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医二十五年工作回眸 朱才松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捻指间,我在祖国医疗卫生工作战线上已工作二十五个春秋了。近日,应我的老师、《宿松古今纵览》主编廖理南先生之约,特将自己这些年来的工作作个阶段性回顾。 师从名师 增长才干 时间推回到1991年7月,我从蚌埠医学院毕业,到上海市长宁区中心医院面试,当时的院长贾发昌对我印象很好,问我到那个科室上班。事先我问了早我毕业两年而留在本院骨科的学长张亚东医生,他说“放射科有个张国维教授,在国内很有名”。就这样,我要求到放射科工作。我跟张教授学习了胃肠道早期胃癌的造影技术和诊断。同时,我跟他一起到市医学会讲课,认识了不少放射科的老前辈。我记得当时解放日报、健康报以及劳动报等报刊刊登了张教授的事迹,其中的照片就是他带我做胃肠造影检查时拍摄的。 1993年5月,我院引进了CT设备。当时上海有CT设备的医院并不多,很多大学附属医院都刚刚在组建CT室。由于工作认真,我被领导看中被派到CT室工作。当时,CT平扫要300元,增强1000元左右,这个检查相当于普通人2-3个月的工资。由于时间紧,医院并没有安排我到其他大医院进修。我以前学的是临床医疗,对放射知识了解并不多,尤其是国内CT的参考书很少;我不得不经常到大学或者附属医院的图书馆去查找一些资料。我登记每天的手术病例,然后把手术结果与影像诊断进行对照,对于手术病理不一致的病例在科室进行讨论,十几年下来,积累了很多罕见或疑难病例,专业水平也得到很大提高。96年医院专门聘请了国内著名的胸部影像学专家华东医院张国帧教授作为我的老师。他的父亲张去病也是放射届的老前辈。张教授的专业特长是肺部影像诊断,他给很多国家领导人如江泽民、朱镕基及黄菊等看过病。我从他那里不仅学到很多的影像知识,而且也学到了做医生的很多品质。2004年,医院又聘请了中山医院的著名腹部影像学专家周康荣教授作为我科的顾问。他主编的四本有关CT及MRI的书籍在全国影响很大,基本属于教科书。我每月都精选疑难病例让他给我们分析,从中得益匪浅。自住院医师起,我就协助医务科组织了对全院临床医生的影像知识“三基”方面的培训及考核,刚开始上课也很紧张,因为下面坐着很多大牌主任教授。2001年,我终于有机会到上海的大医院进修学习半年。与其他人进修学习不一样,我没有固定在一家医院。半年中,我跑遍了上海大多数三甲医院,有时候上午在华山医院,下午可能就在中山医院。由于各家医院的特色不一样,融多家之长使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而且认识了不少主任教授以及博士生,这些博士生现在已成为很多医院的行政主任了。2010年11月至2011年5月,我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国南加州大学学习。在那里,我碰到该院国际著名的神经影像学专家徐志成(ZEE Chicheng)教授。他小时候在上海出生,对我工作和学习帮助很大。我半年基本是在图书馆和科室中度过,很少去美国其他地方游玩。因此,我学到不少先进技术,对我以后的工作帮助很大。 学以致用 准确诊断 1990年代初期,家乡来上海看病的人不是很多。1998年7月,宿松县陈汉乡一名7岁儿童梅某全身发热伴双下肢皮肤肿胀,因当地医院诊断为股骨坏死而需截肢。父母绝望的时候,经朋友介绍找到我。当时家人用竹床送到我院,引起病人及家属的围观。我做完CT后,诊断为慢性骨髓炎。我通过科室的同事帮忙找到六院的翟伟涛主任,仅仅花费2千多元的药费就治愈了小孩的疾病,并无明显后遗症。目前小孩已从安徽师范大学毕业,做了一名光荣的老师。