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宿松龙湖
发表于 2015-6-12 13:51
一、廖河古戏台是宿松至今保存最好的古戏台
原宿松文化馆馆长陈洁先生有一篇《廖河古戏台》说“廖河古戏台坐落在宿松县西部的北浴乡廖河村。该戏台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嘉庆二十二年又加以了修缮,是我省现存最古老的戏台之一。”
戏台为木质结构,前台面积三十二平方米,歇山顶、抬架梁、干栏式。台中悬挂有“大雅元音”,出台上彩门挂有“昭德”,进彩门挂有“象功”的匾额。台两边花板上撰有以古戏曲名称书写的楹联。整个结构造型精巧,古朴典雅。
廖河戏台上的匾额独具一格。我国古戏台上正中悬挂的横匾一般都是用“和声鸣盛”、“钧天雅奏”,廖河戏台撰写的是“大雅元音”,雅俗共赏,又不失大气磅礴。廖氏祖先源自江西湖口,明初迁到宿松。在江西时就拥有不少的“梨园”弟子,到宿松山区居住多年,一直继承这个传统。江西的戏班经常来宿松与他们同台演出切磋技艺,故此就建造了廖河戏台, “大雅元音”正是表现此处演出文雅、风雅的内容。
原县文化局退休干部孟晋先生上世纪80年代初从趾凤乡贺氏先祖的《同思堂杂录》中了解到,该书记述了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3年),清朝道光年间(1840年前后)当地绅士贺作衡老先生为廖河的古戏台演黄梅调歌剧撰写过的这样一副楹联:“频邀姐妹三三,敢从圣学堂中,送一盏香茶,又何必东阁翻情,西楼吃醋;为访友朋个个,游到春林深处,撇几枝新笋,也免得竹山打瓦,野店逃荒”。联语不仅点出了《送香茶》、《西楼会》、《撇竹笋》、《过界岭》、《吴三宝游春》、《余老四翻情》、《余老四打瓦》、《蔡鸣凤辞店》等几个为群众喜闻乐见的黄梅调剧目,而且表明了作者对新生事物的喜爱,对黄梅调剧目的赞赏和对青年男女追求文化生活与自由恋爱的默许。
宿中历史课题组近年来采访了廖河古戏台当地德高望重的廖群芳老人。廖老系原宿松第一届简易师范毕业生,一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今虽86高龄,仍才思敏捷。通过采访和实地考察,我们了解了古戏台的基本情况。廖河古戏台建于明嘉年间(1552-1566),廖景朝公始建,清代嘉庆二十二年(1817)重修,1991年三修竣工庆典,1986年12月县政府批准为宿松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批准为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戏台建筑为前后两台两层,占地面积40平方公米,台上正中横梁上有嘉庆二十年、学远、善长、济川、义英修等字,台前两柱有倒爬双狮,各书“福”“禄”一字,台上正面三匾并联生辉,中“大雅元音”、左“德昭”、右“象功”诸字,玉琢金雕,朱漆金粉尚存,台柱坚硬牢固。
《安徽省名胜楹联集辑注大全》收录了两幅对联:
其一:搭个台,纯靠几根光棍;本是无枝无叶,看你结果如何
唱出戏,全凭一段姻缘;演成有节有情,原来这样圆场
其二:做这般无益事情,伤民财,劳民力,旷务民工;何苦把四民所惜脂膏,搜刮出来,粉饰衣冠于优孟
积满腹难名欺诈,乞神福,求神歆,谄媚神听;如果是百神好争热闹,逢迎中肯,烧香盗贼也超升
作者贺欣(1855~1924),本县趾凤人,光绪十八年进士,授工部主事,1913年任宿松县议会会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