杉竹茶主要产区;中部为丘陵,面积854平方公里,为本县最大面积的自然类型区,为粮油主产区;中南部有龙感湖、黄湖、大官湖和泊湖四大湖泊,总面积104万亩,为优质水产基地;南部为冲积平原,是优质商品棉集中产区。水文和水资源:宿松属于长江流域河流水系,由于受地质构造的影响,总的特征是西北部河流多而长,东南部少而短。发源于大别山的凉亭河、二郎河两大河流,,具有山区河流的一定特征,其中二郎河流域面积597平方公里,凉亭河流域面积289.3平方公里,它们把大别山南麓的径流串入湖泊(县域中部和南部,水面辽阔,水资源丰富,有连成整体的泊湖、黄湖、龙感湖和大官湖),自西向东经华阳流入长江。气候: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特点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全县年平均气温16.6℃,年平均降水量1307.2?,山区降水多于丘陵、平原,年平均日照时数2023.7小时,无霜期254天。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年平均风速为3.1米/秒。
本文由宿松新世纪论坛编辑采编,原载宿松政府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论坛编辑 发表于 2016-8-7 00:04

论坛编辑 4#

2016-8-7 00:04

自然资源

  宿松依山面湖临江,由西北向东南依次地跨大别山山脉、丘陵岗地和平原、湖畈区,自然条件的差异形成了资源的多样性。全县有64万亩耕地, 73万亩山场,水稻、棉花、油菜等大宗种植作物稳定发展,柑桔、板栗、茶叶、蚕桑以及黑李等名特优水果已形成规模,山区松、杉、毛竹、药材、经果等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资源丰富,突出的有四类,棉花:宿松棉花种植面积较大,品质优良,年常产2.5万吨,特别是沿江沿湖圩地区棉花稳产高产,是国家优质棉基地和出口棉基地县,是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之一。水产:宿松是水产大县。全县总水面面积682.28平方公里,其中可养水面560平方公里,宜渔淡水面积(可养水面84万亩)居全国第二、全省第一,冬季湖面不封冻,养殖无霜期256天,光、热、水等自然资源有利于渔业发展,而且整体资源条件优裕,水体理化性能良好,高等水生植物丰茂,鱼类种类繁多,河蟹、虾、鳖等名优水产品在市场占有较大份额,享有盛名,是安徽省水产重点县。青、草、鲢、鲫、虾以及鳖、鳝等水产品产量高,莲子、芡实、荸荠、菱藕、茭白、水禽等水生动植物品种全。近年来,全县大力培植水产支柱产业,坚持大湖水面开发与滩涂精养、水生动物与水生植物养殖齐头并进,取得重大突破,以中华绒毛蟹为拳头产品的鱼蟹混养成功,黄湖牌大闸蟹享誉全国,获国际博览会金奖、国家优质农产品称号;滩涂(面积20万亩)开发强力推进;以芡实为代表的水生植物养殖成效初显。矿产:宿松矿藏丰富,非金属矿品种多、储量大。已探明具有开采价值矿种有煤、磷矿、大理石、瓷土、石灰石、蛇纹石、硅藻土、石英沙岩、兰晶石、金矿等28种,其中磷矿石储量2700万吨、石灰石储量13亿吨,居全省前列;煤储量466万吨,大理石储量7亿立方米,瓷土储量510万吨,此外滑石以及铁、铅、锌、银、金等都具有开采价值。景点:宿松东望黄山,西傍庐山,南临“龙宫”(江西彭泽龙宫洞),北靠“天柱”(安徽潜山县天柱山),境内湖光山色,旅游资源丰富。有海门天柱、严恭石道、凿山仙洞、孚玉青峰、仙田瑞谷、龙湖浮笠、秀河烟柳、太白书台、西源九井、燃灯古寺等十大风景胜地。有“江上蓬莱”之誉的“长江绝岛”小孤山,砥柱中流,秀拔奇特;誉为“南国小长城”的千年古寨、战争遗址的白崖寨,逶迤起伏,蟠踞山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森林公园石莲洞,苍松滴翠,秀竹娉婷;“美比九寨”九井沟,峰峻石奇,峡谷幽深;还有高峡出平湖的钓鱼台水库、烟波浩淼的黄湖休闲度假区,构成了皖西南旅游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土地资源