每年,小孩的爸爸都到我老家拜年,母亲对他很客气,不仅不收礼物,而且留他吃饭。 90年代末期,我院螺旋CT的引进,也使我开始做一些有关的课题研究。有一次,我发现一位患者的胃内肿块与以前所见的影像表现不一样。晚上值班的时候我再一次给患者做了免费CT检查,并做了CT三维重建和仿真内窥镜检查,后来胃内肿块手术病理证实为血管球瘤。此病例国内外没有相关的影像学报道,我的论文发表在《中华放射学杂志》。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病例是一名70岁的男性患者,胃镜及胃肠造影检查均考虑为胃癌,华山医院的同位素检查为肩关节骨转移可能,胸部X片考虑为两肺转移瘤。病人已在我院肿瘤科进行了一个疗程的化疗。病人的女儿为长宁区妇保院的医生,她通过关系找到我给他父亲做肺部CT检查,我认为肺内病灶是陈旧性结核而不是转移灶。病人的女儿把胸部CT片拿到大学附属医院的大牌影像专家会诊,他们都认为转移可能。我当时年轻气盛,认为自己判断正确。我仔细询问了病史,发现患者6年前在我院摄过胸片。我院刚好从老医院搬迁过来,以前的X片都杂乱无章地堆在地下室。我花了整整一天时间把他的胸片从上万份的X片找了出来,结果6年前的胸片就有这些病灶。我再给他做了一次腹部CT检查,发现胃壁很好,故建议再做一次胃镜检查。胃镜的结果证实病灶已消失。这些检查都充分证实患者并不是胃癌全身转移,病人高高兴兴地出院回家了,后来病人10多年后死于冠心病。 救死扶伤 除病减负 2009年6月,本院原营养室施主任在肾癌手术后复查腹部CT时,我无意发现了肺底部有转移病灶,胸部CT扫描确认是原发肺癌伴肺内转移,而2月份的本院胸部X光体检报告提示正常。另外一位区领导干部到我院做体检,当天肺部CT和胸部X片都做了,虽然胸部X片未见异常,但我从胸部CT上诊断他为早期肺癌,后来手术也证实了我的判断。通过多年的经验,我向院领导建议全院45岁以上的职工进行低剂量的肺部CT体检。当年本院在职职工肺部CT体检发现8例早期肺癌,此事轰动了整个上海医学界,也使我院成为上海最早使用CT为本院职工体检的医院。目前我院对外体检大多数用胸部CT。胸部体检发现的肺部结节越来越多,良恶性的鉴别越来越重要,我创立了肺部结节的读片室并获得医院银牌服务项目,慕名而来的患者很多。起初读片都是免费的,后来医院让我开出了特需门诊,挂号费是200元。我的老师张国帧教授的特需挂号费为888元,这也体现了一个老专家的价值。但我对家乡来的人基本上看片都是免费的。 随着交通的发达和经济的富裕,来上海看病的家乡人越来越多。2013年6月,钓鱼台村一名60余岁的男性患者廖某来我科就诊发现肝脏一个10cm的肝癌。就在1月前,患者的儿子因同样患肝癌(直径8cm)死亡。他儿子在合肥一家三甲医院共花费30万元手术费,术后仅仅存活了3个月。我和李永亮医生一起对其进行了3次介入手术治疗,考虑到患者家庭困难,尽量减少了病人的医疗费用。最后1次介入治疗我们用了超大剂量的碘油,患者的治疗效果非常佳,三次手术总共花费近3万元。三年了,病人病情仍很稳定,并经常在田地干活。近十年前,朱湾村的马某却没有这么幸运,他到我院时已是肝多发癌肺转移,这种情况多数只有三个月的生存期。我给他做了一次介入治疗,效果不错。他告诉我,出院后要到九江去贩卖火车票来进行后续治疗。我对其家属讲,每治疗一次,我可以包他三个月的寿命。那时候,农村没有医保,象这种大病往往使农村人负债累累。在过去,如果我确诊家乡来的患者是晚期肿瘤而且家境不好,基本上是劝其家属放弃治疗,以免人财两空。虽然我尽量节省病人的费用,但每次化疗也要将近1万,马某做了三次介入手术,再也无力承担手术费用,果真在最后1次介入手术后3个月死亡。 2013年5月,安徽宿松县人大周主任到上海出差期间,经宿松驻沪办主任叶煌成介绍到我处体检发现两肺分别有一结节,我诊断为早期肺癌,经肿瘤医院手术证实为原位腺癌和微浸润癌,此事在家乡引起轰动,分别有8批人共计50余人到上海体检,其中发现一侵袭性胸腺瘤并经手术证实。