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安徽省第一区,保安独立第一大队。 这是1935年的东西。想读懂它吗?这要从1935年发生了什么。保安大队是何种性质。说起。
不知先生还记得宿松县立中学毕业证章不。我在那里讲了一个1934年2月19日,蒋介石在南昌行营扩大纪念周上讲演《新生活运动之要义》的故事 这里再讲一个故事。1934年民国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在南昌行营发布的《各省保安制度改进大纲》的故事。
故事起因 (话说从前之四) 1931年6月21日,蒋介石亲自带着德、日、英等国军事顾问到南昌,就任“围剿”军总司令,何应钦为前敌总司令,调集二十三个师另三个旅,约三十万人的兵力,准备发动第三次“围剿”。这次“围剿”,敌人采取长驱直入的作战方针,企图先击破红军主力,捣毁我根据地,然后再深入进行清剿。方面军总前委决定仍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毙伤俘敌三万余人, 1932年5月,兵临城下将驻壕边。对我采取的战略是逐次转移重点,实行各个击破,转入“围剿”的第二阶段,对中央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达到围歼中央红军的狂妄目的。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周恩来沉着应战,黄陂、草台冈两仗,共歼敌近三个师,俘敌万余名,缴枪万余支。
蒋介石很生气,一屁股做上庐山,大发脾气。他不是说东三省全境沦陷,而是没有“剿灭”共党。搞了一个鄂豫皖湘赣闽粤保安大队。 1932年6月,为了加强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围剿”,国民政府在庐山召开“清剿”会议,制定了《豫鄂皖湘赣闽粤各县保安总队及保安大队组织纲要》,将各地民团统一改为保安队,由县指挥、调度,规定各县保安总队或保安大队分甲、乙两种,甲种保安总队辖9个中队以上;乙种保安总队辖6个中队以上至不足9个中队;甲种保安大队辖4个中队以上至不足6个中队,乙种保安大队辖2个中队以上至不足4个中队,其职责是镇压人民群众的反抗、配合国民党正规军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凡18—45岁的男子均需就地受训4个月。
1933年5月,中日摩擦,国人落败,希望停战。被迫立《塘沽协定》,日本向中国大量移民,向华北39379人,华南12653人,华中31299人, 1934年华北中日摩擦不断,日本移民逐日增多。日人虎视眈眈,国人流民移动。太伤感了,家人不和外人欺。委员长,井冈山战事还没结局,正调兵百万紧锣密鼓,在督战五次“围剿”。于南昌行营,搞了个保安团干政,其下设之保安大队,为县级警备力量。维系了十来年的摇摇欲坠的蒋家王朝,大军南下才土崩瓦解的。
1934年,任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的蒋介石,在南昌行营发布了《各省保安制度改进大纲》目的在于军人干政。 “省设全省保安司令,由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呈请国民政府任命各省政府主席兼充。在省政府中特设保安处,秉承全省保安司令之命,掌理全省保安事宜”, “省以下分区设立之保安机关,定名为某某省第几区保安司令部,其设有行政督察专员之省份,全省已分设行政督察区者,应以专员所辖区域为保安区域。” 这是继1932年以后的又一次民团管理利用的“故事”。--《各省保安制度改进大纲》 取消原来县管的保安团,只在省设保安团,作为警备地方的常备武装。 各县按保甲编组壮丁队。以代替原来的县保卫团。继续作为警察的补充以维持治安。由省保安处管理。
市保安总队,也是按地方壮丁小队、中队数目的多少,来确定你那个市属于甲种保安总队还是乙种保安总队。 县保安大队,也是按地方壮丁小队、中队数目的多少,你那个县属于甲种保安大队,还是属于乙种保安大队。 即县级别的是保安大队,比较乙种保安大队的中队数目最少的,只有一个中队多一点点的,则称之为独立大队。它也是县级地方武装后备壮丁,作为警察力量的补充。平时是民兵的性质。有事是持枪民兵的性质。是对付红军游击队而创设的。 评说 在国共两党拉锯式进入宿松,今天喊人权,明天喊民生的年代。哎呀!带上这样的牌子,大有性命之忧。 所以持有这样的,牌子存者少,而毁者多。能收到这个牌子的地方,是有实力的老爷才敢保留的,或者脚不出户的山区壮汉家。恭喜先生藏品保存完好。
|