    宿松县国土面积为2393.53平方公里。其中丘陵区812.13平方公里,山区296.93平方公里,洲地451.14平方公里,水域833.33平方公里。陆地面积中有滩涂面积13.23平方公里,其中沿湖滩涂11.82平方公里,沿江滩涂1.41平方公里。
    1978年末,全县有耕地54832.7公顷,其中水田24741.9公顷,旱地30090.8公顷,人均耕地1.29亩①。2002年末,有耕地51467公顷,其中水田29600公顷,旱地21867公顷。人均耕地0.97亩,比1978年人均减少0.32亩。
    二、水资源
    降水:宿松县1953—2002年平均降水量为1396.3毫米,按42%可转化成水资源的标准计算,水资源量为14.21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为1793.5立方米,亩均占有量为2352.2立方米。据宿松水文站积累数据,宿松各雨量站点从设立至2002年的最大年降水量在1999年,最小年降水量在1978年。
    地表水:境内有二郎河、凉亭河两大水系,集水面积88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3亿立方米。龙湖、龙鱤湖、黄湖、大官湖、泊湖等湖泊,共计693.6平方公里,湖水面高程13米时,总蓄水量14.9亿立方米。有中(二)型水库1座(钓鱼台水库),库容量0.9亿立方米;小(一)型水库3座,库容量0.16亿立方米。小(二)型水库40座,总库容量0.15亿立方米。长江流经县境63公里。据《安庆市志》(2008年版)记载,流经全年的多年平均径流量为9100亿立方米。
    地下水:经有关部门测算,境内地下水资源年总量近2.84亿立方米。其中,破凉亭——河塌以北地区约0.1亿立方米/年;此线以南,宿松——韭山以北的宿松复向斜展布区约0.2亿立方米/年,宿松——韭山以南“红层”分布区的岗丘地带约0.035亿立方米/年;湖区和沿江冲积平原地区为2.5亿立方米/年。
    地下水类型  根据地下水赋存条件、水理性质及水力特征,全县地下水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和基岩裂隙水三大类型。按照含水岩组的结构、赋存条件及补给条件等因素,结合水文地质钻孔资料,富水等级划分为水量丰富的、中等的、贫乏的、极贫乏的4种。
    三、水产资源
    1980年安徽省水产局和安徽省水产研究所、南京大学生物系、安徽大学生物系专家对宿松水产资源进行专项调查,查明宿松湖区鱼类资源有16科62种,其中鲤科鱼类有39种;软体动物2纲8科17种;水生植物类57种。龙湖、龙鳡湖浮游植物7门36属,浮游动物34属49种;黄湖、大官湖浮游植物7门52属,浮游动物40属51种。
    1998年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再次对宿松水生生物资源进行调查,新查明4科、21种,绝迹2种。新查明的主要是鲟科中的中华鲟,鳉科中的中华青鳉,虎鱼科中的波氏栉虎鱼、粘皮栉虎鱼、子陵栉虎鱼和胭脂鱼科中的胭脂鱼。另有鲤科鱼类中的细鳞斜颌鲴、铜鱼、宽鳍鲻、马口鱼、亮银橘、大鳍橘、兴鱎橘、越南橘、短须橘、彩副橘,鲱科中的鲥鱼,鳅科中的花鳅,鮠科中的江黄颡、长吻鮠;鳢科中的月鳢,蛏科中的中华淡水蛏。绝迹的2种是刺鲃、鳍鱼。
    2002年宿松境内查明鱼类20科80种,甲壳类6种,软体动物类17种,爬行类2种,水生哺乳类2种,水禽类12种,水生植物类51种。浮游动物40属51种,浮游植物7门52属。
    四、森林资源
    1987年,在安徽省林业勘查设计院指导下开展的宿松县森林资源清查统计,全县有林业用地48885.80公顷,占全县土地面积的20.42%,其中有林地37946 .64公顷,森林覆盖率18.5%①。2002年森林资源统计,全县林业用地49571.20公顷,其中有林地48460.20公顷,森林覆盖率28 .9 %。
    1987年统计,有竹林面积2864公顷,2002年统计,有竹林面积3193公顷。
    五、矿产资源
    境内已探明有工业价值的矿产达28种,其中非金属矿产21种,金属矿产7种。已开采非金属矿11种,金属矿4种。多数矿种采、冶历史悠久。
    非金属矿:磷灰石、煤、滑石、大理石、白云石、石灰石、蓝晶石、蛇纹石、高岭土、石英、石榴石、石墨、硅藻、蒙脱石、沸石等。
    金属矿:锰土、金、银、铅、锌、重稀土、铁矿石等。

