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sxfyzlscxwz 于 2016-11-26 19:50 编辑
一脚踏三省 黄梅县之小池口 小池口明朝清朝也是黄梅县属地, 有《德化县志》载《乾隆三十八年八月十四日奉》为证,【附录于后】 江北不属于德化县,德化只在他人的土地所有权之上设的他项权力,国内省份之间的侨民亲辖权。 请看资料 明朝,李东阳的《大明会典卷138》 江西>九江府>德化县> 城子镇巡检司; 南湖觜巡檢司; 龍開河鎮巡檢司。 湖广>黄州府>黄梅县> 新开河镇巡检司 清江镇巡检司。 那么,小池口,渡口检查站,当时叫什么巡检司呢?小池渡口属于黄梅的还是德化的呢?《乾隆三十八年八月十四日奉》,那时不是叫小池口,而是叫蕲州的小江口。 【乾隆三十三年十月内奉准,吏部咨为恭请改隶地,方以专责守事,会议得江西巡抚吴 ,湖北巡抚程 等。奏称湖北蕲州小江口地方原为蕲州卫军地】 《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五·江西三》: 【 《禹贡》荆、扬二州之境。春秋时,为吴、楚之郊。战国时属楚。秦属九江郡。汉初,属淮南国,寻分属豫章郡。文帝时,又分属庐江郡。后汉因之。建安中,其地入吴,属彭泽郡,后属武昌郡。晋初,为武昌、豫章二郡地。永兴初,置寻阳郡。宋以后因之。隋平陈,废郡,仍置江州。大业初,改江州为九江郡。唐复为江州。天宝初,曰浔阳郡。乾元初,复曰江州。五代时,属吴,后属南唐。宋仍曰江州。元曰江州路。明洪武初,改为九江府,领县五。今仍曰九江府。 “茶叶之路”从湖口镇与彭蠡湖北之梅家洲间,入浔阳江,溯江西行,经九江府德化、瑞昌,湖北黄州府黄梅县,广济县入蕲州境。在浔阳江的行程,约一百五十五里。 茶船出湖口,西入大江,沿内路,西行十里南湖嘴,又五十里至德化县城;溯江西北行,五里官牌夹,行外路,二十里湖北黄州府黄梅县陆家咀,三十里新开口,五里袁驮口,五里广济县龙坪镇,江南岸为德化城子镇,三十里武穴镇,对江瑞昌码头镇。 】 李东阳的《大明会典卷138》 德化县城子镇巡检司就是江南了。南湖觜巡檢司;龍開河鎮巡檢司。在哪里?长江南岸。九江至今还有地名龙开河,在江南变的八里湖以东。九江至今也有南湖。我们只要排除不是黄梅县江边的小池就行了。就可以证明黄梅有渡口。 黄梅县新开河巡检司就是新开镇。(小池上游) 清江镇巡检司就是小池镇了,至今小池街道的东头还是叫清江。 (小池口的清江镇,是种粮大户杨清江的地。而德化县在江堤边并没有与杨清江一样的种粮大户。明朝清朝都没有。) 虽然一度时期孔垅边上住过德化人,还有德化村。纵然有德化人在德化村住过,但是也不能证明孔垅是德化地皮。 从严家闸看,严复让地皮15里路长,五仗宽给排水,德化只修水闸,而黄梅人要修土堤。怎么可能孔垅是德化地皮呢? 而小池的清江镇就不同了。有黄梅种粮大户杨清江啦! 长江北岸的德化县人是从哪里来的 德化历史沿革 隋文帝开皇九年平陈之后,省郡及汝南柴桑二县,复置浔阳县时,因水患仍迁县入城。今县治也。 江南岸的新民乡崩塌只剩下岳师门一点点,人划入了太宁乡,见德化卷二地理疆域——新民乡。 同治《德化县志·祥异》引府志:明天启三年(1623年)以前:桑乐洲岸十余里,坏民居无数,迁徒不定,民苦之。桑乐洲于明季年间坍塌入江。 小池镇的西段,是道光年间德化买下来的地皮,原来属于蕲卫住户(王伏一)的旧屯,买下来建设的所谓的德化兴仁镇。 见《德化县志》卷二,地理疆域。 【封二乡:东隅至小池口,街二道,西南一道,属化邑。东北一道属梅邑。中有横街裂开为界。】 兴仁镇没有清江镇出名,则清江镇建设在前,也就是黄梅的渡口,明朝的渡口叫津口,所以李东阳《大明会典卷138·關津巡檢司》就是清江渡口检查站。由于国家治安在渡口设检查站,即便到了道光年间,有了德化依傍清江镇建的兴仁镇。也只设一个不会设两个检查站。不可能小池口一条街道在东头清江设一个检查站,在西头兴仁设一个检查站。所以明朝小池口渡口权还是黄梅的,清朝实现官渡制约,所以百姓误会。在小池口西面过江,就误认为是德化县的渡口。因为官渡制度,你讲是谁的都无所谓了。 清江镇 民国二十五年孔祥熙就已经将江北德化居民划归了宿松和黄梅。结束了一脚踏三省的混乱局面。真正解决了江堤的防御和江北的人民财产安全和人民生命安全是解放后土地国有化,确定以长江区分江西,以铁尺山头到段窑划分皖西南宿松与黄梅。 有一些人以为买田制房占领就是地域不变,有一些人以为户籍不管不动产,很好玩。还喜欢同一个地面,这一省管户籍而向当地权限缴纳地稞,那一省在同一地面推诿不承担修江堤的责任,要在居侨民临近省出资修江堤。殊不知一脚让三省时期,大批的江堤人,因为水患和战争死于非命,从嘉庆二十年到光绪二十年,沿江有关县人口,削减了五分之四。可谓悲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