然而,半年后周主任在我院胃镜检查发现晚期食道癌,虽然放疗对食道癌和转移性淋巴结效果很好,但仍然没有抑制血行转移,最后肝多发转移治疗效果不佳而去世。这里值得一提的是CT对早期胃肠道肿瘤的敏感性差,尤其是食道癌。2014年,宿松县程集中学上海校友会把30余名退休老师的体检也放在我科进行CT体检。我检查发现曾教我高中数学的潘老师右肺下叶两枚结节,并告诉他其中一枚结节已癌变。他回安徽省立医院CT检查报告提示肺部结节,建议随访观察。在我的坚持下,潘老师还是马上手术了,病理证实一枚结节为原位癌,另一枚结节为不典型增生。把肿瘤杀死在摇篮中,这无疑挽救了潘老师的生命,也算是利用我的专业知识报答老师恩情的一种方式吧。有许多类似的病例,比如家乡某中学周老师的爱人在合肥化了近万元做PET-CT仅提示肺部结节而不能明确良恶性,我通过CT靶扫描和薄层重建(检查费为200元)判断为原位癌,患者在肺科医院手术,病理证实为原位癌。其中还有不乏病人陪同家属顺便体检发现早期肺癌的。 援助滇赣,倾情服务 2012年,我被派往丽江市人民医院援医三个月。该院是一家三乙医院,论级别比我院要高,但放射科竟然没有一个高级职称的医生,其影像诊断水平相当低。我的进入,得到该院临床医生的热烈欢迎。很多医生拿着片子来请我会诊。在此期间,我核CT片时诊断过一名患者为阑尾粘液性肿瘤,而当地医院手术病理结果为急性阑尾炎。本人怀疑其病理结果错误,把病理切片拿到上海,经多家上海三甲医院的病理专家会诊证实为阑尾粘液性肿瘤。另外1名女性患者经当地多家医院诊断为全身骨转移,并花费了近20万元的医药费,家属已失去信心。经我会诊后考虑为甲状旁腺瘤引起的骨改变,后经甲状旁腺瘤手术切除后,病情明显好转。这里要感谢我的高中学长丽江市纪委书记唐胜天,他对我工作及生活提供了无私的帮助。从丽江回来后半年,我又被派往江西的永新县中医院,主要是把我院一台半新的1.5T MRI机器送给该院并负责培训。永新县是贺子珍的故乡,它属吉安市管辖。虽然只有十天时间,但也发现不少肿瘤患者。该市卫生局长也专门请我给她做了MRI检查。期间我给他们县的所有医生上了一堂专业课,很多医生从几十里甚至百里外赶过来听课。在上课前,会议室乱哄哄,吃瓜子和抽香烟的人不少。我当时很着急,会场秩序好象文革时期,这个课怎么上得下去!然而等到该县卫生局的局长一声大喝,“大家安静了”,下面竟然鸦雀无声。我讲了2个小时的课,期间教室里虽然挤满了医生,甚至院长都是站着,但整堂课却没有人中途离开和讲话。另外有件事却使我哭笑不得:该院CT不做增强扫描,这对诊断疾病非常不利,所以我建议院长购买增强造影剂,并负责教会这里的医生。不料,放射科主任私下找到我,他马上要退休了而不希望出事。造影剂偶尔有过敏反应,严重时病人会死亡,但只要处理及时也不会出大事。既然如此,我也只好作罢了。回上海后,这两家医院经常以各种方式请我会诊病例,我都及时作了回复。去年,我被选为“长宁区十佳医技工作者”时,两家医院专门建了微信群为我拉票。另外,我感触较深的是外地医生由于待遇低,很多从事第二职业来养家糊口。这与美国形成鲜明的对比,美国医生待遇及地位很高,专心致志地从事喜欢的医生行当。 洞察幽微,拔病除根 对急诊患者准确而及时的诊断,往往挽救的就是一条鲜活的生命。2015年1月,1名60岁男性患者因腹痛来我科做CT,我审核该片时发现一枣核穿破患者小肠并引起了腹膜炎,我及时通知了就诊医师和患者。患者再从家中赶回来,并在我院及时进行了手术。后痊愈出院。事后患者及家属送给我科室一副锦旗,此事也得到上海电视台新闻坊的采访和报道,近三年来我们发现肠道异物(枣核、鱼刺等)一共近20例,其中部分患者对已吞食异物的病史并不知情。记得十几年前一名患者喝海鲜汤时误吞了蛤蜊壳,壳卡在食道上端,离主动脉非常近,当时患者并不知情,仅因食道不适来就诊。