本文由宿松新世纪论坛编辑采编,原载宿松政府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论坛编辑 发表于 2016-8-7 00:04

论坛编辑 5#

2016-8-7 00:04

人口民族

    2011年末,全县总人口为836922人。全年出生人口13499人,出生率为16.13‰;死亡人口4505人,死亡率为5.38‰;自然增长率为10.75‰。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9.18。
    县域内除汉族外,还有回、壮、满、苗、彝、侗、土家、高山、傣、哈尼、布依、蒙古、藏、傈僳族等14个少数民族。随着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全县各民族和睦团结,人民安居乐业。
本文由宿松新世纪论坛编辑采编,原载宿松政府网!

2011年人口数及其构成
单位:人
指   标
年末数
比重%
全县总人口
836922
100.0

其中:非农业人口
107836
12.9

其中:男性
445194
53.2

女性
391728
46.8

其中:18岁以下
172905
20.7

18-35岁
223735
26.7

35-60岁
383341
45.8

60岁以上
116941
14.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论坛编辑 发表于 2016-8-7 00:05

论坛编辑 6#

2016-8-7 00:05

风俗民情

  宿松处于吴楚文化交汇地带,钟灵毓秀,是我国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发祥地;黄梅戏以其动人婉转的甜润唱腔,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倍受人们喜爱,历经千年风雨,芳香依旧沁人心脾;构成黄梅戏唱腔和剧种基础的“断丝弦锣鼓”( 以打击乐为主、间以丝竹音乐伴奏的民间器乐形式,曲牌有30余首,分为打击乐和丝竹乐间奏的断丝弦曲牌、锣鼓曲牌、弦乐曲牌三类)和“文南词”( 一种类似歌舞演唱的形式,多为2~4人演出,其典型代表作为1950年代初期佐坝区虞松峦村文南词剧团排演的《浪子抛球》)是当地土生土长的两朵民间艺术奇葩,至今广为流传。鼓书是流行于全县广大地区的一种单人表演的表演形式,表演者左手持檀板(牙子),右手轻巧鼓锤敲击一用数根近米长的竹杆做成的鼓架支撑的一面小扁鼓,说书人在表演过程中,有四句头或二句头的清唱,有或长或短的说白段落,说唱中的开头、中间、末尾均夹以节奏很强的鼓板打击声。灯班·灯会·灯展:民间春节灯班在全县较为活跃,灯班的“大件”是龙灯,一般还有舞狮、彩船、挑花篮等,灯班中夹以各色方圆、大小不等的花灯,还有锣鼓班子和吹奏“的号”者。许岭、下仓的灯会,佐坝的龙舟会,晓星、赵岭的狮舞,百余年来深受县内外群众欢迎。民间工艺:根雕是上世纪90年代在我县兴起的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造型艺术,宿松从事根雕创作作品较多且有一定造谐者有周青、洪水先等人;周青,安徽省农民书画研究会会员,现有根雕作品300余件,其根雕《芭蕾》1977年获解放军某部建军50周年美展一等奖, 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根艺美术家”称号。木雕工艺在宿松由来已久,早期作品多为佛像和花板;许岭镇高家的木雕佛像曾销往外省外县,小孤山启秀寺有一帧观音菩萨像是其作品。花板雕刻是宿松颇有历史渊源的工艺制作,其作品用于床、柜、建筑饰品或构件,县内陈汉、凉亭、二郎、隘口、北浴等地均有从事花板雕刻的艺人。纸扎工艺在宿松有相当长的历史,民间扎制花灯、龙灯、祭品等艺匠较多,特别是扎制的祭祀工艺品,如亭台屋宇、花鸟人物,栩栩如生。石雕石刻艺术源远流长,石雕作品有狮、龙、凤等,石刻作品以碑刻居多,不仅运用阴阳刻技法雕刻文字,有的还刻有各种图案,如龙凤花鸟,人物走兽;程岭乡王惠文石雕石刻技艺水平较高,宿松小孤山、太白书台、彭泽龙宫洞等处都有其作品。盆景制作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喜爱盆景并亲手制作者渐多,作品有山石盆景、植物盆景、珊瑚盆景、木雕盆景、山石、植物盆景等。竹编工艺上世纪80年代兴起,工艺竹编有花钵套、果盘、食品盒、竹制工艺凉席等。