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地处江南的安徽各地民风民俗各不相同,老百姓庆祝节日的方式、方法也五花八门。记者家乡宿松县是坐落在安徽西南部的一座小城,距今约2200年的历史,虽不比大都市的繁花似锦,但“小城故事多”,许多传统民风民俗沿袭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每逢春节,游子喜归故乡,人们欢庆丰收,小城处处洋溢着浓浓的喜庆氛围。 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耳熟能详的民谣:“天哪天,莫起风,二十四里接祖宗;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剁年肉;二十七,做粑吃;二十八,杀鸡杀鸭;二十九,样样都有;三十日里讲好话,初一初二不挨骂。”每逢腊月里,类似的民谣为孩子们所传唱,生动记录着勤劳淳朴的劳动人民办年货、忙活新年的全过程,更浓厚了欢乐的年味儿。 过年准备:从腊月开始忙活 “江南腊月半,水冻凝如瘀。”虽是天气渐寒,但往往在腊月中下旬开始,大家便开始为年事忙碌,小城的年味也开始渐浓。人们从温暖的家里涌上街头,开心地购置糖果、点心、烟酒、对联等各种年货,舞龙、挂灯笼、唱戏的也多了,小城变得喧嚣热闹,大街小巷里人头攒动、年味十足。 腊月二十四拉开了过年的序幕,这一天是小城人所说的“过小年”,“接宗祖”也是当地最具代表性的风俗,临近天黑时各家在庭院门口点燃鞭炮,表示将祖宗“接”到家里接受供奉。次日,人们便张罗着打豆腐,豆腐打得好、打得多,煮起来便有嚼劲、口感佳,预兆着来年顺利兴旺。 二十六这天家家户户都忙活剁年肉,不少人家自家圈养的猪肉早早地就被慕名而来的邻居朋友“抢购一空”。在腊月二十七,各家各户又露一手“绝活”——做粑,各式各样刻有喜字、寿字等印记的米粑、面饼,用蒸笼蒸熟后,等到晾干了再用水浸泡储存,能吃到春耕时节。在腊月二十八再将家中的鸡鸭肉提前备好,等着一家人享用和招待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腊月二十九这一天,年货都差不多备齐了,人们会自发带着祭品去祖先的墓地烧香、上供、叩拜,祭拜和追念先人,这也被叫做“辞岁”。等到大年三十,人们用喜庆的春联、年画装点门面,燃放烟花庆祝团圆,用丰盛的年夜饭为忙忙碌碌、平平安安的一年画上圆满的句号。 除夕团聚:年夜饭也有讲究 除夕当日吃的夜饭,宿松人称之为年饭,这是为过大年而准备的一顿丰盛的团圆饭。不过这年饭的吃法与平日大相径庭,讲究的东西可不少。宿松年饭多为十个菜,叫“十全十美”。吃鱼只吃鱼腰,要留头尾,叫“有头有尾”;吃年饭,碗里要留一点,叫“有吃有剩”,吃饱了或不想吃叫“年饱”。年饭通常要煮3天,留半生饭初一、初二备用,叫不夹生。 吃年夜饭时,桌上的碗筷一定要成双,并且会多摆上几个碗、几双筷子,为还没有回来的亲人准备着。有些外出经商或打工的亲人无法回来过年,多添副碗筷,则表示家人对他们的等待和想念。 在宿松方言里,“喝酒”和“活久”同音,“喝酒”也就有了“活得长长久久”的寓意。因此,宿松人在除夕吃“年夜饭”时,全家老少都会拿起酒杯,即便是那些滴酒不沾的人,或是年纪很小的孩子,也得把酒杯端起来,倒点茶水或饮料,装模作样地用嘴唇轻轻抿上几口。 “小时候住在农村,每到大年夜,晚辈要相约一起到家族里的长辈家挨个拜年说吉祥话,然后领上一个大红包,”在宿松县陈汉乡土生土长的蒋先生说:“现在家搬到了县城,年夜饭过后,一家人团聚在一块聊聊天、看春晚,虽然有些风俗已经变了,不过只要阖家团圆幸福,这就是新年的意义。” 拜访亲戚:拜年规矩马虎不得 在新年零点的那一刻,每家每户便点燃鞭炮、烟花,共同迎接新春的到来。正月里,家家户户都要拜访亲戚,送去新年礼品和美好祝愿,这种习俗在当地称作“拜年”。 宿松拜年,有时序之分和长幼之别。大年初一,家里未婚的晚辈要先去长辈家拜年。身为女婿女儿的要先给岳父、岳母家拜年,随后是去舅舅家拜年。宿松有句俗语叫“天上雷公大,地下母舅大”,因此给舅老爷拜年也要摆在正月头几天。接着,就要给其他长辈拜年了,在这之后,便是向给同辈份年长者拜年。当亲戚临走之时,对方一般都要回赠糕,意思是“(糕)高来(糕)高去”。 “记得儿时,每到过年我就早早起床,把村子里的家家户户都跑个遍,去给长辈们拜年,长辈们有赏一件衣服的,也有发糖的,收到礼物,我们这些小孩随即喜笑颜开。”年过花甲的贺大爷已在趾凤乡生活多年,回忆起童年的时光,他露出如孩童般天真的笑容。 拜年过后,在外学习、工作的人往往选择在双日,带着家人的嘱托与期盼,再次踏上远行的旅程,小城的年味渐渐退去,人们开始为新一年的“好日子”而忙碌奔波,为下一个欢乐祥和的团圆年而拼搏奋斗。深圳都市报记者 石丹 来源:新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