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隐和八仙,在宿松的胜迹颇多,不仅民间流传,县志且有记载。诸如高岭乡社坛村的张果老、罗隐塘,陈汉乡陈院村的张果钓鱼台,程岭乡生机村的仙姑山,东方村罗隐所居的凿山仙洞,县城附近罗隐所题名的石莲洞。民间还有罗隐在洞里会八仙的传说,竟把罗隐当作仙,好像时刻都在保护人的若小生命,每当婴儿在摇篮里啼哭时,妈妈总是轻轻摇着哄说道:“有罗衣先生在此,你不用害怕,不要啼哭!”真是异说纷纭,神话甚多,难以尽数。
罗隐是唐代的有名诗人,为什么变成神仙呢?这里不妨把他的生平事迹作些介绍,让读者好理解。据《旧五代始·罗隐》《唐诗鉴赏辞典》《中国人民大辞典》《辞海》所载:罗隐,字昭谏,号江东生,浙江余杭人(一作新登),公元833年至909年在世。一生性傲睨,诗文负盛名,然多所讥讽,以故不中第,深为唐宰相郑畋、李蔚所知。畋疑其女有幕才之意,一日隐至第拜访,郑女垂帘而窥之,见隐相貌丑陋,自是绝不吟其诗。长安罗尊师善相,素与隐友善,隐六试不中后,便去请尊师卜相,诗曰:“我知你非决试不可,其实按面相,你不须中第,而可回乡直求大富贵。”后果听尊言,归钱塘乡里,时钱方得两浙,置之幕府,后迁节度判官、给事中等职。朱全忠簒唐时,以谏议大夫召隐,隐不行,且劝举兵讨唐,虽不能用,心甚义之。故有唐代忠义诗人之美誉。
隐为文章多下力气,每道听途说一事,便深入查访,务求证实,构思不止。因此,足迹踏遍大江南北,过着浪迹天涯苦著书的生活。所著多散失,仅有《谗书》《甲乙集》《罗昭谏集》《淮南寓言》《湘南应用集》等书问世。其散文小品,笔锋犀利,鲁迅谓其《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诗亦颇多讽刺现实之作,善用形象化的口语,故少数作品,能流传于民间。吴任臣《十国春秋》称:世传隐出语成谶,闽中书筒滩、玉髻峰,皆留异迹。黎士宏《仁恕堂笔记》云:今豫章、两越、八闽人,凡事俗近怪者,皆曰罗隐秀才说过,后讹为罗衣秀才、罗衣先生云云。
罗隐是怎么到宿松,他在这里留下了哪些遗迹,值得人们思念呢?据《江南通志》《安庆府志》《宿松县志》记载:黄巢乱,罗隐避地宿松,与处士杨显、县令傅坚友善,并侨寓杨显之家,尝乘兴携琴樽,或泛舟莲箬,或蹑屣西源河西诸山,唱和甚多。其来松时间,是在公元879年的春天,从长淮乘舟而下,经长江转到宿松。他《赠宿松傅少府》诗开头两句:“江蓠漠漠树重重,来过长淮到宿松”,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因为头年八月,黄巢引兵攻进浙东,他从余杭逃难出来,乘舟沿运河北上,直到安徽的长淮镇,住了四个多月,对淮南的民间寓言,作了一些采集。此次来松,除了游览名胜古迹、为石莲洞题名、即兴畅饮赋诗外,也搜集到不少民间寓言,故终于躲进凿山仙洞里,避乱隐居了一年,完成了《淮南寓言》这部著作。县志把凿山洞写得非常神秘,说“洞口颇隘,中深邃莫测,极蚕丛鸟道之异,数折有宏敞处,可容千百人,石床石釜,皆出天造,真仙人窟宅,唐罗隐栖息于此。”其实,这时的罗隐并没有专心修炼,而是在执着写书,其生活所需的东西,均是杨显所供给。杨显这个人,不愧为“工书史,善吟咏,不求闻达”的贤者,也是罗隐的患难知己。 有一次,罗隐从西源回来,县尉傅坚热情接待,并留他共进午餐,闲话乡情民俗。罗隐对傅坚说:“西源山区,土瘠民穷,连年又受到兵乱干扰,县尉应多加体恤!”傅坚说:“黄巢乱,去年黄梅那一仗打得很激烈,王仙之阵亡,但对我县干扰不大。我吸取历代农民起义的教训,早向全县宣布,种麦不还粮,好让农民减少点饥饿吧!”罗隐说:“你做得对,我很佩服。”正当话到头机时忽见衙役来喊:“老爷,堂前有人击鼓告状啦!”傅坚忙拉着罗隐往堂上走:“我们去升堂!”罗隐推辞说:“不便”。