当时我对异物进行三维立体重建,美国GE公司把我做的图片进行了产品宣传;在很多场合讲课,我也用到了此图片。2015年10月,一位中年男性患者因腹壁包块就诊,经CT发现是一金属异物穿破肠壁并一头扎进了腹壁引起腹壁炎性肉芽肿,经询问病史,原来患者25年前曾吞过钢丝条,经过漫长的25年,此异物到达了小肠部位并穿破小肠,一头扎到了腹壁。此病人经手术取出了异物。2015年12月1名50岁左右来自家乡的患者因背痛在多家医院就诊未发现异常,我给他做腹部CT检查发现一鱼刺嵌顿在胃窦壁间中。我院的胃镜也发现不了。这个病例因无法手术取出,只好随访观察中。 医学是经验学科。我深知:只有通过认真学习前人的知识和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自己的专业水平才会提高。我通过自己踏踏实实的工作,在自己的影像诊断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自创立“肺结节读片室”以来,使30余例原位癌或微浸润癌患者得到及时手术,同时使近200例良性结节患者免于手术,使这些人得到及时诊治,减少来回奔波之苦及精神负担。 目前我所在的影像科也成为了上海市医学重点专科、长宁区影像诊疗中心,已发展成为一个医疗技术力量雄厚、学术梯队合理、团结协作、集普通放射诊断、CT、MRI及介入技术为一体的医教研综合性现代影像科,并获得了长宁区“工人先锋号”及“创新团队”、长宁区“医学名专科”、上海市“工人先锋号”以及“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未来的路正长。我将更加努力学习,勤勉工作,为解除更多病人的病痛恪尽职守。为祖国医学事业 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016年3月 个人简历:
朱才松,主任医师,教授。1968年7月出生于宿松县陈汉乡,1986年从宿松程集中学毕业,同年考入蚌埠医学院,获得苏州大学医学硕士学位。2009年11月-2010年5月美国南加州大学Keck医学院高级访问学者。目前担任上海市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党委委员、医技支部书记及教研室主任、影像科主任、影像介入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上海放射分会胸组组员,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影像分会委员、长宁区医学会理事、长宁区医学会放射学组负责人、长宁区慢性疾病控制中心专家组成员。荣获“长宁区第二轮、第三轮青年优秀人才”称号、长宁区“十佳医技工作者”提名奖、上海市同仁医院院长奖,创立的“肺结节读片室”获院品牌服务银牌项目。先后承担上海市科委、市卫计委、区科委、区卫计委课题10余项,其中两项新技术通过上海市医疗成果鉴定,在核心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3篇。 重点专业领域:从事影像诊断工作二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影像诊断经验。对早期恶性肿瘤的检出,在难以鉴别的肺、肝、肾等小病灶及不典型病变诊断上积累了丰富经验,擅长MRI、CT的三维重建、血管造影以及仿真内窥镜技术,能熟练操作CT导向下经皮内脏穿刺活检以及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技术(DS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