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孩
发表于 2016-2-12 12:23
来自手机
|阅读模式
首先要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马来西亚。马来西亚地处东南亚。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在历史上的马六甲曾经是东西方世界的贸易大港,著名的马六甲海峡也由此诞生。既然是一个这么有“康头”的地方,就势必会引起当时世界列强的注意。马来亚半岛曾经被葡萄牙、荷兰、英国、日本殖民过。葡萄牙跟荷兰带来了商业和西方的宗教,英国则作为当时的世界强国,刚开始先占领了婆罗洲,然后势力逐渐跟荷兰相抗衡,最后把荷兰赶跑。这个时候大约是19世纪后半叶,也就是清朝政府开始被打的时候。而刚好那个时期,英国殖民政府非常需要人力资源,来开拓马来亚的土地,于是大量引进中国劳动力和印度的劳动力。中国方面下南洋的人各有各的理由,有的人是自己要出来找口饭吃,带几件衣服就下南洋的;也有专门到南洋去做生意的商人;也有一些是被人蛇集团拐卖到南洋去的。从那时候起,马来人、华人、印度人就定居在马来西亚。一直到邓小平取消中国对双重国籍的承认,并且鼓励当地华人取得当地国籍,为所在国效力,才出现了马来西亚华人的概念。
以上的背景,大致上可以交待,马来西亚是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国家。马来西亚目前的人口构架,就是由这三大民族构建起来的。其中马来人占55%,华人26%,印度人6%,剩下的13%则由当地土著,大约六七个比较大的少数民族构成。不同的民族可以信仰自己的宗教。马来人有伊斯兰教,印度人有印度教,那些少数民族大多数也被英国人同化,信仰基督教或天主教。华人也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这就体现在马来西亚华人过节时的各种传统仪式。
马来西亚的春节大致上是延续了中华传统的文化。同样是除夕大扫除,吃年夜饭,然后要守岁。大年初一给父母拜年,领个压岁钱。有的人是初二,有的人初三,回娘家拜年。随后的几天也是走亲戚,拜访朋友。春节期间不能扫地,忌讳打破东西。给人拜年要讲吉祥的话。
在除夕前一天,稍微有点规模的中学都会举办春节汇演。把全校的演出团体都拉出来表演。管弦乐队、民乐、二十四节令顾、舞龙舞狮、扯铃、舞蹈、合唱、话剧,都会给全校师生表演。在这一天校友也会相约回到母校见一见老师。这些中学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都是非常看重的。会有特定的这么一天,让学生们在校园里感受到这样的文化氛围。
我跟张三每年都会在这个时候回母校,看望曾经被我们气得憋了好几口老血的恩师。有一次张三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迷惘着不知道如何选择如何前进,于是趁着那个节点跑回母校问前程。那效果可比到庙里上香有效多了。问前程,回母校。
初七我们也过人日,这个就有点不一样。马来西亚华人过初七的时候,会跟亲戚朋友聚在一起,捞生。
什么是捞生?最重要的是有生鱼片,还有就是人们会把五或七种不同颜色的材料放到盘子里。那比较正常的是柚子肉,荞头丝,姜丝,茶瓜丝,炸芋头丝(分别有着黄/青色及橙/深红色的菜色),红萝卜丝,白萝卜丝,青姜丝,雪李丝,芝麻,香菜,花生碎,薄脆饼,酸梅酱及香油各一小碗,酸柑汁,胡椒粉及五香粉各少许,生鱼肉片或鲍鱼片适量。
然后就要像图中的人那样,大家一起捞,一边捞一边说“捞起捞起,捞到风声水起”。也有的人是讲吉利的话,比如步步高升,蒸蒸日上。据说“捞生”是纪念女娲的,那五到七种不同颜色的配料就是女娲的五彩石。但是这个目前还没有人考究。比较科学的说法是,这是马来西亚华人1940年代的时候从广州引进一种“鱼肉面”,经过改良,才形成今天我们看到的五彩缤纷的捞生。
张三这个土豪,说他从小他爸就不让他捞生,所以从大年初一到元宵都拉着不同的朋友一起捞生。捞得不亦乐乎。毕竟春节过了以后,商家也不会有这样的商机了。
初八,拜天公,马来西亚华人当中,祖籍闽南和广东的占大多数,其中闽南人延续了拜天公的习俗。拜天公的盛会,应该要去马来西亚的槟城去看看。马来西亚华人拜天公时会在祭坛上摆放甘蔗、鲜花,以及有红龟糕。拜天公应该是马来西亚华人最隆重的春节期间的祭拜仪式。初八这一天,槟城的华人会上街举行隆重大型的祭拜仪式,现场有层出不穷的舞龙舞狮表演,满大街都是大型的蜡烛香火,大人小孩一起放鞭炮放烟火,热闹的景象一直持续到凌晨三点才结束。
张三在这一天晚上会消失在朋友圈里,再怎么喜欢捞生他也得在这一天老老实实回到家里,参加拜天公的仪式。张三如此放荡不羁的人也得乖乖遵从这一规矩,可见拜天公是一件多么神圣的事情。
元宵节的时候,马来西亚还流行抛柑。单身的女生可以在河流上游,在芦柑上写上自己的名字以及联系方式,然后把柑跑到河中,男生则在下游捞柑。捞起来了就可以按照上面的方法跟女生见面。后来为了体现男女平等,也出现了抛蕉的环节。就是由男生去抛香蕉,女生去捞。
张三最虐单身狗的一次,就是牵着他的女盆友来问我,坏人你怎么还不去抛蕉?
马来西亚华人的春节真的有所不同。马来西亚华人在海外生根发芽,经过近百年来的文化融合,长出来的奇葩不只是廿四节令鼓,还有许多马来西亚特有的中华习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