傅坚执意要罗隐去,说:“你在长安时,常到宰相府作客,,小小县衙,何妨罗秀才(唐时考进士的人都称秀才)一试,让我开开眼界!”罗隐只好陪傅坚一同坐在堂上,共审此案。原来是西源山区的一位穷苦老大娘,哭诉告她的两个儿子,都成家立业,生男育女,日子过得挺不错,就是不肯供养娘亲,要求县老爷为她作主。傅坚便讯问两个儿子:有什么理由不供娘?大儿子说“有木便是桥,无木也是乔,去掉桥边木,换上女字娇,娇儿不孝,我不供娘。”二儿子说:“有力便是功,无力也是工,去掉工边力,换来丝纽红,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我供了一年,再不供娘。”傅坚听后,哈哈大笑,说:“现请罗大人宣判!”罗隐略加思索,便大声宣判到:“有米便是粮,无米也是良,去掉粮边米,换个女字娘,种麦不还粮,儿子要供娘,今从大儿子供起,轮流供娘。”判后,兄弟两只得连忙叩谢,扶着老娘回家去了。自是“种麦不还粮,儿子要供娘”,便被民间传为佳话。罗隐对宿松的山山水水,颇多爱恋,对民风淳厚,县政清廉,颇多赞赏,留下了诗句: 县好也知临皖水,官闲应得看潜峰, 春生绿野吴歌急,雪霁平郊楚酒浓。 离开宿松时,是在880年秋八月份,那时黄巢已引兵北上,入关称帝,江南转危为安。正应了他诗中两句预言:“留取余波待张翰,明年归棹亦从容”。真是“出语成谶”呀! 罗隐第二次来宿松,是在908年春天,时年65岁。因为朱全忠篡唐后,他就决心辞官不做,解脱“仰君渺思亲,沉沉夜将旦”(见《晚泊宿松》诗)的愁苦,归隐异地宿松。府县诸志,对此记载得更加明确:“暮年返松,入凿山、西崖修炼,或云仙去。”罗隐为什么要入山修炼,从儒家转为佛道呢?这与他所处的时代,以及自己的身世、年龄、思想有关。唐代时佛道两教盛兴时期,从天子到庶民,大多信奉佛道,求神求仙,即使是儒家,也有隐于佛道者。此时的罗隐,眼看宿松的傅坚已走,杨贤已老,唐朝已亡,双亲已故,自己又年迈多病,就独自隐居在石莲洞(既西崖)、凿山洞里修炼,觉得对强身健体,大有裨益。后来从佛经中慢慢悟出了一个道理,形随意走,念到佛至,只要我心诚,求佛不行,求仙总可以吧! 那一天,他从凿山洞出来,到张果山、仙姑山去寻访仙迹,意念非常虔诚,漫山跑了一遍,但什么也没看到。晚上回石莲洞里,又继续修炼,一心求仙,连续修炼了九九八十一天,晚上突然做了个美梦,梦见有个执渔鼓的道长、捧荷花的仙姑,来到他面前,轻声的说:“明天有八仙来洞里一游,你虔诚修炼成仙的心愿可遂,千万不要错过!”说罢,顿时不见了。罗隐从梦中惊醒起来,环视四周,并无踪影,心想那两位仙人,不就是张果老何仙姑吗?这也许是随行意走,念到佛至吧。于是决心静坐修炼,直待天明。当曙光射入洞内时,果然有八位仙人飘然而至,罗隐忙跪在地上,向为首者乞求仙术,钟离仙当即向壁上手书“隐”字以示之。罗拜谢,请明示,仙不语而去。第二个仙人张果老笑着说:“隐姓埋名,潜心修炼,自可成仙。”说完,随手将丹瓢赐给他,罗叩谢不已。此后五个仙人都点头微笑而去。最后何仙姑走到面前,见他仍跪着不起,便亲切的说:“请起来,我送你一朵白莲花,可助人解难除病,后会有期!”说罢,飘然而去。罗隐从此就隐姓埋名,在洞里潜心修炼,辟谷学道,日饮丹瓢水,夜吸白莲馨,仙姿鹤发,行走如飘,年长月久,遂不知所至。 有一年大旱,社坛铺路边有口干塘,偶坐一位道长,抱着丹瓢,满口喝个不停,路上来了几行人,忙向他讨口水喝,他把丹瓢向塘里一倒,说:“瓢里没有水了,你们喝塘水吧!”大家一看,只见洒下的几点余沥,顷刻就汇成清泉,在塘内泛滥无穷,回头再望那位道长,却杳然无踪。人们就纷纷传说着,这定是罗隐先生所化,并把那口塘,改名罗隐塘。罗隐的仙迹被传开了,人们说他在洞里遇到八仙,得到仙家所赐宝物,已脱了凡胎,成为罗衣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