剪纸在宿松民间较为时尚,有绣花鞋、窗花等。民俗乡风:语言,本县语言比较复杂,与地理位置有直接关联;宿松话可能受到古文字声韵的影响,学诗韵,呼平仄,较易入门,但由于尾音重,学普通话、拼音字母和外语,发音较难准确。如把“来”叫“雷”,“吃晚饭”叫“过夜”,“吸烟”叫“吃烟”,“妻子”叫“堂客”等。居住,建国前,在封建宗族制度影响下,农村崇尚家族群居即同姓同族的人员聚居在一个村落,房屋连在一起,一进多重,暗巷穿通,中有祖堂和大门,宅户相望,门窗相对。建国后,经土地改革,广大人民的居住条件逐步改善,通户减少,独户增多,一般都是“明三暗五”。近年来,许多村落建起了康居新村,与城里在居住条件上的差异进一步缩小。衣饰,本县人民在衣饰方面,素有爱美俭朴的传统,青春少女,尤爱打扮,入学青年,甚讲整洁,新婚夫妇,必穿华丽。旧时的习俗,随着时代的发展,已很难看出痕迹。饮食,本县居民,向有“一日三餐”、“ 一稀两干”或“两稀一干”习惯。惟逢年过节、婚丧贺吊诸喜事,则盛办酒席,分海参席、香荩席、木耳席之类,酒菜甚丰,而且席位排次较严,礼节颇多,有里俗遗风。节日还沿袭旧的饮食传统,元宵吃汤圆,三月三吃避疫耙,端午吃粽子、饮雄黄酒,中秋吃月饼、糍粑、咬菱角,重阳吃螃蟹、饮菊花酒,腊月初八吃腊八粥,春节除买鱼肉外,还讲究做印子粑。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交流活动频繁开展,饮食渐有南北风味。婚姻,婚姻制度在建国前多为封建习俗,婚姻过程一般经过托媒说合、父母同意定婚、亲家过门、女婿上门、行报日礼、迎亲礼、抬嫁妆、新郎新娘拜堂、合卺交杯、谢媒、酬谢宾客、三朝回门等仪式。而新娘坐轿上门,行前要哭嫁,放鞭炮,吹喇叭,敲锣鼓,热热闹闹送走。至门前,新婿要迎接,择福寿兼备之妇女二人为“牵娘”,扶新妇下轿。新妇以红帕蒙首,同新郎一起,先入堂拜祖先、天地,夫妇交拜,再入洞房,由新郎揭开红帕,夫妻并坐喝好顺茶,行合卺礼,晚上还撒帐,闹新房。次日谒舅姑,新妇同舅姑共餐。三日入厨作羹汤,夫妻结伴回娘家探亲,当天返回。民国期间,城镇大户人家亦有仿西式结婚者,其礼节大有改进。建国后,男女婚姻获得自由,婚礼一般从简,但也要经过双方恋爱、上门定亲、节日互相往来、正式迎亲结婚、回门探亲等过程。农村婚礼较隆重,旧习较多,定婚前要托媒介绍,定婚后,一年三节要向女家送厚礼,定婚时要加送衣服贵重礼物,结婚时要加送边猪坛酒。现在推行文明新风,移风易俗,许多婚礼习俗并没有那么繁琐的细节。丧礼,旧时陋习,颇尚迷信,凡老父老母死后,一律要举行丧葬礼仪,以尽子女孝意。穷人家办丧事一切从简,豪富人家则大肆铺张,从服丧到殡葬,一般要经过如下礼节:断气时要抬上门板,烧送路钱;遗体洗澡,穿衣下塌后,在送进棺材;讣告亲友,设置灵堂,子女轮流守孝;至亲穿白色孝服,妇女系白裙,亲友穿白盖头,穿半截白鞋;三日内接受亲友来吊,入殡封棺;来吊者送轴、挽联和钱,有的加送三牲,均要焚香跪拜,孝子在帷内跪拜回礼,放鞭炮,奏哀乐助哀;灵柩停放期间,请道士做斋、和尚念经,有管灯、做七、收敛、破狱之类迷信项目,目的是为死者超度灵魂,入地狱免罪;出殡前做堂祭,礼生呼礼,哭诉祭文,孝子腰系草绳,脚穿麻鞋,手执孝棒,头披白布盖头,随礼生环堂祭奠三次,反复上香叩首,哭泣至哀;出殡时鸣锣开道,燃放鞭炮,沿途丢纸钱;入葬前要请风水先生择地,定出墓葬的方向和时日,提前掘穴,按时营葬。建国后,这些旧俗和迷信活动基本制止。节日,节日在民间流行的较多,几乎月月都有,以农历节候而定。正月初一为元旦,又名春节,早起开门,放鞭炮,出天方,拜家长,互相祝福。饭后,邻里造拜,名曰贺年,亲友开始往来。是日,不洒扫庭厨,取蓄藏也,见面均讲“恭喜发财”。初七为人日,傍晚鸣鞭炮,如除夕,祝人类长寿。十五为元宵节,盛行玩龙灯和花灯。二月十五为花朝节。三月清明日为清明节,祭祀、缅怀祖先、先烈。四月初八为浴佛节,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六月初六为天中节,七月初七为七巧节、十五为中元节,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十月十五为小阳春,腊月初八为腊八节、二十三日送灶神、二十四日过小年、腊月最后一天为除日。建国后,一部分仍保留下来,赋予其新的内容和意义,另外还增加了许多公历上的重要节日,如三·八、五·一、五·四、六·一、八·一、十·一等,可谓新旧兼顾,推陈出新。
本文由宿松新世纪论坛编辑采编,原载宿松政府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论坛编辑 发表于 2016-8-7 00:06

