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ahsssxlscxwz/13 于 2016-11-17 12:14 编辑
读后之巷评路议 石老师的论文,有理有据。先生文,我当它是难题正解。 男人不光是性别的相对性,还有公民权利的同位性。 拿处境来说, 在不同处境下,与其他非男一样的,有位置或称呼不同。 在相同处境下,与其他非男一样的,有责任担当不同。 与其他非男一样的,是指男女权利平等,既然有了权利,相应地,男女就有了不可推卸的职责与义务。 例如,在不同处境情况下, 当了父母,对下要知爱怜, 当了子媳,对上要知敬奉, 当了夫妻,对平级别要知和睦。 在这边是为人父母,那边是恩爱夫妻,而另那边,是作为子媳。怎样平衡得失利弊呢?人说“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依我说,局限!应该“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并非《列子·皇帝篇》宋国猴子争橡栗“的朝三暮四”一说。却有先后之别。 兵法有“先思退而后思进”。虽然用兵有进有退,但,还是有侧重考虑的。
石老师布置的考题是相当实际的。答题者的抉择,显示一个人的道德智慧。石老师之所以是德高望重的老师,闪光点就在这里。正是从“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考虑的。舍取分析是正确的。艺高为师,身正为范也! 英雄所见略同。为你顶赞!
回到引言,恕我冒昧。小老耳又要多说一句。 与其说“男人的胸怀是委屈撑大的”。不如说,风气不好,让男人蒙受委屈。 大丈夫一词,是时代的产物,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含义。 如今已经与原意义变了性质。揪住了“男尊女卑”。把丈夫、男子、男人三个词一锅炒了。三个代名词意义近似,作为男人,名实不亏乎?一样标的,不同称呼,果不使其喜怒乎?曰:非然也!近似不是等同。
其实古时候,男女体质的差异,从生育年龄段考虑,就有择婿不同年龄的匹配。 北方游牧人,女大三抱金砖。就有大媳妇小男人,随后女子早衰,又娶二房,平分男人予长房末房,对幼妻来说,她男人就是大,比自己娘家还要尊贵。下一代身份就分嫡子庶子。
在南方,庄汉人,一对夫妻,宁可男人大女人小。男主外女主内,分工明确,一马一夫,忠守司职。 由于战乱频轮。 由于劳作之苦。 死于36至50岁的男子不计其数。所以,男子的权利和义务都大于女子。 由于限量的利益再分配不平衡,加之生育伐颜,女子显得相对苍老许多。长寿的女性,后半辈子全靠自己的儿子养活。 这就分大男人,小男人了。 如今,将大丈夫的担当,大爷们的豪放,演变为大男人, 岐路又有淫秽的包二奶。怪癖的大男人。 岔开了的话题,又成了大男子主义。 演变成大男子主义的男尊女卑。就纷纷出笼。 这也不怪,有一样虫就蛀一样木。不是风气变坏,哪有男人救母还是救妻的选择之难? 须知,在妻子面前他是男人,在母亲面前则是男儿啊!
同样一个词儿——好吃。 放在品味场合,则代表口味。 放在诱惑场合,好字箍角,则代指嘴馋。 同样一个词儿——钱钞 一个铜板,可以买碗粥喝,饥腹得饱。 一沓伪钞,可以买通汉奸。 非吃出来的美丑,非钱钞本身的善恶。乃时势造作,风气使然。 如今(可怜的)“男人的胸怀是委屈撑大的”。之委屈,是风气使然,非男人主观意志。 男人真正的胸怀,只能是担当,是权利的前提下的带责任的勇于担当。不是叔嫂授受不清那种瞎担当。这样男人的胸怀就是气质,而气质不带委屈的。 于是拙见: 与其说“男人的胸怀是委屈撑大的”。不如说,风气不好,让男人蒙受委屈。
附录《列子·皇帝篇》朝三暮四: 东周战国早期,郑国圃田人列御寇先生,有故事,《朝三暮四》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而怒。俄而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伏而喜。物之以能鄙相笼,皆犹此也。圣人以智笼群愚,亦犹狙公之以智笼众狙也。名实不亏,使其喜怒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