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经省“安徽好人”评选委员会和公众代表评审团评定,2016年4月份“安徽好人”已评选产生,扎根基层40载用行动诠释医者仁心的宿松县复兴镇套口村卫生室医生刘玉贵获评提名。
人物简介:刘玉贵,男,1957年2月生,中共党员,宿松县复兴镇套口村卫生室医生。 事迹简介:从18岁到58岁,从背着药箱走村串户到身着白褂坐诊卫生室,从初入杏林的赤脚医生到年近花甲的乡村医生。在宿松县复兴镇套口村,刘玉贵用40载光阴诠释了一名乡村医生的医者仁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刘玉贵救治过的病患已超过百余万。2006年被评为安徽省优秀乡村医生,2015年被评为“宿松好人”、“宿松新乡贤”。 正文:“我要找刘医生”“刘医生在哪儿”,一进村卫生室,伴着嘈杂的说话声和小孩的哭闹声,听到最多的就是这几句话。刘医生不是应该在他的问诊桌前吗,怎么有人到处找他。我们也找了一圈才在输液室隐约看到刘医生忙碌的背影,被层层包围的他早已湮没在人群中,但夹杂在各种吵闹声中的刘医生温润的关切声显得那样悦耳,更动人的,还有透过人群时隐时现的那一抹洁净的白色。 从18到58,有一种美丽叫坚守 在复兴镇套口村,有这样一位誉满杏林的医生刘玉贵,提起刘医生,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妇孺稚童,无人不知,他可是村民心中医德高尚的神医。今年已经58岁的刘医生是套口村卫生室的一名乡村医生,虽然在离镇较远的乡村,但酒香不怕巷子深,行医四十年,刘医生凭借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不断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诊疗方法,每天光是门诊打吊针就要接待100多位病人,其中百分之六七十都是慕名而来的外地病患。“有些望江、下仓的病人专门包车来这里,就为了找刘医生看病,车费都比医药费贵好些。”卫生室的詹室长说。 “看病,找老刘”,提起刘医生,村民们都不由自主地说出这句话。不仅因为刘医生医术高超,更因为他令人敬佩的敬业精神。卫生室成立六年以来,刘医生从来没有请过一天病假,有一次他不小心滑倒了,右半边脸摔得比较严重,他只做了简单的处理,擦了点药又开始工作,一边给病人看病,一边血还在流。已近花甲之年的刘医生身体不如以前,脑血栓、心脏病这些老年病也随之而来,他口袋里都随时揣着这些药,有时候病发起来难受还边吃药边问诊,同事和病人都看不下去了,劝他休息一下,他总说小孩子生病等不得,自己的小病不碍事。 刘医生总是工作在第一线,有些病人需要急救,他总是毫不犹豫地上前去做人工呼吸和胸部按压,争取生命迹象。一年365天,刘医生只有大年三十下午和正月初一这一天半的节假日,其余的日子就都是在这小小的卫生室度过的。从锦瑟年华到两鬓斑白,他就这样用自己的无悔青春在乡村医生这个岗位上坚守了40年。 医者仁心,有一种选择叫奉献 医者之大,不仅治人,更在医心。在村卫生室成立以前,刘医生可以说是一位“赤脚医生”,不分时间,不分地点,只要病人需要,就能看见刘医生背着医药箱到处奔走的身影。为贯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套口村卫生室于2009年10月成立,刘玉贵和其他几个医生都是这时候加入卫生室的。虽然收入不多,但刘医生干劲更大了,老百姓在这看病医药费可以报销,也有固定的地点,不用像以前一样在家干着急,乱用药了。 刘医生每天面对的病人绝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由于环境和专业的特殊性,这就更需要细心和耐心。有些老人耳朵不好,刘医生不厌其烦地叮嘱他们用药的注意事项;有些孩子害怕看病,哭个不停,他就轻声细语地哄一哄;有些病人从外地过来,路途远,刘医生了解到也会主动帮他们与其他病人沟通,好让他们看完早点赶车回家。 刘医生虽然是名医,但找他看病一点也不贵,他从不收诊疗费,只有一些必需的医药费,绝不让老百姓多花一分冤枉钱。在刘医生这里,医患关系成了一个美妙的词语,一提到他,病人也有说不完的话:“刘医生最擅长的就是儿科,不光医术好,对小孩也细心,我们都知道他家在哪,有时候病生得急,又不是上班时间,就直接去家里找他,刘医生从无怨言,还反过来安抚我们,让人感觉很窝心。”
不忘初心,有一种伟大叫平凡 刘医生是平凡的,他没有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更没有什么让人津津乐道的典型事迹,甚至连他自己都想不起来什么印象深刻的事,从18岁开始,行医40年,他每天做的都是看似相同的一些事,但这些事都是与老百姓实实在在密切接触的事,都是关系着每一个底层人民最关心也是最容易受到侵害的事。他每天要考虑的,除了治病救人,还有怎样才能减轻老百姓的经济负担。早在2006年刘医生就被评为省级优秀乡村医生,2012年又作为镇优秀共产党员进行表彰。他说:“医患之间的交流其实是最重要的,交流好了,病人才会信任医生。我的病人大部分都是儿童,他们不会自述病情,就更需要细心精准的治疗。农村的情况又复杂,更不能大谈那些空洞的服务,一句话,花最少的钱得到最好的效果,这是最为一位乡村医生的真心话。” 人们都说医生是白衣天使,但刘医生并没有那么遥不可及,他更像是村民们的守护者,以最朴素平凡的方式一直做着老百姓最需要的事,用奉献照亮了这一片多情的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