论坛编辑 7#

2016-8-7 00:06

居民生活

    随着全县人民追求建设美好家园的强烈愿望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我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2011年实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300元,比上年增长18.1%,其中,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2545元,增长29.73%。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2865元,增长22.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0.9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3.96亿元,增长24.5%。整村推进扶贫工程成效初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劳务经济发展迅速,基础教育和文化卫生服务设施齐全,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达69.22万人,参合率为94.9%。农村合作医疗住院病人实际补偿比例47%,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劳动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本文由宿松新世纪论坛编辑采编,原载宿松政府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论坛编辑 发表于 2016-8-7 00:06

论坛编辑 8#

2016-8-7 00:06

综合实力

    宿松是传统农业大县、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包袱重、基础差、底子薄,加之20世纪90年代连续大灾的滞后影响,经济发展制约因素多。大灾过后,通过两年恢复经济元气,近年来发展速度加快,发展态势较好,2011年,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富民强县为主线,以工业强县、农业稳县、三产活县、文化立县为总体思路,大力实施城乡统筹、三化联动、基础先行、滨江突破、东进西联、外向带动六大战略,着力推动统筹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与绿色发展,全面加强经济社会建设,不断增强县域综合实力,切实增进民生福祉,奋力建设区域强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1.61亿元,增长13.1%;财政收入5.18亿元(不含基金),增长37.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4亿元,增长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35亿元,增长18%;农民人均纯收入5300元,增长18.1%,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在县域经济综合考核中位次前移。
本文由宿松新世纪论坛编辑采编,原载宿松政府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论坛编辑 发表于 2016-8-7 00:07

