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生大哥,一本厚重的书(2)
石普水
与《悠悠岁月二郎河》不同,《松窗杂记》内容“杂”。书中写父母,写爱人,写师友,写情感。信马由缰,娓娓道来。饮水思源,知恩图报。他给吴氏宗谱写谱序。他写家里珍贵的“两份土地房产所有证”影印件。一篇《寸草何能报春晖》感人至深,催人泪下。他的母亲是1959年10月7日活活饿死的。临死前母亲手放在口袋里,里面留给儿子“13元人民币”!还特意把装米的一个小罐小坛摆在床前,并且“里面的米又增多了一些” !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 53岁的母亲宁愿自己活活饿死,也要把米留给21岁的读书儿子!这是多么高尚的母亲!这是多么崇高的母爱!中国的母亲啊!感天地, 泣鬼神!
看到这里,我的眼睛湿了。
冬生哥的妻子贤春,富有传奇色彩人生。
她是一个不受欢迎的多余的人。出生时母亲因为她是女儿——而且是家里的第11个女儿,把她放在粪桶里!幸好父亲良心发现,把她从尿不多的粪桶里捡起来。
一条顽强的生命开始了不平凡的人生。她一生坎坷,6岁丧母,7岁丧父,由哥哥嫂嫂抚养。在别的孩子还在母亲怀里撒娇时,小小年纪的她便放牛、砍柴,没有童年的欢乐,自生自长。
她第一个嫂子去世时,她才12岁,便成了3岁甥儿的“母亲”。第二个嫂子去世时,她16岁,又成了两个孩子的“妈妈”了。她白天干农活,风里来雨里去,放牛,砍柴,田里地里忙个不停。她参加过炼钢铁,当过 “穆桂英队”突击队队长。夜里,还要细心地抚养着两个“儿子”。两个甥儿一直跟她生活到出嫁。她到婆家当天,一个3岁,一个10岁的孩子,沿路问人走了五、六里路,找到姑姑家——他们离不开相依为命的姑姑!这两个甥儿后来也一直都是由她扶养大,读书,成家立业。
结婚后,贤春姐开始艰难的创业。冬生哥无父无母,家徒四壁。贤春姐起早摸黑,一年做230个工分,还有积肥的60多个工分。空余时间她到田头地角开荒,一年挖红薯17担!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月,17担红薯的价值不是今天人们能够衡量的!
农闲时她跟男人一道,脚穿草鞋,天不亮就出发,翻山越岭来到一个叫“磨儿冲”的地方砍柴。有一次砍柴回家,由于喝了冷水,突然肚子疼,上吐下泻,几乎是爬着回家……
她是男人又是女人,挑砖回家做厕所,挑红薯到黄梅卖钱,挑竹梢粪箕宿松各地卖钱。
大集体时,男人不在家,一个女人非常不容易。1964年冬天挖红薯,分红薯时已经天黑了,贤春姐把三岁的大儿子放到地里,自己挑100多斤红薯回家。担心孩子害怕,她一边走,一边跟儿子说话壮胆“奀,你在哪里?”“我在这里!”母亲在路上,三岁儿子在地里。最后一担红薯,她把儿子坐在红薯箩里,挑着儿子和红薯,冬生哥说至少140斤!谁不爱自己的儿子,母鸡还知道护小鸡呢!这是万般无奈之举。
“奀,你在哪里?”——那是一个母亲无奈的呼唤!
实行责任制,她耕田、耙田、耖田,冬天她甚至到河里挑沙,把沙里拌水粪,撤到田里,辛勤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成果,这一年,她家责任田早稻700斤一亩。赢得人们一致夸奖。
冬生哥写了一段责任田的故事。
1992年,他们一坵离塘很好远的田,干旱时节,他们夫妻俩坐在竹床上看水。深秋的晚上越来越冷,两人瑟缩着背靠背互相取暖。远处传来凄厉的鸟叫,贤春姐说这是人们所说的“鬼叫”!
创业艰难。
现在,冬生哥在县城住别墅。然而,一砖一石,都是她们辛勤劳动换来的。她三次农药中毒,差点性命不保。
往事不堪回首,这种事太多了。
贤春姐省吃俭用,待客却非常热情。做屋时本来说好了不煮饭。但是大热天她主动煮饭。一个叔叔家的亲戚在黄梅,路过她家本来只想喝水,她留人家吃饭。缺吃少穿的年月,她到邻居家借鸡蛋。亲戚感激不尽。
她是一个受人尊敬的人。附近人家娶媳妇、嫁女她是“牵娘”——她的四个儿女都是人人羡慕的吃皇粮的大学生。附近人家请客办宴席,她还是厨师,她烧一道好菜。
(2010.9.10.教师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