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防汛抢险过程中,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不曾曝光在公众的视线之下,他们不是人们传颂的“抗洪英雄”,可他们一点也不逊色于大坝上的钢铁战士,他们默默地奉献自己,化作前方战士最坚强的后盾。 官兵在一线抢险 他们做好后勤保障 清晨四点,大伙儿还沉浸在梦里,有这么一群人悄悄的起床了,蹑手蹑脚的走出房间,生怕吵醒熟睡的兄弟。“快点,今天任务紧急,我们也要提前准备。”司务长赵春田小声催促着,带着队伍走进了饭堂。 因为大伙儿预计出发的时间提前了半个小时,早餐的时间也就相应提前。要在六点半之前做好四个菜外加两种主食,给养员戚任在心里犯了嘀咕,“四个菜,做好吃了时间怕赶紧,做简单的兄弟们能吃饱吗?”“算了,照昨天定的食谱做,一定要让大家吃上热乎的饭菜!”架灶,送气,生火,炊事员莫义猛地的动作比平常快了三分。“这时候再磨叽,可就耽误大伙儿吃饭这个大事了。”操作间外,司务长正在拆开牛奶的包装,昨天送来的新鲜牛奶刚清点完就放到冷藏柜里保鲜,现在取出来等到开饭的时候,刚好能达到合适的饮用温度。炊事车上,锅碗瓢盆忙碌个不停,食材调料逐一按量下锅,“好嘞,开锅!”六点十二分,早餐全部烹饪完毕。这还没完,炊事班四人小心翼翼的将饭菜抬到就餐区,分发好牛奶鸡蛋,等着大伙儿前来就餐。 六点三十分,官兵准时进入饭堂就餐;七点,乘车准时出发前往任务区域;七点二十分,当地的菜农准时将食材送达,炊事班一行人又开始为了大伙儿的午餐开始忙碌…… 快速准确传达信息 他们一直在坚守 抗洪抢险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程,而非“匹夫一时之勇”。这支百余人的梯队,离不开通信联络的保障。三个人,一台车,就是这支梯队通信保障的中坚力量。班长薛晓根负责通信设备的检查,车载设备、短波电台、对讲机,他每天都要对每一个通信设备进行调试检查。除了每天晚上的例行检查,每次部队出发前半个小时,他都要再一次对这些设备进行调试。一次,部队即将出动执行紧急任务,薛班长要求对设备进行再一次的调试检查,指挥员问道“昨晚不都检查过了吗?”“昨天夜里有大雨,湿度增加不少,我必须检查对讲机的技术性能,保证它没有因为水汽侵入影响正常使用。”果然,十部对讲机里有两部因为设备老旧和天气原因,不能正常通信,指挥员当即调整通信方案,保证部队指挥通信顺畅。 下士梁鑫,上等兵徐博主要负责通信车的值班值勤,要确保24小时不间断通信畅通无误。别人都在“前线”抗洪,是英雄,他们却终日坚守在车内半平米左右的值班席上,“躲”在幕后。可两人从不觉得辛苦委屈,为了也能到一线参加抗洪抢险,两人决定一人值一天班,保证另一人能跟着部队到“前线”去,也为抗洪抢险尽一份力。 在这三人的辛勤工作下,自梯队7月9日出发以来,全梯队转移机动三地共计近700公里,执行抗洪任务二十余次,通信联络始终畅通,信息传递无一疏漏。 军民众志成城 他们同心共抗洪魔 在抗洪一线,有着官兵奋力抗击洪魔的坚毅身影,更有着地方群众的鼎力支援。在宿松县上圩角湖堤“保卫战”中,有这么一位老太太让全体官兵不禁感动落泪。 何小左老太太,是宿松县老岸社区的一名普通农民,98年安庆洪灾,是解放军的火速驰援保住了她全家老小。这次,东部战区某旅炮兵团官兵时隔18年再次来到这片土地,老太太说什么都在上大堤和官兵们一起抗洪。官兵们搬运沙石,老太太帮着大伙把沙袋扛上肩膀;战士们休息,老太太又拿着毛巾想给大伙儿擦汗;每每有村民前来慰问,老太太都要带着大家,从大坝这头走到那头,把水和西瓜送到每一名官兵手中。 何奶奶61岁了,可她却不把自己当个老人。村民们怎么也劝不住,她就是要在大坝上,只要是抗洪,什么活她都想抢着做。一次,她趁大家干得热火朝天,偷偷地背起一袋石子往坝上送,战士们看见了要她放下休息,她就是不撒手。指导员把她劝到大坝旁的水排站里歇着,她也不休息,切了一盆西瓜,又送到了坝上。战士们都认识了这位老太太,想尽办法抢她手里的活干。老太太急了,拉着连长,从兜里掏出一把皱巴巴的纸币,“你去买点水给坝上的娃喝”,那一刻,官兵们的眼眶都红了。 就是因为有着这样的“幕后英雄”,就是有着这样的“坚强后盾”,抗洪一线的解放军官兵才能全心全意投入到于洪魔的战斗中。为这样的“幕后英雄”点赞,为全体奋战在抗洪战线的军民点赞,向这支凝聚着无比力量的队伍,致敬!(作者 杨城林 记者 汤柯) 来源: 解放军部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