论坛编辑 9#

2016-8-7 00:07

产业结构

    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经济发展速度,通过不懈努力,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2011年,三次产业比为30:44.5:25.5,实现了“三分天下”到“二产崛起”的转变,全年119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24亿元,增长35.5%。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33.43亿元,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运而生。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60.5万人次,增长21.6%。实现旅游总收入8.78亿元,增长23.3%。石莲洞森林公园创建国家4A级景区通过验收,农业生态旅游开发升温,黄大湖水上旅游休闲中心一期竣工开业,以农家乐为主题的各类乡村旅游产品发展迅速。个体经济发展迅速,非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比重逐年提高。
本文由宿松新世纪论坛编辑采编,原载宿松政府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论坛编辑 发表于 2016-8-7 00:07

论坛编辑 10#

2016-8-7 00:07

名优特产

  宿松是鱼米之乡,盛产水稻、棉花、油菜、芝麻、柑桔、桃、茶叶、蚕桑、板栗。 黄湖的银鱼、白虾、鳜鱼和龙感湖的大?鱼,素称“宿松水产四珍”。“黄湖牌”大闸蟹,体大腴肥,肉味鲜美,通过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认证,获安徽省名优农产品称号。“仙田”牌霸王鞭黑芝麻种皮乌黑,籽粒饱满,含有多种微量元素,营养丰富,为无药害残留的绿色、黑色食品。马陵瓜子盛产于宿松许岭一带,瓜瓤分红、黄、白三色,味道甜美,瓜子壳薄仁香,明初皇后马氏亲自将其命名马陵瓜籽,定为贡品;2000年成立了马陵瓜籽有限公司,采用新的工艺生产,品位更佳,风味更独特,该公司获省旅游局授予的“安徽省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省消协授予的“诚信单位”、市委市政府授予的“优秀龙头企业”等称号,正向农业部申报“无公害农产品”。 柳溪茶场的“柳溪玉叶”绿茶形如早春柳叶,品质超群,滋味鲜醇,饮后回味甘甜,齿颊留芳,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复兴轧花厂“冠球”牌皮棉1992年评为部优产品。“皖蜀春”57°白酒1993、1994、1995年分获山东济南市“申奥杯”和上海市地方产品博览会金奖、马来西亚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北京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五粮大曲”开发项目获安徽省新产品三等奖,新产品“十二钗”和“七仙女”被确认为安庆市对外接待专用酒。
本文由宿松新世纪论坛编辑采编,原载宿松政府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返回列表 本版积分规则

:
少尉2
:
786531056@qq.com
:
未填写
:
未填写
:
未填写

主题1346

帖子2017

积分408985

图文推荐

  • 北浴乡罗汉山村尚浩:

    宿松融媒讯 农村广阔天地,青年大有作为。202

  • 县委书记曹晓革调研高

    宿松融媒讯 5月14日,县委书记曹晓革调研高考备考

  • 安徽省宿松县凉亭中学

    安徽省宿松县凉亭中学校友总会北京校友会5月10

  • 宿松县新世纪论坛公益

    近日,宿松县新世纪论坛公益协会党支部“书记

  • 宿松县工商联(总商会

    宿松融媒讯 5月10日,宿松县工商联(总商会)“万

  • 宿松县电子商务协会:

    为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持续巩固拓展脱贫

  • 宿松法院1条立法建议

    5月8日,宿松县人民法院收到一份来自宿松县

  • 宿松公益孚玉联络站助

    2025年5月12日,骄阳似火,也挡不住科普的步

  • 程岭初中开展“防震减

    为提升师生应急避险能力,增强校园安全防护水平

  • 宿松县开展母亲节走访

    为弘扬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5月11日上午,县

  • 曹晓革调研深入贯彻中

    宿松融媒讯 5月12日,县委书记曹晓革以“四不

  • 宿松公益|程岭联络站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她从我们呱呱坠地起

  • 发布新帖

  • 在线客服

  • 客服微信

  • 客户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